科普丨远离中毒,你需要这份“吃菌”保命指南


科普丨远离中毒,你需要这份“吃菌”保命指南


吃菌,是云南人雨季的大事,从6月—9月左右,大量上市的野生菌就是最好的美味,野生菌一般生长在海拔2000—4000米左右的地带,不但口感好,而且有防病养生的作用,据研究证实,野生菌中含有的氨基酸及营养物质,具有降胆固醇、健脑益智、促进儿童生长发育、保肝护肝、滋补身体、补益脾胃、除湿驱寒、舒筋活络、润肠通便、增进食欲、提高人体免疫力等功效,所以会吃的云南人怎会错过?


科普丨远离中毒,你需要这份“吃菌”保命指南


就连只在云南生活了7年的“著名吃货”—作家汪曾祺,也留下了许多关于野生菌美味的记载,牛肝菌的“菌肉很厚,可切成片,宜于炒食。入口滑细,极鲜,炒牛肝菌要加大量蒜薄片,否则吃了会头晕。菌香、蒜香扑鼻,直入脏腑。”;干巴菌的“有陈年宣威火腿香味、宁波油浸糟白鱼鲞香味、苏州风鸡香味、南京鸭胗肝香味,且杂有松毛清香气味“;还有关于鸡油菌“中看不中吃”的无情吐槽......可见汪老虽然待的时间不算长,但是对于野生菌这种山珍的喜爱,也是溢于言表的。


科普丨远离中毒,你需要这份“吃菌”保命指南


可是我们除了菌的美味,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它伴随的风险也是显而易见的。今年的7月25日,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发布消息:从2020年5月至7月20日,云南省已发生野生菌中毒事件273起,12人死亡。与去年同期相比,中毒起数下降了33.90%,发病人数下降了35.64%,死亡人数减少了17人。并累计成功救治中毒患者2000余人。而根据疫情实时大数据报告,截至2020年8月1日,云南省累计因新冠病毒肺炎死亡的病例为2例,这个数字远远低于2020年上半年菌类中毒死亡人数。


科普丨远离中毒,你需要这份“吃菌”保命指南


为了吃菌“不怕死”的云南人,瞬间引发了其它地区网友的热议。而且伴随着“吃菌中毒是怎样的的体验?”“女子吃菌中毒称看见小精灵”这样的话题与新闻,许多人第一次了解到原来吃菌中毒如此“魔性”,甚至发出了想要试试的危险想法:


科普丨远离中毒,你需要这份“吃菌”保命指南


科普丨远离中毒,你需要这份“吃菌”保命指南


以下节选网友的描述:


@小新鲁鲁:

小学三年级中过一次毒,看见一队金色头发的小人儿,在手臂上敲锣打鼓,绿色衣服,尖帽子,动作整齐划一场面非常热闹!

已经过去十几年还是记忆犹新!


科普丨远离中毒,你需要这份“吃菌”保命指南


@呵呵哒川川:

据我爸说应该是像蓝精灵,一直在我家客厅蹦迪。


科普丨远离中毒,你需要这份“吃菌”保命指南


@冷是冷小冷的冷:

中毒越深,看到的画面越绚丽多彩,会看到洪水从窗户灌进房子,会看到屋子里人来人往,会看到满天飞舞的蜻蜓蝴蝶蜜蜂,会看到满屋子的鲜花……

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科普丨远离中毒,你需要这份“吃菌”保命指南

(中毒看到房子,大概就是这样?)


看着这些经历都“非常有趣?”NO,NO,NO野生菌中毒可能会危及生命!危及生命!危及生命!千万不要轻易“作死”,毕竟你也不想因为吃一顿美味就丧命。云南这边的有关部门每年也是操碎了心,更有“特别订制”的短信送上。


科普丨远离中毒,你需要这份“吃菌”保命指南


为了更直观的展现“有毒的菌子”,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图片吧~这样再遇到它们的时候,就能引起注意了。


下面这些千万不要吃的菌


科普丨远离中毒,你需要这份“吃菌”保命指南

科普丨远离中毒,你需要这份“吃菌”保命指南

科普丨远离中毒,你需要这份“吃菌”保命指南


下面这些是常见可食的菌


科普丨远离中毒,你需要这份“吃菌”保命指南

科普丨远离中毒,你需要这份“吃菌”保命指南

科普丨远离中毒,你需要这份“吃菌”保命指南


请各位吃货们在选购的时候擦亮眼睛哦~


一、野生菌辨别的常见误区


科普丨远离中毒,你需要这份“吃菌”保命指南


误区1:颜色鲜艳的有毒 如白色的致命鹅膏、灰色的灰花纹鹅膏,吃一朵即可夺人性命。而黄红色的鸡油菌和绿色的青头菌却是美味食用菌。


误区2:生长在阴暗潮湿或粪便上的蘑菇有毒 虽然蘑菇有粪生或腐生,但生长地和毒性并无关联。如口蘑生长在草原的羊粪上。而剧毒的鹅膏菌多生长在相对清洁的林地上。


误区3:有辛辣、酸涩、恶腥或其他恶味的蘑菇有毒 许多毒蘑菇都没有明显的特殊气味。“毒蘑菇有土豆或萝卜味。无毒蘑菇为杏仁或水果味”的说法也无依据。当然,气味不好的蘑菇,人们一般是不愿采食的。


误区4:虫食或生蛆的无毒 很多剧毒蘑菇成熟后常会生蛆或被虫食。如成熟的致命鹅膏常常被虫啃食。即便给大鼠或小鼠喂饲剧毒鹅膏菌,大小鼠也不会中毒的。


误区5:受伤变色、流汁液的蘑菇有毒 如松乳菇、红汁乳菇掰开或划伤后会流出乳汁,美丽牛肝菌受伤断面会变蓝色,但它们都是美味的食用菌。而许多毒蘑菇受伤断面不会变色或分泌汁液,却是有毒的。如剧毒肉褐磷环柄菇、有毒毒蝇鹅膏的断面都不会变色,也不会流汁液。


误区6:“银针验毒” 与银器、大葱、大蒜、大米同煮可使其变色的蘑菇有毒。“银针验毒”实际是银与硫或硫化物发生反应生成黑色的硫化银,而蘑菇毒素不含硫或硫化物,不能产生颜色变化。大蒜或葱或大米与毒蘑菇同煮也不会变色的。目前,尚未发现任何与毒蘑菇同煮会变色的物质。


误区7:白醋能使蘑菇汁变色或牛奶能在蘑菇上结块就是毒蘑菇 真相是白醋遇到碱性物质都可变色。牛奶遇到酸性或碱性物质都会变性而结块,这与蘑菇是否有毒无关。


误区8:高温或油炸可去毒 许多毒素的化学结构相当稳定,高温或油炸都不能将其破坏。水焯能去掉部分毒素,但不能去除干净,仍会使人中毒。


误区9:有鳞片、黏液的有毒 如条盖盔孢伞和亚稀褶红菇都没鳞片的黏液,却有剧毒。而有毛和鳞片的香菇却可以食用。


二、野生菌的中毒症状


科普丨远离中毒,你需要这份“吃菌”保命指南


1、胃肠炎型:表现以胃肠道症状为主,潜伏期一般在10分钟至6小时。主要为急性恶心呕吐、腹泻、腹痛,或伴有头昏、头痛、全身无力。重者偶有吐血、脱水、休克、昏迷和谵语。很少有急性肝、肾功能衰竭和死亡。一般病程短,致死率低,容易恢复。在毒菌中毒案例中,该类型占绝大多数,是极普遍的中毒类型。引起这类的毒菌我国已知约160余种。


3、急性肾损害型:引起该类型中毒主要为丝膜菌属的一些有毒种类和鹅膏属的一些种类。丝膜菌属的一些种类引起的肾损害主要由于其中含有奥莱毒素,食用后3d后出现肠胃症状8天后出现肾损害,50%发展为慢性肾损害。


4、神经精神型:主要以神经精神症状为主,病人可能会狂笑,手舞足蹈,产生幻觉,严重者出现谵妄、抽搐、昏迷等症状。有的病人还可伴有胃肠炎症状。引起这类中毒的毒蘑菇约有60种,如毒蝇伞、豹斑毒伞等。


5、溶血型:多为鹿花菌、褐鹿花菌、赭鹿花菌等引起,溶血型中毒潜伏期长,约6 小时或更长。发病后有恶心、呕吐、腹痛、头痛、瞳孔散大、烦燥不安等症状。在一、两天内很快出现溶血性中毒症状,往往因肝脏严重受损害及心脏衰竭而亡。引起这类中毒的毒蘑菇约有18种。


6、横纹肌溶解型:引起该类型中毒的主要是油黄口蘑和亚稀褶黑菇。横纹肌溶解主要表现为弥散性肌痛、呼吸急促困难、不发烧而出汗、生化指标表现为肌酸激酶急剧上升。


7、光过敏性皮炎型:误食这类毒蘑菇可使人体细胞对日光敏感性增高,凡日光照射部位均出现皮炎,如红肿、火烤样发烧及针刺般疼痛。潜伏期较长,一般在食后1至2天发病。


三、野生菌中毒该怎么办


科普丨远离中毒,你需要这份“吃菌”保命指南


1.立即拨打当地急救电话,及时前往医院治疗,并告诉接诊医生自己进食野生菌的种类、时间、地点和同餐者。


2.在等待救治时,立即简易的方法帮助中毒者催吐、导泻,迅速排除毒素。如大量饮温开水或稀盐水,然后用手指、汤勺、筷子等硬质东西刺激咽部促使呕吐,催吐后,最好让患者饮少量盐水,补充丢失体液,防止脱水休克。


四、安全食用野生菌


科普丨远离中毒,你需要这份“吃菌”保命指南


(一)三个最基本原则

1.没有吃过的一定不要吃

2.不认识的一定不要吃

3.没有把握的一定不要吃


(二)注意事项

1.不要购买和采摘自己不熟悉的菌类。

2.野生菌应炒熟炒透后再吃,最好每次只食用一种野生菌。如牛肝菌。

3.吃菌时不要喝酒。有的野生菌虽然无毒,但含有的某些成分会与酒中的乙醇发生化学反应,生产毒素引起中毒。


科普丨远离中毒,你需要这份“吃菌”保命指南


说了那么多,其实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不要自己捡食野生菌,到专业的市场采购,或者有资质的餐馆去食用,这样能极大的避免中毒几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横纹肌   毒菌   云南省   潜伏期   断面   汁液   鳞片   剧毒   毒素   蘑菇   误区   香味   症状   美味   生长   美食   指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