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苦短,需要一口雪白雪白的甜


高田一望接青岭

绿玉含脂白露侵

树下盟心分手后

乡思日日到林檎

诗人 / 陈文惠


白露时节,暑热渐退,也是中国各地开始秋收的时节。此时汕头迎来了一种小众的当令佳果——樟林林檎。它披着鳞状的翠绿色外壳,看似厚实,成熟时就变得极其软糯。果肉由许多白玉似的小瓣集成,如脂如膏,闻着有种淡淡的花香,透着清甜的气息。每瓣果肉都包裹着乌黑狭长的籽,一般用勺子像冰淇淋一样挖着吃,满嘴绵密,芳香清凉,甜而不腻,叫人越吃越爱。


秋日苦短,需要一口雪白雪白的甜

潮汕佳果澄海特产:樟林林檎


林檎是源自汕头澄海樟林的名果,曾荣获1986年“广东省优稀水果优质品种奖”。因外形高贵又美味,很多潮汕人在九月上市时买来送礼,是潮汕地区在中秋佳节用来拜月娘的供品之一。


秋日苦短,需要一口雪白雪白的甜

秋天,樟林林檎新鲜上市


提起澄海樟林,就会想到著名的樟林古港。樟林古港是历史上粤东第一大港,被誉为粤东“通洋总汇”。在汕头未开埠之时,是潮汕与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而那些远渡重洋的商船,因船头被油刷成朱红,被称作“红头船”。


秋日苦短,需要一口雪白雪白的甜

樟林古港的红头船


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两朝到海外谋生的先侨,六成以上是从樟林古港出发,林檎也是在潮人过番下南洋时带来的产物——传说清朝年间,樟林东社乡人叶明泰乘“红头船”,从泰国带回林檎的幼苗培植,在东、中、西官路一带繁衍扩种。


林檎从前叫“番荔枝”,也可以看出它属于舶来物种,《岭南杂记》中这样描述:“番荔枝大如桃,色青,皮似荔枝壳,而非壳也。头上有叶一宗,擘开,白瓤黑子,味似菠罗蜜。”很多人还把樟林林檎和台湾产的“释迦果”混为一谈,虽然它们都属番荔枝科,但因为水土关系,外形有所差异,口感也完全不同。


秋日苦短,需要一口雪白雪白的甜

▲ 樟林林檎(左)和台湾释迦果(右)

(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林檎漂洋过海落户樟林,是一种时代造就的血脉,见证着海外侨胞与潮汕连绵不断的思念与情谊。


当时当地政府对农作物出境有所限制,海外侨胞要引进良品,都要把珍贵的苗种藏好掖好,千辛万苦带回家乡尝试培育。而恰巧樟林的土壤和气候都与林檎生长的要求相适,土壤疏松,富含钙质,再加上果农因地制宜的种植技术和精心管养,天时地利人和之下,樟林逐渐发展成为盛产高质林檎的种植基地,所产的佳品甚至比泰国产的更加清润甘香。


秋日苦短,需要一口雪白雪白的甜

▲ 种植时给林檎套上网袋,可以防虫


吃林檎,要表皮有些黑斑,像腐烂了的才正好吃。如果表皮青翠,摸着还有点硬度,此时尚未成熟,果肉会偏涩。最好等到完全软掉,从网袋一拿出来就散开的那种,才能品尝到林檎浓郁的香甜。


传闻从前,还有因为不会吃林檎而闹出的笑话。二十年代洪兆麟的军队、以及后来的日本侵略军,掠夺樟林时,听说了樟林林檎的美味,就直接从树上摘未成熟的林檎刨开来吃,结果满口涩味,气的把树给砍掉。如果林檎会说话,也会痛骂这些不识宝的草包。


秋日苦短,需要一口雪白雪白的甜

▲ 成熟可食的林檎,一拆开网袋就散开


樟林林檎就像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浓厚的乡愁。散文大师秦牧,生前广州的家中就挂着一幅描绘樟林林檎的国画。每每看着画中挂满枝头的玉翠可爱,脑海中便浮现家乡的水光云影,味蕾记忆起林檎的甜蜜,心头只留下朦胧的酸楚。


在贫苦的年代,林檎曾经是许多潮汕家庭中秋时节的珍果,能分得的数量少,一年也就吃上这么一两回,因此倍加珍惜。而现在生活条件富裕,吃林檎的人反而少了,特别是年轻一代,可能有很多还未曾尝过这份家乡独有的甜蜜。如果不去了解,更对先辈对家乡的贡献一无所知。可家乡的标志,怎么能被遗忘呢。


秋日苦短,需要一口雪白雪白的甜

▲ 林檎是潮汕中秋祭月的供品


碧绿圆滚的林檎,在秋天苏醒,代表着团圆和丰收的喜悦。中秋赏月时,吮吸一口林檎特有的花果香,配上清冽的单枞茶,愿平安吉祥,事事如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红头   释迦   粤东   澄海   潮汕   番荔枝   网袋   林檎   汕头   供品   泰国   果肉   秋日   时节   中秋   家乡   美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