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县小贩到栖霞山村卖粉条,意外找到数百年前走散的同宗

黄县人擅经商。这一点,在胶东民间几乎人所共知。

商有大小之分,大商出入公府,富甚至可以敌国;而小商走街串巷,仅以此养家罢了。严格来说,把后者称作“小贩”可能更合适一些。

栖霞西北部与黄县相接壤,在老辈,时常能看到黄县的小贩来卖东西。物以稀为贵,他们卖的东西,通常都是栖霞这边没有或者出产较少的,比如鱼干、虾酱还有粉条(粉丝)等。

黄县小贩到栖霞山村卖粉条,意外找到数百年前走散的同宗

大概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时候,有一位来自黄县湾头隋家村的小贩,就用小车推着粉条,跋涉了约六十里路,来到栖霞地界的东店村去卖。

当时的信息资讯不发达,这位黄县的小贩其实对于东店村的情况(人口数量、姓氏结构)并不了解。他之所以来到这个村,带有一定的偶然因素。出发之前,他可能只想到要去栖霞,但具体去哪个村,这就随缘了。而东店村与邻村西店相连,看起来规模很大,并且这里又处在栖霞城到黄县城的旧道上。推测起来,大概就是因为这两点,那位黄县的小贩最终才来到了东店村。

那个时候,古风犹存。人们在买卖东西之时,并非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然后立马走人,而是还会彼此有礼貌地寒暄几句,问问籍贯,打听一下尊姓大名。

黄县小贩到栖霞山村卖粉条,意外找到数百年前走散的同宗

这位从黄县来的小贩姓隋,东店村的主要姓氏也是隋。当双方得知这一点之后,态度马上变得更加热情。

胶东隋姓渊源相对单一,清末民初经过联合修谱之后,各分支的世系都相对清晰。从祖辈传下来的规矩是:遇到同姓,先问世次(排在第几世)和支派(籍贯),再问年龄,以此定尊卑称呼。

按照规矩,小贩报出自己的世次,说了老家的名称。“世次”这块还好,而听到他老家的名称时,在场的东店村隋姓人很多都惊叹起来。“这个村的隋姓老祖宗,就是从你们村(湾头隋家)搬出来的!”

黄县小贩到栖霞山村卖粉条,意外找到数百年前走散的同宗

原来,东店村的隋姓人分为四份(四大分支),起源于数百年前从黄县迁来的兄弟四人。东店村世代相传,这隋姓四兄弟原本居住的村庄,名字就叫做“湾头隋家”。

当东店村的人将其中的原委详细道来之后,黄县的小贩也十分惊讶,“没想到在这里找到了你们。”他说。

追溯起来,在数百年前的黄县湾头隋家村,其实共有隋姓七个兄弟。当时大概是遇到了荒年或者其他情况,七兄弟当中只能在湾头隋家村留下三个,其余四人需要外出谋生。然而古代通讯不便,这四兄弟一走就没有了音信,湾头隋家村这边并不知道他们去了哪里。

黄县小贩到栖霞山村卖粉条,意外找到数百年前走散的同宗

虽然一直没有联系上对方,但湾头隋家村在族谱中始终保留了关于四兄弟外迁的记载,“寻找他们的后人”也作为一项家族“使命”,一代代地传了下来。

而东店村这边,虽然知道是从黄县迁徙,但限于种种原因,在此之前也并没有跟对方联系上。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没想到的是,小贩这次卖粉条的经历,竟意外将数百年前走散的两支人重新联系在一起。

小贩回到湾头隋家村,将此事告知族中的主事人。主事人又专门带着人去了一趟栖霞,将东店村四份人的族谱誊抄回去。至此,湾头隋家当初的七个分支,都有了完整的谱系记载。从老辈传下来的“使命”,也算是初步完成了。

这段寻找同宗的经历不仅情节曲折,并且时间上也恰到好处。因为,“湾头隋家”这个名称如今已经不再使用了。所谓的黄县“湾头隋家”,其实就是现在龙口市兰高镇的东隋家村。沧海桑田,老辈村庄旁边的大湾后来逐渐消失,这个村庄因此在上世纪后期改名为“东隋家”。倘若小贩是在村庄改名之后才去的栖霞,提到“东隋家”这个名称,东店村的人可能就不会如此在意吧?

黄县小贩到栖霞山村卖粉条,意外找到数百年前走散的同宗

(图中居左的就是讲述历史的隋京树老人)

以上这个故事,是笔者从东店村老人隋京树那里听来的。老爷子今年92岁,排在26世,是目前东店村辈分最高的一位。

要说起来,我们其实也是“偶遇”。刚走进东店村的大街,笔者就看到他和另外一位老人靠在院墙旁边休憩。上前向他请教村庄历史时,旁边那位老人微笑着对我说:“你真找对人了!”(本文作者:耳左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5

标签:栖霞   粉条   小贩   胶东   湾头   年前   老辈   族谱   这一点   姓氏   山村   村庄   老人   意外   名称   兄弟   东西   美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