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水产】海蜇到底有多神秘?现已突破全人工养殖技术

大多数朋友应该都听说过“凉拌海蜇皮”这道开胃名菜,海蜇皮不仅爽脆美味,而且脂肪含量极低,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无机盐以及生理活性物质,具有促进伤口愈合、降血压、消痰散气的功能,是不可多得的天然保健品。

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 Kishinouye)除了是餐桌上的美味,在自然界中还是一个奇特的存在。海蜇在生物进化上虽然比较低等,但是它的生长过程却一直是个秘密,困扰了国内专家很多年。海蜇究竟是怎样生长的?它有哪些秘密,又是怎样进行人工养殖的?这就是本篇文章要探讨的内容。

首先,海蜇是一种危险的生物吗?

世界上已知的腔肠动物有9000多种,我国有1000多种,绝大多数都生活在海中。我们平时所说的水母其实是腔肠动物门-钵水母纲类群的统称,有250多个种类,只有少数种类可以食用,有的还有药用价值,海蜇就是其中个体较大的一个种类。

【特色水产】海蜇到底有多神秘?现已突破全人工养殖技术

各种美丽的水母

从外观上看,海蜇的形体形似一个蘑菇或者一个馒头,它的身体分为两部分,像雨伞一样的半球部分叫做伞部,丝状触手和口腕的部分称为口柄部。丝状触手上有很多刺细胞团,能够分泌毒素,海蜇就通过这种致命武器来捕食其他小型鱼虾。

【特色水产】海蜇到底有多神秘?现已突破全人工养殖技术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在盛夏时节很多人喜欢到海里游泳,如果不慎接触到海蜇的触手,就会产生皮肤红肿、表皮坏死、全身发冷、胸闷、伤痛难忍等症状,严重时还有呼吸困难、休克等致命危险。

【特色水产】海蜇到底有多神秘?现已突破全人工养殖技术

▲▲目前已知的海底最致命的生物——箱型水母,其毒力效应是蝎毒的8倍,响尾蛇毒液的50倍,蜂毒的150倍,可以在几分钟之内致使60个成年人死亡。

【特色水产】海蜇到底有多神秘?现已突破全人工养殖技术

▲▲这是箱型水母刺细胞释放毒素的过程,是世界上最快的细胞活动之一。刺细胞只有50μm的长度,1cm²的面积就有100万根刺细胞,刺细胞的速度极快(完全射出仅需要0.025秒),发射瞬间产生的压力达到了1406kg/cm²,与点45口径子弹刚射出时产生的压力相当。

不过,海蜇刺细胞的毒素远没有箱型水母这么致命,但是在捕捞时同样也要小心谨慎。如果不慎被海蜇蜇伤,千万不要用淡水冲洗,因为海蜇对对盐度变化非常敏感,淡水会促使海蜇刺细胞分泌更多的毒素。正确的做法是用海水或者食醋冲洗,之后用小苏打(碳酸氢钠)、明矾(十二水合硫酸铝钾)或者双氧水等清洗伤口,如果伤情太重出现头晕、昏迷、休克等现象,要在第一时间抢救治疗。

海蜇为什么能长这么大?

海蜇是大型水母,伞径一般在25-60cm,目前发现的最大个体伞径超过了100cm。海蜇之所以能长这么大,与它贪食的习性有很大关系。

从小到大的各个阶段,海蜇都会昼夜不间断地吃东西。当海蜇吃饱后,它那有毒的触手依然会不断地捕捉食物。实在吃不下的时候,它就会将食物麻醉之后再丢弃。因此在实验室环境下经常可以发现,在小海蜇的附近有很多已经死亡但很形体很完整的生物饵料。

在海蜇的近缘亲戚中,也有很多可以食用,比如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 Kishinouye),叶腕海蜇(Lobonema smithi Mayer)、拟叶腕海蜇(Lobonemoi desgracilis Light)等,海蜇家族为丰富我们的餐桌着实做出了不少贡献。

【特色水产】海蜇到底有多神秘?现已突破全人工养殖技术

沙海蜇

海蜇生长的秘密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海蜇“小时候”与“长大后”的模样相去甚远。小时候称为水螅型,固着生活,丝毫没有自由可言;长大后成为水母型,营浮游生活。我们吃的海蜇,其实就是漂浮在海面上、浮游生活的水母型成体。

海蜇生命历程是这样的——

【特色水产】海蜇到底有多神秘?现已突破全人工养殖技术

▲▲海蜇的生活史

发育成熟的水母型海蜇,雌雄个体分别产生卵子和精子,精卵结合后最先发育形成的是浮浪幼虫(这个过程只需要7-8个小时),浮浪幼虫表面布满纤毛,游动活泼,在茫茫大海中随波逐流。

浮浪幼虫的长度只有95-150μm,4天后它们会发育为早期螅状幼体,长出4条触手,身体的长度达到了0.2-0.3mm;再过6天,它们就发育成了中期螅状幼体,再一次长出4条新的触手,身体长度达到了0.5-0.8mm;再过10天,螅状幼体就发育成熟了,这时候总共有16条触手,体长1-3mm,用肉眼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们的存在了。

这时候真正的问题就来了——

海蜇的水螅型幼体像一株植物一样,牢牢的固定在海底的礁石上,个体自由也就被完全束缚了。那么,它们究竟是通过哪一种方式才能够像后期的水母型成体那样自由自在地游动呢?

答案是无性生殖

水螅型幼体不仅可以通过足囊生殖复制出其他水螅型幼体,还能通过横裂生殖创造出可以自由游动的碟状幼体。也就是说,足囊生殖是为了扩大群体规模,横裂生殖才是真正的化蛹成蝶,自我蜕变。

横裂形成的碟状幼体可以发育为水母型的小海蜇,可以在浩瀚无边的海洋中自由自在地游动。当它们性成熟之后会产生精卵,进行下一步的生命循环。

海蜇的超能力——预测海洋风暴

虽然水母型海蜇在静水中每分钟只能游动4-5米,比起金枪鱼的80km/h毫无优势,但是海蜇感知水环境变化的能力却远远超过高等鱼类,这也是海蜇能够在地球上存活6亿5千万年的重要原因。

风暴形成时,海浪与空气的摩擦会产生大量的次声波,海蜇的周围神经感受器能捕捉到这种声波。接收到这种物理信号后,海蜇会在风暴来临之前的12-18个小时提前避难,从海面上一下子全部消失,下潜进入到更深层的海域来躲避风暴。

【特色水产】海蜇到底有多神秘?现已突破全人工养殖技术

科学家曾经进行过海蜇对次声波响应的模拟实验,发现它能够提前15个小时感知到有关海洋风暴的信息。利用仿生学原理,我们或许可以模仿海蜇预测风暴的原理,在深远海智能网箱上搭配相应的次声波感受器,进而自动规避台风等极端天气,减少渔业损失。

海蜇是如何保持身体平衡的?

海蜇身体的95%都是水,结构物质只占5%,因此海蜇受到海水的浮力很大,很容易随着波浪来回倾斜摇摆。

为了保持身体平衡,海蜇的伞盖中进化形成了四个区域,每个区域中有两个囊状结构,也就是平衡囊,这是海蜇维持平衡的秘密武器。

平衡囊中有一个像石块一样的钙质小球,当身体倾斜的时候,钙质小球由于比重较大,会最先偏离原来的位置,海蜇就能感知出自己的身体正在向哪个方向倾斜,进而及时调整。

【特色水产】海蜇到底有多神秘?现已突破全人工养殖技术

伞盖中包含平衡囊的四个区域

海蜇的人工养殖

1981年丁耕芜等专家学者首次揭示了海蜇变态生活史的神秘面纱,由此敲开了海蜇人工繁殖的大门。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开展了海蜇资源增殖与人工养殖实践活动,并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果。

目前,全国各地已经开展了海蜇的全人工养殖。首先,在室内的水泥池中进行亲本的产卵孵化和水螅型幼体的培育,春季将水螅型幼体转移到室内的水泥石中培育出碟状幼体,当碟状幼体长成直径为1cm的海蜇苗时,就可以放入到室外的养殖池中养成成体海蜇了。

【特色水产】海蜇到底有多神秘?现已突破全人工养殖技术

▲▲工人们正在收获人工养殖的海蜇

以海蜇的池塘养殖为例,大致要经过以下几个流程。

用于养殖海蜇的池塘必须在离海边较近,这样方便进排水,还可以通过潮汐自然换水。池塘的深度最好在1.2-1.5米,池塘面积20亩即可,当然池塘面积越大,越适合海蜇的养殖。

同时,海蜇非常脆弱,因此要保证池塘中没有障碍物,以免碰伤或刮伤海蜇幼体及亲本。

首先最基础的就是要对养殖池塘彻底消毒,等到清塘药物的毒性消失之后,再进行肥水,培养小型的枝角类浮游生物作为海蜇幼体的天然饵料。在各种水质参数中,海蜇苗对盐度变化最为敏感,因此一定要加强对盐度的检测与调节。

在放养海蜇幼体时,要选择没有大风的天气。为了减少应激,可以先将海蜇幼体集中放在一个较大的容器中,并往其中加入池塘中的海水,等小苗适应10-20分钟之后,再将其全部转入转移到池塘中。

在养殖前期可以不投饵料,因为池塘中的天然饵料足够满足海蜇幼体的营养需求,等放苗5天之后再进行换水、投饵。在养殖的中期和后期,要密切观察海蜇的生长状况,及时调节水质、改善营养,对于大规格的海蜇要及时捕捞并销售。

【特色水产】海蜇到底有多神秘?现已突破全人工养殖技术

捕捞大规格海蜇

近年来,有些农业科技工作者对海蜇的养殖模式进行了创新,即在养殖池塘中同时养殖刺参、海蜇与对虾,进行多营养层次的养殖,也起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关于海蜇的自然秘密及人工养殖,您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如果您觉得这篇内容有用,那么欢迎留言点赞转发收藏!

#水产养殖# #海蜇# #三农# #水产科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海蜇   水螅   腔肠动物   次声波   海蜇皮   幼体   盐度   幼虫   触手   水母   毒素   池塘   水产   细胞   身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