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古迹」余姚兰江街道长丰桥的前世今生,你知道吗?

以前的长丰乡(今兰江街道),南依四明山麓,北临姚江,丘陵与平原交接,山青水秀。乡名由来于境内的长丰桥,我曾无数次经过乡境,从无留意过该桥,也没见过桥的样子。今有位宁波桥梁爱好者,梦游牛先生专访了长丰桥,并作博文一篇,让我们当地人知道了长丰桥历史,留住乡愁。

「历史古迹」余姚兰江街道长丰桥的前世今生,你知道吗?


长丰桥是一座单孔石梁桥,原桥已被改建,石梁改成水泥梁。北头的桥台目前只剩下前半部分,将后半部挖掉,改为一个浅桥孔,用来泄水,也架上水泥梁,变成了双孔桥。桥面两侧有简易铁栏杆。南头的桥台保存完好,改建时,只是在踏道上填砌块石,浇成水泥斜坡,台阶也被完整地保留下来。

「历史古迹」余姚兰江街道长丰桥的前世今生,你知道吗?


桥台抹角,条石错缝砌筑,间以钉石,石面平整。承梁石厚达0.30米,可知原先的梁石一定相当厚重。

「历史古迹」余姚兰江街道长丰桥的前世今生,你知道吗?


南北两个桥台的东侧,分别嵌有二块碑石,碑高0.45米、宽0.70米,四周碑框宽0.12米。碑石石面完好,碑文字字清晰。北桥台一通,中间竖刻“道光八年戊子五月丁未穀旦”,两边分刻“樟树下联合村发起重建”、“民国拾捌年仲冬月吉旦”。南桥台一通,刻碑文,十三行,满行十字,共一百十七字:“粤稽本朝沈先生,以此地为诣萝薜山、谒高庙圣母必经之路,慨然矢志,特建石桥。自后行人往来,朝暮不绝,而桥以年远,日就圮坏。先大人目击之,下谓此间并系南北通途,誓欲更张,有志未逮,海心窃伤之。今勉成此举,不敢惜费,旁观者勿以我为好行其德,则鄙,意中之知己尔。里人邵海仝弟溶纪事。”。

「历史古迹」余姚兰江街道长丰桥的前世今生,你知道吗?


二通碑刻,文字加起来也不满一百五十,但对几次建桥始末,却交待得非常清楚。光绪《余姚县志》载长丰桥很简单:“十里,曰长丰桥,(案)道光八年邵海重建。”故此碑文可补志载之不足。长丰桥建于清朝,为“沈先生”所建。道光八年(1828年),邵海、邵溶兄弟秉承父亲遗愿,重建,邵海即是咸丰五年(1855年)集资重修兰墅桥的那位,长丰桥之南有邵家村,邵海会否是邵家村人,无从考证。民国十八年(1929年),再由樟树下联合村发起重建,樟树下村在此桥西北一里许。


碑文提及的萝薜山,又称罗壁山,在县南十八里,山不高,却非常有名,是号称“一部余姚志,半部虞家史”的虞氏发源地,汉代,虞国有别墅在此,称虞国墅,晋代时,为郗愔所居住。黄宗羲《四明山志》:“罗壁山,孔晔《会稽志》曰:‘有汉虞国墅,襟带溪水,表里畴范。洛阳人来云:岩囿大势,具体金谷。郗太宰遍游诸境,栖情此地,每至良辰,携子游憩,后以司空临郡,遂卜居之。’”郗太宰即郗愔,他是书圣王羲之的妻弟,有迈世之风。虞国曾建亭于罗壁山的西麓,有来凤之祥,因而命名为凤亭,凤亭后来就做了地名。罗壁山还有三国东吴谋士虞翻的墓,并有一座虞翻庙,民间俗称大庙,大庙早就不存,而大庙村的地名也留存至今。


但是,旧时普通百姓心中的罗壁山,却不是因为这些与虞氏有关的胜迹,而是碑文提及的高庙,高庙在罗壁山顶,光绪《余姚县志》载:“碧霞宫,在凤亭罗壁山顶,俗呼高庙,为祈嗣之所,明魏中丞有本建。”高庙是奉祀泰山碧霞元君的行宫,碧霞元君又称圣母,祈求子嗣特别灵验。历朝以来,传宗接代、繁衍生息,从来都是百姓的头等大事,因此,这里香火特旺,几乎到了人满为患的地步,修庙碑记形容:“自春及冬,骏奔对越,毂击轸接,綷縩缤纷,庭宇至不能容。”从县城到罗壁山高庙,出南城西门,必过长丰桥,然后往南,经东岳殿而登罗壁山。站在长丰桥上,抬头南望,可见罗壁山顶的高庙,这正是“沈先生”建桥的初衷。

「历史古迹」余姚兰江街道长丰桥的前世今生,你知道吗?


现桥西北角,有石柱孑然,再看后来增挖的那个桥孔,也有几根石柱砌于其中,想必原先有亭,不知它是不是旧志地图桥名旁边标的德梅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长丰   来凤   樟树   光绪   桥孔   桥台   余姚   碑石   县志   碑文   道光   圣母   古迹   地名   山顶   前世   水泥   今生   街道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