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英雄飞将军,一生打赢70仗,为何从未封侯,最后还自刎而死?


悲情英雄飞将军,一生打赢70仗,为何从未封侯,最后还自刎而死?


悲情英雄飞将军,一生打赢70仗,为何从未封侯,最后还自刎而死?

名门之后

飞将军:《史记·李将军列传》,“广(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他的《滕王阁序》里面有一句著名的话:"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里面深藏的寓意,的确需要人们警醒。


李广,是西汉时期的名将,英勇善战,擅骑马射箭,敢于冲锋陷阵,打仗又行踪不定,故有"飞将军"之称。


他出生于陇西(今甘肃天水)的将军世家,先祖李信是秦朝名将。俗话说:将门虎子,李广的人生,的确不同凡人。


李广有出色的军事才能和过人的胆识,一度让匈奴闻风丧胆,谈虎色变,数年不敢入侵。


诗人王昌龄在《出塞》中大赞将军李广的神勇: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来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悲情英雄飞将军,一生打赢70仗,为何从未封侯,最后还自刎而死?


神勇李广


李广有多神勇?从这几个事情就看得出来。


李广在公元前144年出任上郡太守时,一次,汉景帝派员视察,恰好匈奴骑兵入侵雁门,正好与前锋三个匈奴兵迎面相闯,这三个匈奴骑兵看见视察队伍打着"飞将军李广"的旗号,一下吓得落荒而逃。赶来迎接视察大员的李广乘机开弓发箭,一下射杀两个,活捉一个。


悲情英雄飞将军,一生打赢70仗,为何从未封侯,最后还自刎而死?


后面的匈奴大部队呼啸着向李广奔来,胆识过人的李广没有害怕,令手下一百多骑人马直面对垒,在距离匈奴骑兵阵前的不远处,下马解鞍,在草原上席地而坐。


"狭路相逢勇者胜",气势汹汹的匈奴骑兵见此,担心是李广的诱军之计,加上天色已晚,赶忙向北撤走。李广于是从容地陪着视察大员平安回营。


悲情英雄飞将军,一生打赢70仗,为何从未封侯,最后还自刎而死?


又有一次,公元前129年,李广率领的一支部队与匈奴军交锋时,匈奴首领在草原上设下陷阱,李广策马追赶时,中计掉进陷阱,被匈奴兵吊在网兜中。沉住气的李广先是一动不动,假装死去,待匈奴骑兵拖着他走了十多里地后,寻机一跃上马,夺过弓箭一连射死数个匈奴追兵,飞奔而回,得以逃脱。


悲情英雄飞将军,一生打赢70仗,为何从未封侯,最后还自刎而死?


李广不但自己神勇无比,还对手下非常好:


李广对士兵很爱护,“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李广为将时,对部下很谦和,以廉洁著称。每每因功得到赏赐,均分给士兵,饮食与士兵们一起,大家同享同乐。他的俸禄很多年都不过是二千石,家里没有多余的财产,为此李广就量体裁衣地生活,从不贪赃枉法巧取豪夺不义之财去购置家产,一生清白,部下都深深感叹,钦佩不已。


悲情英雄飞将军,一生打赢70仗,为何从未封侯,最后还自刎而死?


悲情英雄飞将军,一生打赢70仗,为何从未封侯,最后还自刎而死?

不封侯的原因


然胆识过人富有韬略的"飞将军"李广后来的结局却不怎么好,至死也未能封侯。历史上有人惋惜地说,汉中郎李广太可惜了,生不逢时,若是高祖时代,肯定受封万户侯了。


但是,这也与他心胸狭窄、气量不大及不道义、不识时务等等性格缺陷有关。


李广从匈奴那里幸运地逃回京城后,因造成不良影响即被汉武帝免职,赋闲在家。一次,夜间经过霸陵亭时,他的从骑对霸陵尉说,这是前任"飞将军",现打猎归来,欲回城去。喝醉酒的霸陵尉大声呵斥道“现任将军都别想过,更别提什么前任将军了!”


害得李广回不了城,被迫在城外过了一夜。没想到他就记仇了。


过了没多久,匈奴入侵,李广点名让守城的这个小官霸陵尉一道从军,按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但是李广不是这样,霸陵尉来到李广军中,当即被李广斩杀祭旗后,部队才出征。


悲情英雄飞将军,一生打赢70仗,为何从未封侯,最后还自刎而死?


这就是李广,容不下小小的霸陵尉,没有恢宏的气度,必然难以实现远大的愿景。


李广曾经悲叹自己的命运,为何立功无数,还是不能封侯?为此,他找了善于占星的算命先生:王朔。


王朔问他:“你有没有做过什么亏心事?

李广想了想说:以前曾经杀过八百已经投降的羌人。

王朔说:杀降不详,如此不道义,岂能封侯?


悲情英雄飞将军,一生打赢70仗,为何从未封侯,最后还自刎而死?


李广似乎应该更多地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仅仅气度不够、杀俘虏也还能饶恕,偏偏李广政治上目光短浅,这可是致命的。


李广在"七国之乱"时,因平叛有功,得西汉朝廷梁王赏识,梁王意欲拉拢他为其将来起兵逼老广的老板-汉景帝刘启退位时所用,就私下为他刻了一枚将军印,赏赐给了李广,这种事情,但凡有点政治眼光的人,都知道,是万万接受不得的。


但是,眼光短浅的李广竟欣然接受,更过分的是,还处处炫耀,认为这是西汉朝廷给他的奖赏。此举让汉景帝对他大打折扣,认为李广不识时务不堪大用。


悲情英雄飞将军,一生打赢70仗,为何从未封侯,最后还自刎而死?


最后,李广不能够能屈能伸,这也是他的死因。


我们说,但凡成就大事业的人,都知道忍得一时之屈,但李广却不是这样。


李广最后一次出征,已是年近60的花甲之人,汉武帝就嘱咐全军统帅卫青不要安排李广担任前锋,但是卫青一向和李广不和,加上李广非要逞英雄要立功,就绕道敌人侧后攻击,结果李广在沙漠里面迷了路,贻误军机,触犯军律。


李广悲壮地说:我与匈奴大大小小也交战了七十余次,这次本想再出把力,谁知偏偏迷路,这是我的过错,与部下们无关。天意如此,我老了,不堪面对刀笔吏的羞辱!说完,李广就自刎而死,失去了最后一次封侯的机会。让人嗟叹不已。


悲情英雄飞将军,一生打赢70仗,为何从未封侯,最后还自刎而死?


悲情英雄飞将军,一生打赢70仗,为何从未封侯,最后还自刎而死?

悲情结局值得思考


自身的硬伤,加上汉武帝和卫青的刻意压制,最终才导致了李广的悲情结局。


李广廉洁的品行,敢于担责的态度,司马迁曾好评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悲情英雄飞将军,一生打赢70仗,为何从未封侯,最后还自刎而死?


意思是李广的诚挚、忠诚、担当就像开着芬芳花朵的桃李,吸引着人们来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致于走出了一条小道。


李广还是深得人心的,他死后,“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客观地评估,李广虽然名气大,但凭借战功却难以封侯。李广的运气并不算差一被匈奴人抓住能脱险,同时机会也不少,但是都失之交臂。


因此,只能讲李广的命实在不好,为什么?因为他看问题和做事的方法有很大的问题,比如,他贻误了战机,作为上级的卫青派人去问话,他一气之下自杀了,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显然有问题


再比如,他善于骑射杀敌,但是按照韩信的观点,这只是匹夫之勇,不足以封侯。《史记》里没有记载过李广有效地组织大军杀敌,虽然他有过这种机会。


李广一生经历了70余战,但是没有练就将才的基本素质,比如《孙子兵法》里讲的审时度势等,说明他的思维方式有问题,也就是说看问题的方法、处理问题的方式没有达到侯的级别。


在此,我们也想借李广的悲剧,得出一些参考:


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政治。为人处世,要讲究政治智慧,气量要大,格局要好,定位要准。否则,条件再好,能力再强,也会遭遇"滑铁卢",很难实现预期目标甚或远大理想。


悲情英雄飞将军,一生打赢70仗,为何从未封侯,最后还自刎而死?


悲情英雄飞将军,一生打赢70仗,为何从未封侯,最后还自刎而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飞将军   史记   前锋   不识时务   胆识过人   大员   士卒   气量   汉武帝   匈奴   西汉   神勇   部下   骑兵   将军   英雄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