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少年救父,却被喝令斩首,行刑前不哭反笑!朱元璋:授7品官


16岁少年救父,却被喝令斩首,行刑前不哭反笑!朱元璋:授7品官

朱元璋从底层社会,一跃当了皇帝后,心理上是有些偏执多疑的。朱元璋的杀人,在历史上可是有名的,仅是蓝玉案和胡惟庸案就杀了几万人,朝堂都为之一空,确属空前绝后。

为何他对胡惟庸犯案,如此心狠手辣呢?

16岁少年救父,却被喝令斩首,行刑前不哭反笑!朱元璋:授7品官

根源不外乎胡惟庸太过独断专行,他往往不向朱元璋请示,就擅自加以处理。这自然让权力欲极强的朱元璋,深感宰相专权、皇权旁落的危机。所以干脆杀光了之。

朱元璋对所有的官员都十分的严格,制定了极为严格残酷的制度,也妄杀了很多无辜的人,而且他根本不在乎这些人的性命。

但是,对于不影响他坐江山、还能挣得好名声的孝道,他却推崇之至。

下图:朱元璋画像

16岁少年救父,却被喝令斩首,行刑前不哭反笑!朱元璋:授7品官

这样一个恶人的另外一面,却是孝道的极致提倡者,为了这个“孝”字,朱元璋曾经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不孝”被列为“十恶”大罪,要处以最重的刑罚,且不在常赦之列。


《大明律》对孝道的规定,可以说极为严格:

子孙对祖父母、父母,妻妾对丈夫、弟妹对兄姊进行骂詈(詈就是骂)或殴打,要处以凌迟、斩、绞或其他刑罚。

朱元璋对孝顺的人,甚至不顾法律的苛责,网开一面。


16岁少年救父,却被喝令斩首,行刑前不哭反笑!朱元璋:授7品官

胡刚替父去死,反而一同得救

16岁少年救父,却被喝令斩首,行刑前不哭反笑!朱元璋:授7品官

《明史》孝义列传载:“胡刚,浙江新昌人。洪武初,父谪役泗上,以逃亡当死,敕驸马都尉梅殷监刑。刚时方走省,立河上俟渡。闻之,即解衣泅水而往,哀号泣代。殷悯之,奏闻,诏宥其父,并宥同罪者八十二人。”

浙江新昌人,胡刚的父亲被罚做苦役,不堪忍受就逃跑了。但很快就连同逃亡的82人一起被抓获了。

按照那时候的法律,皇帝让你干活,你还敢逃?逃亡就是死罪啊!

于是,朱元璋命驸马都尉梅殷监斩,准备在河边斩首,一同受刑的,还有那82人。

16岁少年救父,却被喝令斩首,行刑前不哭反笑!朱元璋:授7品官

胡刚正巧到这里探望父亲,到了河对岸,却发现对岸的父亲要被砍头了!

他也等不及渡船,就在寒冬的天气中,飞快脱下衣服,泅水渡河,到了刑场,大哭并求情,得知罪无可恕后,向监斩官梅殷请求代他的父亲去死!

向梅殷被真情感动,飞速禀报皇上。朱元璋闻说,连说孝子难得!孝子难得!当即“诏宥其父,并宥同罪八十二人。”

不但父子都活命了,而且还连同另外82个人一同免于处罚,真是所谓皇恩浩荡。

16岁少年救父,却被喝令斩首,行刑前不哭反笑!朱元璋:授7品官


16岁少年救父,却被喝令斩首,行刑前不哭反笑!朱元璋:授7品官


16岁少年面临死刑,不哭反笑

16岁少年救父,却被喝令斩首,行刑前不哭反笑!朱元璋:授7品官

周琬,江宁人。洪武时,父为滁州牧,坐罪论死。琬年十六,叩阍请代。帝疑受人教,命斩之,琬颜色不变。帝异之,命宥父死,谪戍边。琬复请曰:“戍与斩,均死尔。父死,子安用生为,顾就死以赎父戍。”帝复怒,命缚赴市曹,琬色甚喜。帝察其诚,即赦之,亲题御屏曰“孝子周琬。”寻授兵科给事中。

下图:周琬

16岁少年救父,却被喝令斩首,行刑前不哭反笑!朱元璋:授7品官


江宁人周琬年方十六岁,他的父亲担任滁州牧,触犯刑律,坐罪当斩。周琬很懂事,哭着喊着要代父受死。

朱元璋起初疑心他是受人指使、投机取巧,于是就同意他代父受死。哪知周琬身登刑场,面对鬼头刀面不改色。朱元璋认为他确实是大孝子,于是下令免了周琬父亲的死罪,改为戍边(发配边疆)。

16岁少年救父,却被喝令斩首,行刑前不哭反笑!朱元璋:授7品官

但周琬再次请求,说:

“戍边和斩首,无非都是死!如果父亲死了,当儿子的活着还有什么意思!请干脆杀了我以赦免父亲之罪。”


这也太不识好歹了!这次朱元璋真的发怒了,下令将他拖出去砍头!

16岁少年救父,却被喝令斩首,行刑前不哭反笑!朱元璋:授7品官

按说一个16岁的少年,即将面临斩首,应该是十分害怕才是,但是,周琬却并没有惊慌哭泣,甚至反而充满了喜悦,旁边的监斩官也觉得奇怪,就问他为什么?

周琬说:

“如果我的死,能换我父亲一命,我怕什么?如果不能,和父亲一起死,我就可以到黄泉路上和父亲相见了,不是应该开心么?”

官员立即把这番话报告给了朱元璋,朱元璋大受感动!

多疑的朱元璋见此,感觉到他是真心诚意孝顺父亲,就赦免了他们的罪行。朱元璋还亲自题写“孝子周琬”,并提拔他为7品官员-兵科给事中。


这个从七品的官,不是个闲职,他能辅助皇帝处理奏章,并监察兵部,纠弹官吏,可封还制敕,钞发章疏,算是皇帝的近侍职官了。

16岁少年救父,却被喝令斩首,行刑前不哭反笑!朱元璋:授7品官

为何朱元璋如此推行孝道


一方面,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补偿心理,意思是人缺乏什么,就会更加渴望什么。

那么,当了皇上的朱元璋缺什么?缺父母的爱。

朱元璋出身于一个贫困农民家庭,15岁时父母先后去世,让他成为了一名孤儿,到了寺庙求生。

年幼的他,受尽了贫穷的折磨,特别渴望父母的爱。

而因为长相丑陋,也得不到女人的爱。

下图:朱元璋本人像

16岁少年救父,却被喝令斩首,行刑前不哭反笑!朱元璋:授7品官

长大后,过早失去父母关爱的朱元璋,在建立大明王朝后,十分重视“孝道”。在朱元璋看来,治乱世要用重典,治盛世当重孝行。因此,有明一代,孝道文化是比较盛行的。

甚至朱元璋在登基称帝后,诣太庙时自称“孝子皇帝”。


为什么要把孝道放在第一位的另外一方面,朱元璋说过:

“尚齿所以教敬,事长所以教顺。虞夏商周之世,莫不以齿为尚,而养老之礼未尝废。是以人兴于孝弟,风俗淳厚,治道隆平。”

白话解说:
要尊奉年老的人,要教导晚辈能够懂得尊敬之道,这叫『所以教敬』。
『事长所以教顺』,事奉长辈、长上,可以教导儿辈的人要顺,对这个年老的人要敬,对年长的人要顺,叫敬顺。虞夏商周四个朝代没有不以年高者为崇尚,所以那个时候都很尊重年长者、年老者,所以「以齿为尚」。
『原养老之礼未尝废』,那个时候敬养老年人的礼仪没有废除。『是以人兴於孝弟』,所以那时候的国人才能够盛行孝悌之道,所以这由国家带头来做。『风俗淳厚』,风俗才能够淳厚朴实。「治道隆平」,国家的政治才能够兴隆平顺。「隆平」就是国泰民安。


所以,期待江山坐稳,才是一个皇帝的期望!

说到底,推行孝道,笼络人心也罢,补偿心理也罢,最终都是为他及子孙后代屁股底下的皇位服务的。

16岁少年救父,却被喝令斩首,行刑前不哭反笑!朱元璋:授7品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新昌   滁州   孝弟   夏商周   都尉   淳厚   江山   死罪   孝道   孝子   下图   风俗   皇帝   父亲   父母   少年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