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求助》:别人愿不愿意帮助你,看这三点就知道了


在网上看到一位有心人做的视频,他想探究一下,不识字的老人求助路人,大家会怎么做?

老人向路人说自己不识字,刚给老伴开了药,能不能帮我念一下药盒上的说明?

有两位路人摆手表示拒绝,继续匆匆赶路。后面陆续有十来个人停下脚步给老人耐心解读,有人怕老人记不住,把一日三餐画成了简笔画,空碗代表早餐,太阳、月亮表示午餐和晚餐。

这个街头真人实验证明,多数人是愿意给他人提供帮助的,那两个人没有停下脚步,也可能是实在太忙,并不说明不想帮助老人。

这个结论与《如何正确求助》这本书得出的结论不谋而合。


《如何正确求助》:别人愿不愿意帮助你,看这三点就知道了

本书作者海蒂.格兰特以人们如何寻求帮助为课题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人们往往乐于助人,他们并不会瞧不起需要帮助的你。当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可以毫不犹豫地去寻求帮助。

如果我们打消了对求助的恐惧和顾虑,需要解决的是如何运用正确的方式、技巧,让求助过程更顺利、更有成效。

谁也没有义务无缘无故为他人付出。求助者要让别人心甘情愿为你助力,并能持续为你提供帮助,有三个要点不能忽略:

一、 求助诉求明晰

一个人想要向他人求助,要对你认定的帮助对象,明确、具体地告知自己的需求,实话实说,这样可以让对方在最短的时间认定事实,确认自己能否满足求助者的要求。

现在生活节奏快,大家都在为自己的事业和生活打拼,难以有更多精力投在他人身上。

求助者不管因为任何原因,不直接进入正题,绕弯子,等待对方去揣摩,不仅浪费对方的宝贵时间,而且容易让对方曲解你的真实需求,使自己求助的目的难以达成。


《如何正确求助》:别人愿不愿意帮助你,看这三点就知道了

上个月,一位不常联系的老邻居在微信里跟我搭话,说她正在筹备女儿的婚礼,把之前的积蓄都花光了,下月的工资也预支出去了,现在兜里一分钱也没有。

我的理解是她有可能要让我资助或者借钱给她,但她没有说出自己的具体意图,只强调自己的困境。这让我感觉很为难,不知道该无偿资助她还是借钱给她?而这个具体的要求应该是她先向我提出。

我想了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办法,给她提前发个祝福婚礼的红包,她很爽快地接受了。实际上到现在我也没有弄明白她到底发生了什么,她想让我怎样帮助她。

人们忙于自身的事务,不会关注周围其他人发生了什么状况。在本书中,把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定义为非注意盲视。

每个人、每个家庭都可能发生不同的突发状况,如果你不说,他人无权过问也无法知道。即便这个人近在眼前,也不会意识到他需要帮助。

所以,如果需要寻求帮助,就要把自己的诉求清晰地告诉对方,然后对方根据你的需求,对自己的能力进行权衡,做出如何施以帮助的决定。


二、 对助己人感恩回报

作者有一个调查结果,就是大多数人乐意帮助人,但不是每个人都全心全意、全力以赴。

调查得出的概率:总是会同意帮忙,即使有时候不得不改变他们的目标愿望以及需求,这类人只占20%。其余的人提供帮助不总是一贯的,有时会,有时又不会。

是什么促使人们做出不同的反应,怎么样让别人愿意帮助你,并持续地为你提供帮助?

书中归结为互惠的原则,这是所有文化最为普遍的法则之一

对帮助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并不吝啬表达,对他人的帮助及时回应,并铭记在心。这样助人者会感觉到自己没有白白付出,在受助者的回应中感受到温暖,这样双方就能建立紧密的链接,延续受助和施助的关系。

书中有个实例,一名编辑的邻居是位木匠,他同时也在给手工杂志写文章。这位杂志编辑很乐意给她的邻居校对文章,因为她本人房子周围的工程得到这位邻居多次的帮助。

这个叫做人际互惠,不忘对方给自己的付出,并力所能及回报帮助,受助者有情有义,助人者更愿意帮助他。

今年88岁的著名演员金迪和92岁的著名艺术家田华有64年的友谊,而这个友谊是从田华帮助金迪而开始建立的。1957年金迪拍自己的第一部电影《花好月圆》,不喜欢导演给自己安排的饰演小俊的角色,想让导演更换角色。田华告诉她:你一定要演小俊,这是个好角色。

金迪听了田华姐姐的话,影片上映后她一举成名,她说是田华帮助了我。之后,她每逢遇到人生大事,都请教田华,田华成了她的主心骨。

金迪对田华的帮助心存感激,有机会就邀请田华来自己家做客。

田华回忆当时去金迪家里,吃各种时令美食,金迪给她买好衣料、买小手绢,讲到这里,田华的眼里放着光,金迪给她的回报让她感动,反过来更加关心金迪,两个人成了至交。’

中国有句古话: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大千世界,能够在自己需要的时候有人相助,这是可遇不可求的缘分。

《如何正确求助》:别人愿不愿意帮助你,看这三点就知道了

如果只能受助,而对助己者带搭不理,或者认为别人的付出是应该应分的,之后他得到的帮助会大打折扣或者被婉拒。

只有那些珍视对自己的帮助,把感恩作为本分的人,才能让助人者看到自己付出的意义,并继续提供有效的帮助。

就像书中所说:学会感恩——有意识地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心存感激——有利于我们获得快乐和幸福。感恩的更为重要的目的:加强我们与所依赖的人的关系,让他们在未来更有可能会再次帮助我们。


三、即求助又助人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基本动机是感到有效性。当缺乏这种反馈时,这种行为的动机便会急剧下降。

所谓助人,绝不是施舍。最能激发助人意愿的求助,是寻求成长的助力;最有力量的帮助,是助人实现成长。帮助者更愿意看到的是,求助者用自己捐助的钱,做了什么,是否对他个人成长产生了积极影响。

曾轰动全国的北大保安高考第一人张俊成,意识到因为文化水平低影响北大保安形象,以初中生的底子,发誓学习大学课程。期间得到北大英语系教授给他的听课证,允许他免费听课学习。

他不负老师的期待,拿到自己想要的文凭,也得到应有的荣誉,他没有就此享受得到的一切,拒绝北大的挽留,回到家乡做教育工作。他受益于北大老师的帮助,后来他又成为一个助人者,把帮助带给更多和他一样的穷孩子。

老师慧眼识珠,发现张俊成的求学渴望,把机会给了他,他也没有辜负老师的希望。

中国有句老话叫救急不救穷。很赞同网上一种解释:其中的穷不是物质上的穷,而是一种思想上的贫穷。

如果一个人在危难时刻没有得到援助,首先应该想到自己平时是否做到位,而不是去计较挑剔别人是否把情分做到位。


《如何正确求助》:别人愿不愿意帮助你,看这三点就知道了

求助不是向有资源的人哭穷,通过索取来满足个人的生活需求。

人穷志不短,自己有明确的奋斗目标,通过好心人的助力,自己不辞辛苦,努力改变命运,再把自己接收到的爱传递出去,才是有格局的求助。


四、求助是一种自我救赎和完善

没有人能单枪匹马成功。

蔡康永在《因为这是你的人生》中说:从来不麻烦对方,那你跟对方就永远建立不了人情。

公司里人际关系最好的,一定是那个常请同事帮一些对同事来说游刃有余的忙,又懂得倒过来适时回报同事的人。绝对不可能是那个从来不求同事帮忙,也从来不帮同事的人。

所有事业成功者都有一个共同特征:他们恰如其分地接受他人帮助,同时又乐于对他人伸出援手。

本书揭示一个真相:你是否能获得别人欣然相助?更多原因在你自己这里。

诉求明晰的求助,你要主动提供准确信息,而不是让对方揣摩;

有回报的求助, 求助绝不是一厢情愿,而是有来有往;

有格局的求助,你不是天生的弱者,你也可以为他人提供帮助。

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主导,学会在必要的时候求助,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体验。不单纯只是求助,而是汲取助力后得到成长,成为别人的一束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8

标签:应分   目的   愿不愿意   友谊   明晰   助力   路人   北大   结论   邻居   感激   同事   角色   老人   需求   老师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