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一个不被熟知的博物馆,可见古贝壳堤的剖面,让你长知识了

提到大港古贝壳堤,还是在前些年知道的。而它的遗迹博物馆,却早在2003年就已建成开馆。其位置在津歧公路东侧,大港上古林附近。

虽然其高高的广告牌式的标示牌,非常醒目。对于匆匆过客来讲,大多数人是不曾留意的。

自从执着于自媒体后,发现美、探索知识成为了一种自觉的行动。今年二月中旬,曾探访过,只是内部维修暂停开业。

天津一个不被熟知的博物馆,可见古贝壳堤的剖面,让你长知识了


天津一个不被熟知的博物馆,可见古贝壳堤的剖面,让你长知识了

九月十二日(周日),去大港途经此地,见院大门已开。已经恢复开馆,入内参观。(实际今年6月8日就已开馆)

正对着博物馆大门前的区域,有一个“小公园”,有海螺等标志性雕塑,点缀其间。其东南侧有一处封闭的湿地保护区。

博物馆外观新颖独特,很像一个贝壳的形状。馆内共分三层,核心区域是地下一层的贝壳堤剖面展示。贝壳堤一层一层的剖面清晰可见。贝壳储积量也大,专业上称是非常具有典型性。

贝壳堤是由海生贝壳及其碎片和细沙、粉沙、泥炭、淤泥质粘土薄层组成的堤状地貌堆积体。天津沿岸共分四道贝壳堤,分属于不同时期的古海岸遗迹,总跨度约36公里,自西向东(由陆向海)依次分别为第4道、第3道、第2道、第1道。分别形成于距今约5000年前、4000年前、2500年前、500—700年前。

博物馆坐落在第二道贝壳堤支堤的2堤上,距今1590年至1220年。

天津一个不被熟知的博物馆,可见古贝壳堤的剖面,让你长知识了


天津一个不被熟知的博物馆,可见古贝壳堤的剖面,让你长知识了

第二道贝壳堤古海岸线。由南向北,分布在老狼坨子—大辛堡—后唐堡—鼓口—马棚口—上古林—邓岺子—泥沽一线。支堤有2个,一是博物馆所处位置的2支堤,还有1支堤分布在上古林趴趴地,距今2300年至1220年。对古地理、古气候、海洋生态、海陆变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那么第一道呢?也分两支堤。第1-1堤分布在老狼坨子—大辛堡—后唐堡一线,叠加在二堤之上。1-2堤沿现代岸线分布于新马棚口—白水头—驴驹河一线。

第三堤分布在常庄—武帝台—巨葛庄—张贵庄一线。距现代岸线约30千米。

第四堤,也分两支堤。4-1堤分布在黄骅市前苗庄—同居—天津市翟庄子一线;4-2堤分布在鱼岑子,距现代岸线约31公里。(以上四道贝壳堤古岸线描述出自展示牌上的文字介绍)

天津一个不被熟知的博物馆,可见古贝壳堤的剖面,让你长知识了


天津一个不被熟知的博物馆,可见古贝壳堤的剖面,让你长知识了

第二层有图文并茂的展示牌。介绍了渤海湾西岸贝壳堤在海岸线分布的状况,古地理背景,贝壳堤形成过程,常见贝壳种类,还通过图片展示了不同年代渤海湾海岸线的变迁过程。还有绕场地一周的展示区域,陈列着各种海洋贝类标本、样品等。

第三层主要是通过摄影作品展出,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奇珍异鸟跃然纸上。展现了天津海岸与湿地自然保护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

介绍完参观的内容,也许你会问大港为什么会有贝壳堤呢?

我结合参考大港史话文献资料,来解释说明这个问题。

天津一个不被熟知的博物馆,可见古贝壳堤的剖面,让你长知识了

大港是退海和海侵之地,退海是地壳运动引起的,海侵是风暴潮和黄河水积淤使浅海成为陆地的。

大港地区在7千年以前是深海变成浅海的。这是地壳运动造成的。而在5千年以前,由于强风暴潮将贝壳等卷起推向海边,一次性成为贝壳堤。而风暴潮过后海水被贝壳堤挡住,而大港马棚口曾是黄河入海口,由于黄河水泥沙积淤,使贝壳堤内地面抬高成陆地。

大自然鬼斧神工,沧海变桑田,并打上历史变迁的烙印,让人感叹!让人称奇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剖面   天津   渤海湾   贝壳   大港   博物馆   坨子   马棚   后唐   浅海   黄河   地壳   海岸线   上古   年前   知识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