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成为“中华龙脉”的真实原因:通过6个方面揭秘它的与众不同

中国大陆幅员辽阔,山脉众多,为什么只有秦岭敢称“中华龙脉”?这座横亘于中国腹地,长约1600公里,宽约200-300公里的山脉,到底有何奇特之处?

对此,有人说:“秦岭是中国传统精神的交融碰撞之所,闪烁着传统文明的智慧光芒,它特有的壮观与磅礴,展示了它的非凡与神奇。”

那么,我们不妨深入秦岭,摸清其脉络,来获得答案。

秦岭成为“中华龙脉”的真实原因:通过6个方面揭秘它的与众不同

一、奠定中国南北地理界限的秦岭

秦岭作为分隔中国南北大陆的著名大陆造山带,长期受到国际地质学界的广泛关注与研究。

通过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综合研究表明,秦岭主要经历了3个不同演化阶段:

因此,在华北大陆块与扬子大陆块对接碰撞而形成的秦岭,经历了长期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与不同的构造时期以不同的构造体制、不同的造山作用和造山过程复合叠加才形成了现在大家看到的秦岭。

至此,秦岭的出现将中国大陆一分为二,既是以山为媒,成为携起南方与北方的纽带,更是以山为凭,见证了中国大陆崛起的演变过程。

秦岭成为“中华龙脉”的真实原因:通过6个方面揭秘它的与众不同

二、奠定了中国南北气候格局的秦岭

秦岭山脉对于气流运行有着明显阻滞作用,所以就出现了夏天湿润的海洋气流难以深入到西北,致使北方气候干燥;冬天寒潮无法通过秦岭流入南方,使得汉中盆地、四川盆地避免了冷空气的侵袭。秦岭作为南方多雨和北方干旱之间的过渡地区,奠定了其“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的地位。

通俗的来说,秦岭北麓属于暖温带,雪季较长,而秦岭的南麓则是亚热带,雨季较长。

然而真实的秦岭却是“一山历四季”,比如那些海拔超过3000米的山峰:太白山(海拔3771.2米)、螯山(海拔3520米)、兴隆岭(海拔3070.7米)、冰晶顶(海拔3015.1米)等等,无不都是跨越了3-4个气候带。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秦岭主峰太白山,横跨了4个气候带:

一路海拔高升温度降低的显著特征,成就了秦岭主峰太白山“六月积雪”的盛景,而身在山底的人们兴许还在穿着短袖钻在空调房里乘凉,而身在山顶的人们则裹着厚厚的棉衣打着哆嗦。

由此可见,如果没有秦岭的存在,中国的南北方气候带将会出现另外一种我们无法想象的格局,甚至会彻底颠覆历史的变迁。

秦岭成为“中华龙脉”的真实原因:通过6个方面揭秘它的与众不同

三、奠定了中国南北水系划分的秦岭

身为中国大陆地理界山、气候界山的秦岭,同时也是中国黄河与长江两大水系的界山。

秦岭北麓属于黄河水系,秦岭南麓则属于长江水系。

黄河水系中最著名的代表性河流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虽然它发源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鸟鼠山,与秦岭并无瓜葛,但是渭河在流经关中平原的时候,有部分从秦岭北麓流出的水系补充了渭河。

长江水系中最著名的代表性河流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也是中国四大河流之一,常与长江、淮河、黄河并列,合称“江淮河汉”,就是源自于秦岭南麓。它的三个发源地分别在:

除此之外,长江支流中流域面积最大的嘉陵江也是源自于秦岭南麓,因流经陕西凤县东北嘉陵谷而得名。而古时候嘉陵江在陕西省内的河段称为“古道河”,流入四川盆地才称为嘉陵江,现代所称的嘉陵江,是泛指从凤县东河桥以下的所有河段。

不论是南水北调工程,还是引汉济渭工程,其主要水源由来皆是出自秦岭,可以说,秦岭之水养育了大半个陕西省,也养育着小半个中国。

秦岭成为“中华龙脉”的真实原因:通过6个方面揭秘它的与众不同

四、奠定了中国南北动植物分界的秦岭

在秦岭中,南北的动植物也有较大差异性,物种的整体分布有着南多北少的显著特点。兼具南北物种的秦岭,被誉为了“南北植物荟萃、南北生物物种库”。

世界上现存约39000余种脊椎动物中,有968种脊椎动物分布于秦岭。

在这968中脊椎动物中,有兽类138种、鸟类591种、爬行类49种、两栖类29种、鱼类161种。

其中就有秦岭六宝:大熊猫、朱鹮、羚牛、金丝猴、金钱豹、林麝,而朱鹮和羚牛则属于秦岭特有物种,可谓是人尽皆知。

而植物的分布亦达到了2000多种,仅中草药种类就有1119种,列入国家“中草药资源调查表”的有286种。

在植物区系组成十分丰富的秦岭中,不仅有华北植物区系,也有华中植物区系,其南北植物的分界线十分明了。

由于秦岭的独特性,使得秦岭动植物的区系组成特点具有其自身的区域特性之外,也成为了我国动植物区系组成中的一个重要甚至是关键区系。

秦岭成为“中华龙脉”的真实原因:通过6个方面揭秘它的与众不同

五、中国古人类演化史最重要的部分——秦岭蓝田猿人

现在的地球已经46亿岁了,也就是说在地球42岁的时候秦岭开始出现,而后历经了3.8亿年的成长,秦岭才最终长大。而人类的出现,距今只有短短的300多万年。

目前,中国境内发现的猿人有:北京猿人、蓝田猿人、元谋猿人、南召猿人等。其中,1963年在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境内的秦岭北麓公王岭发现的蓝田猿人,根据测定结果显示,其生活年代大约是距今约70-115万年前之间,生活的时代是更新世中期、旧石器时代早期。

2005年,中科院古人类学家黄万波在三峡龙骨坡发现了巫山人时,也发现了蓝田猿人。因此蓝田猿人虽然是在秦岭北麓的蓝田县境内发现的,但其故乡却极有可能是在秦岭南麓。

作为秦岭山区最早出现的人类,蓝田猿人是一种直立人,目前发现的化石是一具完整的中年女性头骨化石,其前额低平、较宽,眉骨粗壮隆起,骨壁较厚,眼眶略方,嘴部前伸。

这个时期的蓝田人,他们生活的秦岭公王岭草木茂盛,栖息着很多种远古动物,这其中就包括了众所周知的国宝大熊猫,以及东方剑齿象、葛氏斑鹿等素食动物,还有有凶猛的食肉动物剑齿虎、更新猎豹。

在“长江流域大三峡——人类演化的摇篮”中,蓝田猿人身为其中的一个支系,同样在中国古人类演化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秦岭成为“中华龙脉”的真实原因:通过6个方面揭秘它的与众不同

六、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秦岭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秦岭被称为“昆仑”。后来,又因为秦岭地处于秦国都城咸阳之南,而又被称为“终南山”,或“南山”。关于秦岭的名字,史学家们普遍认为它是源自于“大秦帝国”和其所属的“秦人”之“秦”。

而《山海经》和《禹贡》是最早记录秦岭的两本书,其中《禹贡》的成书时间大致为战国时期,这本书中记录了当时的中国山脉布局是一个“三条四列”的系统,其中秦岭被列为了承上启下的中条。

一直到了司马迁撰写《史记》的时候,写出了“秦岭,天下之大阻”这句话之后,这才使得“秦岭”一词首次有了正式的文字记载。

因为秦岭的存在,使得八百里关中平原有了天然的屏障,可以有效阻隔外敌入侵。从大禹封分九州开始之后,有十几个国家在秦岭北麓脚下陆陆续续建都。数千年来,中华大地上部落和朝代的兴衰,以及文人墨客思想文化的激荡,绝大部分都发生在秦岭。

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秦岭山脉北麓中段的华山,由于华山位于中国版图的最中央,又称“中华山”,中华山周边聚居的民族则被称之为“中华山民族”。正是因为中华民族的“华”字出自于华山,所以华山才有了“华夏之根”的美誉。

其次还有秦岭北麓中段的楼观台,号称“道家七十二福地”之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道教文化发源地。相传,春秋末期的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老子,携弟子尹喜来到楼观台,写下了关于历史和现实、社会与人生的各种正确认识的宏伟巨著——《道德经》。

除此之外,秦岭还是中国“佛文化”、“孝文化”、“寿文化”、“钟馗文化” 、“财神文化”的发祥圣地,“寿比南山”、“终南捷径”等典故的诞生地。

秦岭成为“中华龙脉”的真实原因:通过6个方面揭秘它的与众不同

七、中国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山脉——秦岭

集特殊的地质资源、气候资源、水系资源、动植物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于一身的秦岭,所衍伸出的各种景点也是数不胜数。

以地质资源为代表的著名景区有: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金丝峡(国家地质公园)、华山、太白山、紫柏山等;

以气候水系资源为代表的著名景区和景点有:秦岭七十二峪口、汉江三峡、黄柏塬、华山(日出及云海)、太白山(日出及云海)、光头山(日出及云海)、冰晶顶(日出及云海)等;

以动植物资源为代表的著名景区有: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佛坪熊猫谷)、牛背梁羚牛自然保护区(柞水牛背梁杜鹃花海)、太平森林公园(紫荆花海)等;

以历史文化资源为代表的著名景区和景点有:华阳古镇、后柳古镇、凤凰古镇、青木川古镇、楼观台、华山、净业寺(佛教律宗祖庭)等。

秦岭成为“中华龙脉”的真实原因:通过6个方面揭秘它的与众不同

八、结束语

秦岭,作为中国中央国家公园,以其自然特色和厚重的历史文化,成为中国和世界宝贵的自然历史遗产、人类的共同财富、后世的福祉,名副其实地成为“送给地球的第83份礼物”。

秦岭,凝铸着中国五千年历史发展的气魄和胆识,它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独特的生态系统上,也体现在历史和文化上。所以,秦岭被称之为“中华龙脉”,是当之无愧的。

视频加载中...

秦岭成为“中华龙脉”的真实原因:通过6个方面揭秘它的与众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秦岭   太白山   凤县   渭河   嘉陵江   蓝田猿人   气候带   山脉   华山   黄河   长江   水系   陕西   海拔   中国   与众不同   原因   真实   旅游   华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