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喻户晓的景点,每个人的钱包里都有它的照片,据说富可敌国


视频加载中...

很多人与布达拉宫的相遇都是从第五套人民币50元纸币开始的,这座坐落于中国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区红山上的宫殿,主体建筑分为白宫和红宫两部分,整个宫殿高约200余米,外观看起来为13层,里面实际9层,最高处海拔约3700米。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集城堡、宫殿和寺院于一体的宏伟建筑,也是整个西藏现存最完整、最庞大的古代宫堡建筑群。

中国家喻户晓的景点,每个人的钱包里都有它的照片,据说富可敌国

“布达拉”是梵文译音,原意是“佛教圣地”。我们在搞清楚了布达拉宫的名字含义之后,就该来了解一下这座宫殿的由来了。

大家都以为布达拉宫是吐蕃王朝时期的藏王孙赞干布为迎娶大唐和亲而来的**公主所建,甚至这一说法像“教科书”一般被传得言之凿凿,有着孙赞干布和**公主的传奇爱情故事作铺垫,也就没有人愿意去较真究其真假了。

那么,布达拉宫到底是不是孙赞干布为迎娶**公主而建的呢?

中国家喻户晓的景点,每个人的钱包里都有它的照片,据说富可敌国

其实,这座宫殿在公元631年就动土修建了,而这一年也是孙赞干布迁都拉萨的第一年。刚刚统一西藏的孙赞干布,带着对盛唐文化的向往,为了彰显自己的雄心壮志,展示吐蕃王朝的富足强大,决定在拉萨建立一座恢弘如大明宫一般的宫殿。

这便是布达拉宫的雏形,然而这时的布达拉宫虽然拥有着999间宫殿,加上山上的修行室总共有1000间宫殿,但它的名字却并不叫布达拉宫。由于布达拉宫坐落于红山之巅,所以当时这座宫殿的名字叫——红山宫。

住进红山宫后的孙赞干布,在公元634年遣使出使唐朝,意外得知突厥和吐谷浑都迎娶了唐朝的公主为妃,就想着自己也要娶一位唐朝公主,结果这份请求被未来的老丈人唐太宗拒绝。公元638年,孙赞干布决定软的不行来硬的,找借口入侵唐朝,结果兵败,随即遣使谢罪,并再次提出和亲的意愿。到了公元641年,唐太宗为了以和为贵才发布诏书将宗室之女李氏封为**公主,下嫁于孙赞干布。

从布达拉宫的雏形红山宫动工修建的公元631年,到唐太宗封李氏为**公主进藏和亲的641年,前后整整相差了10年,由此可见,布达拉宫并非是孙赞干布为了迎娶**公主而建的。但是,**公主进藏后,确实是与孙赞干布居住于红山宫之内,这一点是肯定的。

中国家喻户晓的景点,每个人的钱包里都有它的照片,据说富可敌国

公元680年,也就是孙赞干布去世后的第30年,**公主因染天花而去世,吐蕃王朝执政者为感念她生前所作出的丰功伟绩,特意举行了规模隆重的葬礼,同时唐朝也派出使臣赶赴吐蕃吊祭。至此,布达拉宫的名称依然叫红山宫。

后来随着吐蕃王朝大厦将倾,在公元842年,西藏出现了席卷全境的庶民大暴动,历经211年的红山宫也没有幸免于难,大部分宫殿毁于战火,加上雷击等自然灾害,布达拉宫的规模日益缩小,甚至一度被纳入大昭寺,作为其分支机构进行管理。

中国家喻户晓的景点,每个人的钱包里都有它的照片,据说富可敌国

时隔803年后,五世达赖喇嘛于公元1645年得到了清朝的“加V认证”——册封。与此同时,他看到红山宫如此破败不堪,为了便于巩固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随即向清朝的顺治皇帝请求资助重建红山宫。在清廷的支持下,五世达赖喇嘛主持复建了红山宫,并在红山宫的基础上增加了白宫。从此开始,布达拉宫一词正式出现。

所以,现在大家看到的布达拉宫,其实是五世达赖喇嘛复建红山宫后的布达拉宫,而孙赞干布和**公主所居住过的红山宫,早在1178年前就基本被毁损,目前布达拉宫仅有一间佛殿是当年红山宫所遗留下来的遗迹。从公元631年红山宫初建,至今已有1389年,因此我们经常会提到,布达拉宫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其实就是这么计算而来的。

而现在大家看到的布达拉宫,几乎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景点,因为每个人的钱包里都有留存过它的照片,据说它还是一座富可敌国宫殿。

【延伸阅读】

2020年最新西藏旅行攻略,唯有绿码方能畅通无阻

中国家喻户晓的景点,每个人的钱包里都有它的照片,据说富可敌国

中国家喻户晓的景点,每个人的钱包里都有它的照片,据说富可敌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达赖喇嘛   大昭寺   梵文   吐蕃   布达拉宫   拉萨   王朝   富可敌国   西藏   景点   雏形   家喻户晓   白宫   清朝   宫殿   唐朝   中国   公元   公主   照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