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乡愁的名义(5)《大堡古迹今何在?》

大堡古镇的古迹何在?

从峨边县城去大堡有两条路,一条是走原来的老县城公路。这条公路很窄,并且都是在山上行进,有一段是在悬崖边上,左边是壁立的悬崖峭壁,右边也是悬崖绝壁,深不见底。走这条老公路到大堡,大约不到三十公里车程,比另外一条路要近很多。到大堡的另一条路叫峨(边)美(姑)路,因为这条路通景区黑竹沟,兼做景区大道,所以修得比较好。这条路从峨边县城出发,顺着大渡河走一段,穿过杨河镇,走不远又顺官料河前行,几乎都绕着山顺着河,所以到大堡有四十多公里车程。这两条路,我都走过多次,而我更喜欢走山上的路,因为风景,也因为近一点点。

峨边到大堡镇有中巴车通行,每隔一两个小时发一趟,来回都很方便。我坐中巴去的,大堡的车站就在一个丁字路口,大约也是大堡镇最热闹繁华的地方。这里的街面不宽,甚至有点紧窄,沿街有各种买卖商品的门市,来来往往的人很多,还有摆地摊卖水果蔬菜的。临街的房高低错落,都是新修不太久的砖混结构,临街一面因灰尘较多而显得陈旧,但是,真的没有一丝古镇的感觉。

(一)古城、古炮台

借阅《大堡镇志》,我们得知,大堡虽然不大,它却有很久远的历史,解放以前,它都是作为峨边的县城存在的。

大堡的老人们常说,古时大堡,有旧牌楼、马车、马帮、轿子、书局、酒肆、客栈、染坊、票号、银号、理发店、饭店面馆、旅馆等铺子,家家古香古色。灵芝、核桃、山竹等山货应有尽有,人和山货,来来往往,穿梭不断。落霞铺彩之时,禹禹独行的过客,缓缓而归的马帮,一爿小店,沽一壶酒,古镇就是一处驿站,让漂泊者如同还乡,心生安宁。

大堡古镇形似寿龟形状,百姓俗称“乌龟穴”。旧时,城设东门、南门、北门,不置西门。古镇衙门,位于镇中心位置。衙门分为三级阶梯,觐见者需行九叩三拜之礼方得始入衙门内。治所有大堂、二堂,外为大门、仪门,宴息之所为内室、群室,吏攒办事之所为科房。

据传,清乾隆四十年,重新修筑大堡城,始筑石城,城周0.5公里,东与北各设1门。道光十五年,增设南门,墙高1.8丈,周360丈,有东、南、北3门,门立楼栅,无壕。后历经战乱和灾害,衙署、教堂、庙宇已无存在,炮台仅有遗迹。1948年,再次对城墙修整。大堡除固有外城墙,还有内城墙,内城墙与外城墙高度一致,只是内城墙矮门较多。1958年,大堡城墙被拆80%,只有少数城墙时隐时现于民居地基、院墙之中。

所以大堡在古代,是有城墙的,并且有东南北三个城门。大堡是没有西门的,主要是因为西边是一片陡峭的山坡,坡度达到七十度以上,徒手攀爬是有困难的,完全没有进出的需要,只需一段高大坚固的城墙就足以坚守了,无需再开城门。

大堡地处半山,城墙最为主要的功能就是防守,把城内城外分隔开来,驻兵把守,为一城安全和祥和。

在大堡社区书记林禄华的带领下,我寻访了大堡镇的古城遗迹。顺着一条窄小的石板路,走十来分钟,下到大堡镇外,林书记指着一段墙壁说,这就是大堡现存的古城墙了。

这段古城墙只有不到十米的长度,高不过三米,完全不是我印象中古城墙那样高大沉稳的样子。我贴近这段古城墙,城墙墙体是不规则的大块岩石码砌,没有勾缝的痕迹,墙面颜色呈黑黄色,有不少已经风化,证明墙体的古老属性。城墙上没有垛,也许是被人为破坏了。林书记说,这段古城墙历经多次人为破坏,完好的墙石墙砖被村民拿回去修房造屋去了,目前的残破还是因做了堡坎才保留下来的。做堡坎,那原来的墙垛就碍手碍脚,显得有点多余,所以自然而然的被打掉了。

我摸索着,想看看城墙的厚度,却在转下坡的地方看到一段很不起眼的石梯。石梯原样保存着的,因为至今方便人行。石梯宽有一米五左右,仅五六米长,但从石梯的磨损程度能看得出它的时间久远。林书记说,这就是当年的马道,是当官的骑马进出的地方。伏身细看,还能依稀看见规则的马蹄痕迹。马踏而行,通常都是后蹄紧贴前蹄,后蹄是用力的,着力大,印痕就深,久而久之就形成后深前浅的规则痕迹。这样的痕迹,不管是背夫的丁字拐,还是牛羊踩踏都不可能形成。

石梯马道是通往万坪方向的,过万坪再翻山就是往西昌的路线了。大堡当年就是连接南方丝绸之路中西夷道和东夷道的“阳山江古道”的重要节点。所以,在大堡建立县治和高大城墙,实属必然。

看过石梯马道和城墙,我和林书记原路走回大堡镇政府。我问林书记,“原来大堡有县衙门,这衙门旧址在哪里呢?”

林书记跺跺脚,没有回答我的问题。我以为林书记不知道衙门所在,就没继续再问。

林书记笑笑说,你问的问题,我回答你了啊。

呵呵。原来如此。

大堡镇政府所在就是古时候的衙门口。我这才恍然大悟。我退出镇政府,重新察看端详这个所在。

上一个三四米的缓坡,然后是三十米左右的平地,宽二十来米,再上三级台阶,是一个二十米左右宽,进深六米的平台,然后又再上一个五六级的台阶,镇政府的主楼就在这一级平台上。镇政府是一栋四层小楼,是新建的办公楼,白色瓷砖外墙,大开窗的外立面,和多数政府的规格差不多。楼旁紧挨着一个竖着的两层小楼,标注有行政服务中心的字样。也就是这栋实用的二层小楼,破坏了镇政府全部的格局,让本来就不大的院子显得局促而紧张。

不过,我最想看的还是县衙的情况。正如我刚刚详细介绍的镇政府场地的尺寸,那就是一个旧时衙门的基本规制。

县衙多数都要建在偏高的台地,取制高点或高人一等的含义吧。进门三十米的平台,就是提堂的过道,每每知县登堂,这过道就是候堂的所在。第二级台阶,这是县衙的门厅,一般击鼓鸣冤的鼓就置放在这里。这里的门是有人把守的,通常两边会有门房,用以驻守过上传下达。再高一台,就是正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县衙了。县太爷在这里办公审案,方方正正暗喻做人做事正大光明,方正有道。但凡提堂过审,均在此一论高低是非。久久伫立,似乎还能感觉得到县衙的威严与霸气,还能隐约触摸到一丝凉意袭来。

可惜的是,这里除了地形地貌还有原来县衙的方正和层级之外,其它早已面目全非,物是人非了。或许,在镇政府不远处,位于派出所里的那株有几百年历史的紫槿树,可能才真正见证过这所县衙的真实情景,又或许它就是古县衙偏厅后花园的一处风景而已。

我这样一说,林书记也恍然,他拍拍大腿说,好像真的呢。老一辈的大堡人都传这里是府台,莫不就是县府的府台之所?

林书记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趁兴致,他叫来面包车,带我再去镇外的大炮台。

我曾经在峨边文旅局收藏品中看过一门土制的,口径很大的清代的大炮,据说就是取自大堡镇。当时,我仅凭想象推测,在大堡这样的偏远山区,使用这样大口径的大炮,得有多么惨烈的战争场面。

事实也正是这样。据《大堡镇志》记载,明朝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彝族头人阿期出都,昆期率众攻打平夷堡(大堡)到中镇一带的汛卡,杀死官兵134人。峨眉县令派兵镇压,彝人方才撤走。过了几个月,阿出卷都又卷土重来,围攻大堡七昼夜。官府奉调统带徐标下守备魏忠带一千人才得以解围。

大堡现存的大炮台遗址,位于古镇东南方向,距镇1.5公里。四周群山环绕,其西、南两面地势险恶,古代多为偏远蛮荒之地。据实物考证,大堡大炮台用过三代大炮,一种为石炮,二种为木炮,三种为铁炮。古炮台为月牙形,弧长约120米,高约9米。底座砌石为基,环筑如城堞。面峡谷古盐道口,背依大堡后面的老鹰山。炮台分上下两层,杂木板甄楼,夯土筑墙。上层有临山观察楼口,鸣锣给信,后有指挥台。炮台设有正门和侧门,正面门额刻有“镇夷台”三字。炮台内设有暗道、弹药库、兵房等,虽然已经损毁,但原始的形制还可依稀分辨。

谁曾想象得到,在这山高林密、道路艰险的地方,还会有如此大规模的战争发生。

(二)古道、古迹

顺着解放岗,我们沿着老公路前往集广村,那里有一段保存完好的茶马古道。这条茶马古道位置在现在的集广村五组,古道顺着山势,顺着斜坡比较坦荡的形成,明显就是来来往往的通衢大道的制式。这段道路,现在看来并不宽,但是在过去的肩挑背磨的情况下,也是很宽很规整的。

目前,我们看到的古道,大约有一米多不足两米的宽窄,路上早已荒草没过腰间。路上的青石板磨痕明显,有丁字拐杖留下的窝状痕迹,也有背夫钉鞋留下的深深浅浅的钉印,并且荒废多年依然光滑。我们拨开边坡上的杂草,希望能从边坡上找到人工痕迹,因为但凡古道都会因为年久失修而丟失原貌,甚至完全破碎离散找不到古代痕迹,只有不为人注意的边坡,或许能存留一丝半点人工痕迹。

还好。我们在杂草里找到了一排又一排人工码砌的痕迹,并且很工整,是大规模施工留下的遗迹。

这样的人工码砌的边坡,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码砌整齐,横竖有序,石材相对比较规则,不像修保坎那样乱石垒砌而成。第二个特点是这样的边坡都在崖边,目的是护路,而不像一般保坎要护土地或工程。如此的边坡码砌工程,只有官府才会去做,老百姓个人是不会花钱做这样的事的。

大堡茶马古道这里的人工边坡有五百多米长度,高约一米二到一米五左右。码砌的石块,不是本地的,花岗石或者玄武岩,而是青石。这样的青石硬度很硬,经久耐磨,越磨越光滑,甚至出现镜面效果。看来,修筑这样的边坡,官府是非常重视,并且是花了大力气的。

古道在高山密林中,因为人烟稀少,才比较完整的保存下来。现在,这边坡掩藏在荒草丛中,码砌的石块有的风化残缺,有的长满苔藓,这正好是古道历史悠久的真实见证。

这条古道之所以千折百回的要穿越过去,走大堡镇,还有一个特别的原因。那就是,这条路经过的大多都是彝族人的地盘,并且有众多土匪出没。如果没有官方驻守,如果没有按正路行走,稍有不慎就会落入土匪,或者彝族人手里,弄得人财两空。

据《方舆纪要》卷72峨眉县“土地关”条下:“左路由下马胜溪至古金寺,渡中镇河,有中镇巡检戍之。”《清一统志·嘉定府一》:阳江,“《旧志》:大渡河自黎大所穿野夷界至中镇入峨眉县,土人又名中镇河,经县西南百四十里,凡一百二十里入嘉定州界”。这段历史记录说明了两个问题。其一是这条茶马古道的来去,无论从乐山出发,还是从西昌回乐山都要经过彝区,其二是沿线有官方驻守。大堡的茶马古道就是这样的一个特别存在,并且一直延续使用一千多年。

如果我们细致的了解一下大堡各个村的地名,就不难发现大堡各个村的老地名依然存留着战争的痕迹。集广村在接官坪上,说是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是官府交汇交接的重要地点。其标志就是有几百年历史的集广桥,准确的说,应该叫接官桥。我们推测,接官接官的谐音就是集广。再者就是桥楼村,这个村可能就是以现存的碉楼来取名的吧。桥楼村至今保存完整的碉楼,就是驻守茶马古道的历史遗址。第三个是较场村,这应该是驻守大堡的军队演练比武的地方。从较场村的地形来看,我们这样的推断是正确的。首先,它离大堡古镇只有几里路程,虽然说有一点点距离,但实际是山上山下的关系,完全可以呼应大堡镇。其次是较场村有着高山密林里不可多得的一块平地,很适合演武集训。第三是较场村隐蔽在背山后面,具有战略纵深,亦可与大堡形成犄角之势。

由此种种历史痕迹,我们完全可以从中看明白大堡古镇并不仅仅是古道驿站那么简单,它对于茶马古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兵家高手深谋远虑的成果,更是历年争战经验教训的结晶。

大堡古镇,对于小凉山而言,是一个特殊的所在。古镇街巷起伏曲折,一条茶马古道在不起眼的过程里,纵横串连了古今中外。清代李尧述《峨边古八景》中“冷碛南屏”之景说道:扼要咽喉寸倌间,始识川南第一关;衔枚夜度三千兵,竞敲铜鼓喝刀环。

因此有人说,一部《大堡镇志》,半部峨边历史。古镇之古总会以不同的方式呈现,也可能就存在于让我们熟视无睹的眼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大渡河   炮台   峨眉   彝族   县衙   较场   镇政府   衙门   官府   乡愁   古道   古迹   城墙   古镇   名义   书记   痕迹   旅游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