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尼勒克考古发现,出土青铜文化遗存,将世界用煤历史前推千年

众所周知,煤炭被人们誉为“黑色的金子”、“工业的食粮”,是十八世纪以来人类世界使用的主要能源之一,煤炭的供应关系到国家工业乃至整个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煤炭被大量用于生产、生活的记载见诸于《史记·西域传》,书中曾描述今天新疆南部的库车县一带用煤冶炼生产的场面,但却没有发现任何用煤的遗迹。今天我要跟大家讲的是,新疆伊犁尼勒克县吉仁台沟口遗址,出土青铜时期文化遗存,发现了大量煤灰和未燃尽的煤块。证实早在青铜时代晚期,生活在这里的人类就开始使用煤炭,这一重大考古发现,将世界用煤的历史最少上推千年。

新疆尼勒克考古发现,出土青铜文化遗存,将世界用煤历史前推千年


尼勒克县位于西天山伊犁河谷东端,喀什河东西横穿,这里气候适宜,水草丰美,是古人生存的理想之地。吉仁台沟口遗址位于尼勒克盆地东北方向,喀什河右岸,距离县城大约20公里。2015年,为配合新疆伊犁尼勒克县基础设施建设,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尼勒克县吉仁台沟口遗址和墓地进行考古发掘。据考古专家介绍,吉仁台沟墓地共计发现墓葬70多座,根据墓葬形制、结构和随葬品等大致可分为6个阶段。墓葬的年代从青铜时代中晚期一直到宋元时期,所发掘墓葬有打破早期遗址的现象,揭露遗址面积1000平方米,清理房址5座,墓葬3座,明确发现最早的燃煤遗迹。第二年,新疆考古研究所再次进行考古发掘,这次清理遗址面积1500平方米,揭露房址12座。

新疆尼勒克考古发现,出土青铜文化遗存,将世界用煤历史前推千年


2018年,新疆文物部门对吉仁台沟口遗址进行了第三次考古发掘,此次考古发掘面积达2000平方米,共清理房址20座,窑址2处,墓葬2座,另发现灶(火塘)、灰坑、冶炼遗迹煤堆等200余座,釆集遗物标本1000余件。此后两年中,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对该遗址进行两次考古发掘,确认高台遗存属于高等级大型墓葬,考古专家表示这是迄今新疆乃至欧亚草原发现的史前时期面积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完整的石构墓葬建筑遗存。经过五次的考古发掘,明确了遗址的主要范围和组成,总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经碳十四测定遗址年代距今3600年至3000年,是目前伊犁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以青铜时代为主体的聚落遗址。

新疆尼勒克考古发现,出土青铜文化遗存,将世界用煤历史前推千年


考古人员在台地遗址最高处,发现一座房屋建筑居址,它坐北朝南,规模在整座遗址中最大,面积大约有370多平方米。考古专家推测,这座房屋建筑居址很可能是当时部落的CBD建筑,当时居住的很可能是社会上层贵族,亦或是整个部落举行重要仪式的长多。遗址中还发现了大量兽骨,其中以马、牛、羊骨居多,另外还有大量石磨和几粒大麦,说明当时的部落以畜牧业为主,农业为辅。在房址中考古人员发现有煤的堆放点和大量煤块、煤渣和煤灰等,从种种迹象来看,当时的部落居民对煤炭的使用已经十分成熟。史料记载我国煤炭开发和利用出现在战国至两汉时期,但吉仁台沟口遗址中用煤遗迹的发现,将人类用煤的历史上推千余年。在另一处遗址灰堆内发现有呈小颗粒状铜珠,出土有铜刀、铜扣等,还发现了制作铜器的陶范。经专家确认,遗址有加工铜器的功能和作用。

新疆尼勒克考古发现,出土青铜文化遗存,将世界用煤历史前推千年


经过考古发掘,高台遗存是一处大型方形覆斗状墓葬,分为高台坟冢和地下墓室两个部分,面积超过1.4万平方米。考古专家从封土堆的堆积发现,这座大墓经过两次大的修筑,石墙与石墙之间有大量隔断,中间填埋大量灰烬,表达古人对太阳的崇拜。中心墓室呈“甲”字形,用石板构筑石室,面积大约有40平方米,西部还有斜坡墓道,专家表示这种墓葬形制在两三百年后的商朝贵族墓葬十分流行。考古专家表示工程量如此巨大、结构如此复杂的工程,凸显了墓主人身份地位的特殊性,墓主墓葬等级至少是王陵级别的。那么问题来了,这座王陵是如何建筑的?墓主人是何人?迄今为止这些问题仍是个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3

标签:遗存   新疆   高台   伊犁   喀什   尼勒克县   尼勒克   煤灰   青铜时代   墓葬   遗迹   青铜   遗址   煤炭   千年   面积   发现   专家   文化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