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语者一秦岭行记之二

秦岭,中国地理上响当当的名字,东西走向的秦岭就像一道坎,把中华大地一山分了南北,分开的不只是自然领域,还有人文领域。大山,在中国人心里,不仅是一个自然现象,它是一种文化,一种信仰,它不仅能够包容,更多的还能启发、教化。去秦岭,除了游山玩水,更想看看散落在大山里,由这大山滋养起来的一些小城和那里的民风民俗,那些才是那里真正的土特产。秦岭很大,地理上给出的定义是,西起昆仑,中经陇南、陕南,东至鄂豫皖界大别山以及蚌埠附近的张八岭,全长近3000里。我们这次从北向南横穿秦岭。

耳语者一秦岭行记之二

留坝,一个位于秦岭西段腹地的小县城,我们从陈炉出来,经宝鸡,穿秦岭,来到这里。我们下午大约四五点钟到的,停下车,出去闲逛,小城不大,建在山谷稍阔的谷地上,城里的人也不多,车也不多,有条可能是从山上下来的小河,穿城而过。大概是过去蜀道难行,等待的单位一定不是以分时计,而是以年月计,久而久之,可能就成就了这里从容平和的心态,就像那条小河波澜不起的水流一样,缓缓的打发着这里的时光。可以想像,“小扣柴扉久不开”时,“闲敲棋子落灯花”时,如果有手机呢,高了效率一定就会少了故事,肯定更少了那份诗意,拿着手机,就不再会有小扣闲敲了,心里除了一万草泥马奔腾而过,无它。我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诸多快感的同时,也要承受给我们带来的让人焦虑的快节奏。科技,也无法塑造一个民族的德行、品性、文化和价值取向。

耳语者一秦岭行记之二

上图是留坝老街。下图是原留坝招待所。

耳语者一秦岭行记之二

这盘老碾,不知磨碎了多少岁月,才把自己也磨成了这般模样。

耳语者一秦岭行记之二

老人和老屋终日厮守。

耳语者一秦岭行记之二

土质的老墙两侧是现在的红砖。泥土浴火便涅槃重生。

耳语者一秦岭行记之二

下图的这面白墙,据当地人说是地主家的,墙体有七十多公分厚。看起来挺简单, 砌这种墙对泥土的材质和手艺要求非常高,现在可能已经失传了。

耳语者一秦岭行记之二


耳语者一秦岭行记之二

留坝有条老街,两边好多明清民居,现在都有人住,不是景点,当地人眼里,就是一条街而已,是这小城的一部分,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而已,老街由光达达的青石铺成,岁月留痕,早已凹凸不平了,在这样的老街上,同样需要缓缓的脚步,才能与这个小城匹配。两边的老房子里现在多都改造成门面房了,各种小生意,其中有几家挂着秦岭土特产的牌子,我们进去看看,主人家只是点头,算是打了招呼,并不热心的兜售,不买东西空着手走,主人家和来时一样,还是点点头。我们习惯了太商业化的热心,对这种有距离的礼貌有些诧异,接着便是喜欢,大家都落得有距离的清静自在,多好。远处,有块大的宣传牌子,山水背景下,写着“留坝,留下吧”,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总是向往慢悠悠的时光,能每天在这样的老街上徜徉,真挺好,这时,手机忽然响了,急匆匆的铃声真烦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秦岭   陕南   磨碎   时计   陇南   大别山   东至   老街   留坝   主人家   土特产   下图   当地人   小河   小城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