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食其果的韩信

韩信,号称兵仙,与萧何、张良并尊为“汉初三杰”。

秦末,天下大乱,群雄纷争。自幼家贫、历经坎坷的韩信,持剑从军,投靠项羽叔父项梁。项梁死后,韩信转到项羽麾下。因在项羽处不受重用,又到汉中投奔汉王刘邦。开始也不受重用,做了个管粮秣的小官。韩信负气出走,被萧何在寒溪河追回。后在萧何的引荐下,刘邦“筑坛拜将”,任命韩信为大将军。韩信执掌兵权后,率兵暗度陈仓、平定三秦、破赵灭齐、十面埋伏、垓下之战,助刘邦打败项羽,为建立西汉王朝,立下盖世之功。

后来,韩信因为谋反之罪,被吕后处死。实际上,韩信之死,跟他多次触及刘邦的底线有关。那么,韩信是如何一步步让刘邦起了杀心呢?

求封齐王

公元前205年4月的彭城之战,是楚汉的一场大战,以刘邦惨败告终。带来的结果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齐王田荣和赵王歇,这些相约抗楚的北方诸侯国相继叛汉,投奔项羽。魏王豹还派兵断了汉军的退路。刘邦固守荥阳,急切等待韩信的救援。这时韩信刚刚平定齐国,便提出要求,请刘邦封他为齐王。

刘邦看到韩信的求封信以后,勃然大怒。此时,韩信理应发兵解刘邦荥阳之困,反而趁其危难之际进行要挟,刘邦能不气愤吗?还是在张良、陈平的劝解下,刘邦从自身安危考虑,只能满足韩信的要求。于是,派遣张良前往,册立韩信为齐王。心底里,却种下君臣不和的恶果。

扩大封地

公元前203年,刘邦和项羽在鸿沟议和。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东归楚,西归汉。鸿沟议和后,项羽便带着他的十万大军回归彭城。

此时,张良献计刘邦:项羽已兵困马乏,此刻正是消灭项羽的最佳时机。刘邦采纳,还派人去通知韩信和彭越,共同派兵前来围歼项羽。当刘邦率军行至固陵的时候,彭越没来,韩信也没来。只能仓促和项羽开战,汉军惨败。

对韩信的抗命,刘邦极其愤怒。张良说:“眼看项羽就灭亡了,韩信还没有看到什么好处,他想做真正的诸侯王,你先前封他为齐王,那是不得已而为之,韩信心里很清楚。”

刘邦再次采纳张良的建议,给韩信扩大了封地,极大地满足了韩信的虚荣心。韩信立即出兵,驰援刘邦。

扩封一事,让刘邦对韩信动了杀心。

涉嫌谋反

公元前202年,刘邦发动垓下之战,逼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称帝以后,改分韩信为楚王,还剥夺了韩信的兵权,贬为淮阴侯。

极为不满的韩信,涉嫌谋反。司马迁在《史记》里披露了这段秘史:“汉十年,陈豨果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阴使人至豨所,曰:‘第举兵,吾从此助公。’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其舍人得罪於信,信囚,欲杀之。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於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彊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兒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史记•淮阴侯列传》

公元前197年,曾为韩信部将的陈豨,在代地自封代王谋反时,刘邦率兵亲征,而韩信装病不随。之前,韩信暗地曾和陈豨密谋,说:“你若举兵,我将帮助”。在京城赋闲的韩信,为陈豨做内应,准备率家丁释放囚徒攻打皇宫,却被人出卖。吕后、萧何谎称刘邦在前线打了胜仗,邀请诸侯祝贺,把韩信诱骗到长乐宫杀害,夷其三族。

纵观韩信一生,可以发现,韩信的功名心太重,他多次跳槽,为的是将来能够功成名就。他未必有当皇帝之志,但却有称王之心。最终还是因为功名利禄丢掉性命。在这一点上,就远不如急流勇退的张良和谨畏自保的萧何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家臣   荥阳   淮阴   项羽   史记   长乐   舍人   封地   汉军   相国   自食其果   兵权   刘邦   鸿沟   公元前   诸侯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