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遇沧浪渔夫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楚辞 渔夫》



一直以来,渔夫一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可谓惊艳世人,俨然隐士高人、生活大家,颇有令人醍醐灌顶之感。

近日,因疫情被阻隔在老家,几乎每天骑游沧浪河畔。清幽河水缓缓流淌,微波记忆着几千年来的风雨洗礼,诉说着几千年的世事变迁和人情历练,不知它当年初见屈原是何等感受,屈原见它又是何等心情。

也遇沧浪渔夫

飞飞今骑在河堤,悠闲漫漫,感受江风徐徐、水汽氤氲、树影婆娑,除了桥下钓鱼几人和偶尔归家的三三两两乡亲,江两岸鲜见行人。放眼江面,其上一条小船,一个渔夫赤着上身,皮肤黝黑,一根竹篙带着小船自由行走江湖,整个天江之间唯此一人一船,好一派怡然自得。

看到此渔夫,不禁又想起了当年遇屈原的渔夫。如果从哲学角度,那个渔夫实乃高人。若从心理学沟通角度,又觉渔夫似教书先生、大家长类作风。

遥想当年,屈大夫流放途径洞庭、沅江,至沧浪河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肉眼可见潦倒失意。

渔夫见此,没有对屈原坚守自我的理解和共情,而是先树一个榜样,搬出所谓“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理论。此处,渔夫借圣人占据道德高地,之后放言“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对屈原独清独醒未予肯定支持,反是质疑、不置可否。

试想,当屈原在人生落魄失意之时,满腹雄图大志不得施展,内心烦闷郁结不得舒解,再遇否定质疑,无异于雪上加霜。其最后投身汨罗,除了报国无门、流放打击,不被理解、心思倾诉无人、情绪安放无处,是否是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飞飞不敢妄自猜测。但若渔夫们多些温暖,世人多些理解支持,也许在他朝堂失意之时,还有乡野可以点亮他内在那点微弱的希望之光、维持他内心那个燎原梦想的星星之火。

也遇沧浪渔夫

小船在江面顺水势和竹篙发力方向而动,完全不理会江畔的观者,也无从扰动历史的微澜。

历史已成为历史,或许都只是或许。

沧浪水清濯缨、水浊濯足,其实又何尝不是心理学上的涵容和接纳,无论风雨飘摇、无论风调雨顺,无论波澜壮阔、无论细波不惊,总会看到太阳照亮或者升起的地方,总会看到环境于我们的利好。

如此,始终以一颗积极阳光包容的心回馈自己,又何尝不是一种人生大智呢?

当代渔夫在一色江面,身体或俯或仰,用实诚劳动告诉飞飞,一切感受皆在自然之间……

对他人少些评价、多些理解,对环境少些抱怨、多些融洽。

或许这便是渔夫们在时空交错里碰撞出的火花,燃烧了沧浪河的晨曦和日暮,也燃烧着人世间最朴实、皆美好的悲欢体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实诚   渔夫   沅江   大智   汨罗   屈原   渔父   江面   何故   小船   河畔   圣人   失意   世人   当年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