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那些日子,那些过年的回忆。(四)。

(四)1974年,我在下乡插队的村里过春节。1974年春节前,因为听说过年后有招工的消息,所以我没有回北京。

大年初一那一天,村里的“小芳”—— 小 A来请我到她家吃饭,并反复说明是“奉父母之命”来的。

小 A家的窑洞换了新窗户纸,上午的阳光把窑洞照得亮堂堂的,小 A娘穿了件薄薄的新袄,光滑的发髻上系着一小截红头绳。小 A的父亲穿着一套布制中山装,披着件篮色棉大衣。

小 A和她的妹妹紧忙着张罗,炕上的笸箩里盛着核桃、红枣、柿饼,

那些年,那些日子,那些过年的回忆。(四)。

炕桌上的盘子里盛着白馍、豆团子和“油圪朵”。

小 A爸和我一边吸着烟,一边聊着天。小 A娘忙活着做饭。“一年里,就喜欢这几天”。小 A爸感慨地说。接着他就聊起了年轻时在村里当民兵、放哨送信的事,在城里单位工作的事。喝多了,还念叨起他早年的那些相好们。他用一种夸张的口气把自己说成一个风流英俊的小生。小 A娘和我们一起心平气和地听着,把酒给烫得温温的,顶多说一名:“稀罕哩,你说!”我听出小 A爸讲的前后矛盾的地方,也不笑只是听。

小 A一边吃着饺子,一边望着我,面色微红。

“你们要走哩,要分配工作哩”。冷不丁,小 A爸说了一句。

我望着他,又不由自主地望了一下小 A。

小 A低着头,手里的筷子也不动了。

我说什么好呢!我愿意马上离开这个穷山村,我渴望去更广阔的世界里施展自己的抱负,我一直想改变自己窘迫的生活。但是我从小 A和她的家人的言语及表情中,看出了一股热辣辣的感情!我意识到自己对相处了两三年的小A 有着一种很深切的爱怜!

我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

“甚也别说了。”小 A爸摆摆手,“咋也是出去工作好哩,这俺知道,从你们来,俺们就知道你们在村里住不长,俺和她娘早就对小A说过,可她……。”

小 A娘插上话来道:“该走得走哩,出去后住得惯、住不惯捎信来。住不惯了,就回来。”

这时,我才注意到小 A不见了,我迅速跑进她住的西窑。小 A正趴在炕上抽搐着,她压抑着自己的情绪没有发出大声的哭泣。

“我会经常来看你的。”我重复着这句话,眼泪在眼圈里打晃。

小 A抬起头:“我就知道咱俩成不了,家里也说过我。可我……,你不要把我忘了啊……!”

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我跑出门,我踏着积雪,跑到村边的大庙上,我回忆起这几年小 A对我的种种好处,我失声痛哭!

……。

1974年4月,我被分配到山西晋城钢铁厂工作。在晋城工作的两年里,我多次返回台东村,看望乡亲们,更要看望小 A和她家人。其间,小 A出嫁了,她家还专门给我写信,让我作为她家的娘家人送小 A“出阁”。当我坐在小 A婆家婚宴的主宾席上开怀畅饮时,旁边的客人都觉得奇怪:没听说过小 A家有北京的亲戚呀!

回到北京的这几十年间,我和小 A家的关系一直未断。小 A和她的家人(包括她的丈夫)多次到北京,我都是热情接待,陪他们购物、就医和游览。 小A!你现在好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晋城   炕桌   笸箩   棉大衣   柿饼   村边   团子   中山装   窑洞   村里   北京   炕上   分配   家人   日子   旅游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