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去西北吃一趟了——陕西篇

羊肉泡馍

羊肉泡馍,古称“羊羹”。西北美馔,尤以陕西西安最享盛名。北宋著名诗人苏轼留有"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的诗句。它烹制精细,料重味醇,肉烂汤浓,肥而不腻,食后回味无穷。

是时候去西北吃一趟了——陕西篇

泡的馍得自己一点一点地撕好,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太大不容易浸进汤去,太小又容易泡烂。配上爽滑的粉丝和甜蒜一起吃,味道好极了。

是时候去西北吃一趟了——陕西篇

葫芦头

葫芦头和羊肉泡馍很像,不同的就是肉。

葫芦头用的不是羊肉,是猪肠。

史料载——“孙思邈在长安一家专卖猪肠的小店吃‘杂碎’,觉肠子腥味大,油腻多,问及店家,知制作不得法。遂告之窍道,留药葫芦于店家调味。从此,‘杂碎’一改旧味,香气四溢,顾客盈门。店家感激孙思邈,特将药葫芦高悬门首,渐渐,葫芦头取其名。”

是时候去西北吃一趟了——陕西篇

这道美食的汤汁尤其讲究。

熬汤必须猪原骨砸碎,等到出骨油汤水乳白,再下肥母鸡一只,大料花椒,八角,上元桂,大火小火不断熬制,直到汤浓而止。

然后将猪大肠切成“坡刀形”,五片六片即可,排列在掰好的馍块上。

滚汤浇,三四次,加熟猪油,味精,调料水。

是时候去西北吃一趟了——陕西篇

作家贾平凹说:“南方人初见葫芦头,皆大骇,以为胃不可克,勉强食之,顿觉鲜香,遂大嚼不要命。有广东人在羊城仿法炮制,味则不及。传说,身弱气柔人宜多食之,时间长了会变得强壮。这恐怕是和药王孙思邈有关吧。”

是时候去西北吃一趟了——陕西篇

岐山臊子面

臊子面很多,但陕西宝鸡的岐山臊子面最为正宗。

面的配色尤为重要,黄色的鸡蛋皮、黑色的木耳、红色的胡萝卜、绿色的蒜苗、白色的豆腐等,搭配在一起,才好看又好吃。

是时候去西北吃一趟了——陕西篇

臊子,即猪肉,必带皮切块,碎而不皱。

但臊子面最为重要的就是汤,汤才是灵魂。

是时候去西北吃一趟了——陕西篇

柿子糊塌

柿子糊塌是陕西临潼地区传统名吃。

临潼有火晶柿子,红如火,亮如晶,肉质细密,且无硬核,但季节有限,又不易带,

遂柿子糊塌应运而生。

是时候去西北吃一趟了——陕西篇

软柿去皮摘蒂,放面盆中搅拌成糊,加入面粉,搅成柿子面糊,然后在油锅中炸。

炸好的柿子糊塌颜色金黄可爱,拿在手上吃,都不忍细咬。

是时候去西北吃一趟了——陕西篇

肉夹馍

外地人首次听说肉夹馍,都认为是病句,这是与古汉语有关。

肉夹馍,其实是"肉夹于馍"——"肉"字放在前面起到强调的作用,引人垂涎。

是时候去西北吃一趟了——陕西篇

陕西的老潼关肉夹馍非常出名。

馍外观焦黄,条纹清晰;内部呈层状,皮酥里嫩,火功到家。

食用时温度以烫手为佳,热馍夹凉肉,饼酥肉香,爽而不腻。

是时候去西北吃一趟了——陕西篇

乾县锅盔

乾县锅盔被称为“关中八怪之一”,虽是烙馍,长得却像锅盖。

乾州锅盔外观呈圆形,边薄心厚,表面鼓起,馍瓤干酥,色形美观。

用手掰开,层层分明;用刀切开,状如板油。

闻着香,吃起酥,回味无穷,耐饥,耐贮,携带方便。

没牙的老人尤其喜爱,窝窝嘴嚅嚅而动,愈嚼愈出味。

是时候去西北吃一趟了——陕西篇

是时候去西北吃一趟了——陕西篇

甑糕

甑糕是关中地区的传统早点食品,以糯米和红枣为原料制成,枣香浓郁,软糯黏甜。

蒸糕的深口大铁锅古名为“甑”,因此而得名。

是时候去西北吃一趟了——陕西篇

甑糕的下层白饭渗入枣色,呈鲜润的绛红色泽;上面一层云豆,呈咖啡的褐色;再上层便是暗红色的枣泥;最后枣泥上又撒一层碧绿的葡萄干,卖相诱人。

是时候去西北吃一趟了——陕西篇

传说有一位作家,黎明七点跑步,八点赴甑糕摊吃三碗,返回关门写作至下午四点方停歇,数年一贯,写书十年,体壮发黑眼不近视。

是时候去西北吃一趟了——陕西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陕西   乾县   潼关   岐山   关中   耐饥   如火   羊羹   枣泥   杂碎   柿子   回味无穷   店家   羊肉   葫芦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