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创作挑战书

诗按字数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按时代分古体诗和近体诗,按句数分为五言诗、五言绝句、七言诗、七言绝句、排言诗、伯梁诗,按格律分古风和律诗,古风细分为五言古绝、七言古绝、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古诗排句、七言古诗排句、四言十七言转韵长体诗、五言+七言转韵长体诗等;律诗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排律、七言排律等。由于分类庞杂,今人创作主要以律诗为主,别开律诗的创作,请大家标清诗体的名称,如“古风、古绝”等,以免在校稿的时候当做律诗来审校,不必要浪费对格律的对照时间。律诗盛于唐,词昌于宋,曲赋壮于元,楹联峥嵘于清。作为诗的载体,各有各的作用,随着科举的选优制度,传承至今的精品,其创作要求越来越高,格律越来越严,随之而来的技巧越来越多,这个时代的诗词联创作,要求的智力也越来越高。因为,中国文字自秦汉以来基本固定,很少有再生字,派生词也不多,创作用来用去就是康熙字典所录,反而有些生僻字少有人用。所以,每首近体诗的创作对我们来说都是极高的挑战。我且把挑战的内容列举以下,希望能作为大家创作的参考。

一、挑战“三观”

诗词创作挑战书诗词创作挑战书

三观指审美观、人生观、世界观,“三观”有没有,取决于创作的立意,简单的说,就是作品能否打动人,给读者怎样的收获?在审美上意境是否深远,在世界观上是否符合人类的主旋律,在人生观上是否传递正能量?从而让读者产生共鸣,调动情趣、获得愉悦,这是最深层的创作思考,也是衡量人品和文品的标准。

二、挑战格律

格律要比“三观”简单得多,因为“三观”有时思考一生还不一定有收获,况且拿来入诗。无论五言还是七言律诗,律诗的平仄格式不外四种格式,即,平起式、平起首句押韵式、仄起式、仄起首句押韵式,每种句式截成四种绝句,即首联+尾联、首联+颔联、颔联+颈联、颈联+尾联,只不过颔联和颈联要求对仗而已,如此类推,绝句可有多到十六种句式(有的重复)。况且“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粘”“替”等技巧的运用,可不让我们老老实实的与“平仄”顶牛,在狭缝中找出合适的精准表达的字,而不出律,才算挑战成功。“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千多年来,律诗令我们追求严谨而不死板,诗词创作也应该遵循。(词牌的格律也同理,不做赘述)

三、挑战结构

结构即是诗的造型,优美造型、活泼造型、稳固造型……通常是我们肉眼感官的造型,除此以外,诗还有动静、远近、声色、虚实等感性造型。律诗的造型结构有其规律,就是“起、承、转、合”,承担其作用的诗句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绝句为句),唐诗通常在起句、承句写实景或引用故事、事实,简单的说,就是有画面感,有看得见摸得着或耳熟能详的东西,转句、合句可虚实结合,也可完全虚化,但必须升华,令人遐想和回味无穷的表达,或设问、或卖关、或欲言又止、或假借、或转注……就是令人有读不尽的感觉。对造型的挑战不足,容易出现口号式的“老干体”,或把事情直白得明明白白,就失去了诗的味道。

四、挑战声韵

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因南北方言的不同,创作经常有“错韵”的情况,规范的用韵分为古韵和今韵,且不能混用,韵典有《平水韵》和《中华新韵》,填词有《词林正韵》。一般来说,大家要记住常用的韵字,且形成归类,分清上声、去声、入声字表,创作随时都可以调遣才行,这需要大量的功夫去攻克,和偏科者学英语背单词一样困难。否则,自能依赖工具书。

五、挑战对仗

如果没有接触过《笠翁对韵》,诗联的对仗一定不会太工整,所以,阅读或背诵《笠翁对韵》必不可少,清时期,《笠翁对韵》属于幼学范畴,且朗朗上口,应该不难挑战,就是花一些功夫去领悟而已。

六、挑战自己

很多诗友,很想创作,不是因挑战以上列举而失败,就是看不到诗词创作的好处。实际上,诗词的文化,是潜移默化的。写一首成功的诗,比写一篇总结报告要花精力,能写诗词的人,大都有不怕困难、能克服困难的人格。

学写律诗的成功人,为人和作诗一样严谨。

学写律诗的成功人,办事能和作诗一样化繁为简。学写律诗成功的人,像诗一样有海纳百川的胸襟。

学写律诗成功的人,追求和炼词一样高标准。

学写律诗成功的人,生活和诗一样浪漫……

学诗的好处不胜枚举,能不能创作好作品,取决于大家能不能在挑战中战胜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排律   诗词   近体诗   挑战书   律诗   格律   平仄   押韵   绝句   句式   古风   虚实   古诗   造型   结构   简单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