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30年前,农村生产队是怎样收麦的?

文/马旺年

你知道30年前,农村生产队是怎样收麦的?

往事是人生的一种记忆,过去大生产时的收麦岁月,真是令人刻骨铭心,终生难忘。那一村村,一梁梁,一沟沟的黄土地上,流下了难以诉说的汗滴。


你知道30年前,农村生产队是怎样收麦的?

光场

每当夏收到来时,村子各组要把碾麦子的大场整理一番,这叫光场。如果没有积雨,那就要晚上人工担水撒湿,这叫做泼场。小孩子两个人抬一小桶水参与其中,你来我往,热热闹闹。

泼水要有一定的技巧,水不但要泼均匀,还要多少适中,更不能遗漏掉任何地方。经过一夜的渗透、吸收,第二天就能碾压。如果打麦场收拾不好,表面就会起皮脱落,造成坑坑洼洼和尘土飞扬,影响碾麦效果。

平整的大场在农民辛苦劳作下,显得更加美丽好看。孩子光着脚玩耍在场上,对于他们来说这里是一个好地方。当然,也不是孩子们想进就可以随便进去的。此时,大场边木条书写了“严禁火”、“严禁小孩入内”等宣传标语,场内还放置了装满水的水缸,以防打麦时发生火灾。

你知道30年前,农村生产队是怎样收麦的?

割麦

五月麦黄,秀女下床。收麦是最脏、最费力气的活儿,是检验一个人力气、耐力的大考场,因而收获小麦被人们称为龙口夺食,虎口取肉。县上和公社各单位下队支援夏收,哪人山人海的夏收队 ,分布到了各个队上。

生产队麦田面积的都比较大,一块地长宽基本上要在三百米左右。收麦能手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他们个个左腿前蹬,用左手挥麦聚拢,右手挥镰刀舞动,顺着地皮割倒的麦拢在左脚的动下,整整齐齐的放在用麦拧缠的麦腰绳上,左右的紧跟前行。这场面,就像虔诚的朝拜者弯腰膜拜奋力前进。

磨镰不误砍柴工。磨镰也是一项技术活,有了好的镰刀可以有效减少劳动强度,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每天晚上,都要把镰刀磨得锋利,准备在明天战场上使用。收麦的时候,心想,我有的是力气,有啥了不起的,而进入实战就完全不一样了。

我割了一会儿后,还真服了那些妇女们,她们不但身手麻利割的块,还割的麦茬低、干净整齐,不叫苦不叫累。我和她们相比真是既笨拙又木囊,万分汗颜。麦芒扎,日头晒,腰疼腿软,手心打了好几个大水泡。

一处处麦行前妇女们你追我赶,一行行麦个子展现在田地。割一天麦,一个人浑身上下成了泥塑的黑猩猩,鼻孔里、喉咙里都成了墨汁状的粘液。这对我来说,简直是腰痛腿痛苦难安,无法忍受。由于极端天气随时都可能出现,与时间赛跑,要加快麦收速度。天还不亮,夏季鸟、黄鸹鸬(杜鹃鸟)吵醒了多少甜蜜的好梦。我全身过敏红肿瘙痒,吃药以后迷迷糊糊,还要轻伤不下火线。

一段路程一段历史,岁月留下一种回忆。


你知道30年前,农村生产队是怎样收麦的?

运麦

把割倒的麦子运回大场,山坡地要人力一担担运回到场里。后来有了土车子和架子车或马车,前后安装木椽架子,这样,不但装得多还防止麦捆翻下车。

在我的记忆中,有一次李大伯和我负责装麦、运麦。还说近几天有大雨,每车装得都很多,一车又一车不知多少个车次。眼看着天要黑了,就是不见李大伯的马车来。我心急如焚往回赶看个究竟。原来马车在低洼不平的小路上摇晃颠簸,一个车轱辘爆胎了,导致翻车,李大伯头部擦伤血流满面,大伯扯了一块火柴盒皮掩住伤口,从家里取来修理工具修好车,继续装车运麦子。由于路途比较远,地里麦子运完时天都快要亮了。好就好在大雨降临之前运完地里全部小麦。


你知道30年前,农村生产队是怎样收麦的?

积麦

生产队大场又宽又大,把小麦运回打麦场,就不会担心小麦被冰雹打在地里,这时候才可以稍微松一口气。但要把运回的麦个子进行上积,因为来不及碾打。积麦之前必须木头支起,严防潮湿,麦积上面必须用麦稴、麦壳盖好,以防雨水进入。积麦,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刻。与其说孩子们也在积麦、踩麦,为大人分担一份压力,倒不如说是孩子们随心所欲地参加免费游戏欢乐谷,各个欢欣鼓舞地站在最高点尽情地跳跃,毋容置疑,那就是孩子们发明现代版蹦蹦床的雏形。浑身上下被灰尘弥漫的像从烟囱里刚刚钻出来的黑猴子,还是忘乎所以地跳跃,越玩越起劲!


你知道30年前,农村生产队是怎样收麦的?

碾场

在那个年代碾场,大集体各组社员不管男女早起滩场,在太阳出山前就完。晒上几个小时还要进行翻场,待到中午一点左右晒得干透后,一个大场有三局牲口,拉着三个碌碡一圈压一圈地碾场。中间妇女和其他男劳力还要不停地用杈擞场、翻场,还要不时的观察牲口屁股的动静,发现情况异常,赶紧拿上粪便笊篱去接牲口的大便。

一圈又一圈的碾压以后,就可以起场了。起场得用杈、推杈、扯子、木锨、推板等用具,把麦稴积在墙角储存好用于牲口饲草。堆放的麦稴积就像艺术品方阵,有圆形的、锥形的、方形的几何体,也有房子形、蘑菇形等建筑物,五花八门。起完场己是农民吃过下午饭。


你知道30年前,农村生产队是怎样收麦的?

扬场

那时候没有电器也没风扇,等待自然风的到来。扬场大多都是在黄昏和傍晚进行的。准备好扇车、摇滚、簸箕、木锨、踩担,没有踩担的只能用手摇,扇场过程中,扇车上摇场的大多数是妇女。掠场就是把扇不走的小棍棒扫走,搭场和搅扇车都是强壮男劳力。“呼喽、呼喽”的扇车声,夹杂着“哧哧”木锨的铲麦声,“呲溜、呲溜”的扫帚声,分明是一场浪漫的农家丰收交响音乐会。如果没有扇车,只能用木锨扬场。扬场既要借助风力,又要掌握一定技巧,是有一定力量和技术含量于一身的绝活。后来扇场逐步用上了电动机,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

五月麦海黄金黄,缕缕麦香沁心上。远处传来机器鸣,丰收喜悦麻袋装。收割耕种一条龙,再等秋后瓜果香!

如今的夏麦收作早已改变,总难忘岁月中的朦朦身影,笔尖下留的往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生产队   龙口夺食   木锨   碌碡   打麦场   夏收   劳动强度   牲口   镰刀   大伯   麦子   马车   小麦   妇女   年前   岁月   农村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