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行——大同云冈石窟

在人类历史上,公元前5世纪被称为“轴星时代”,释迦牟尼、孔子、苏格拉底等思想大家辈出。公元5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的繁星闪烁的时代,无数无名的僧侣匠人是前人伟大思想的传播者,他们如浩瀚历史星空中的一颗颗流星,用他们短暂的生命为我们创造丰厚的文化遗产——云冈石窟。


山西行——大同云冈石窟


山西行——大同云冈石窟

2020年10月12日,我们来到了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的云冈石窟。它是佛教艺术东传我国后,第一次由一个民族用半个朝代一凿一火星地雕琢而成,是一座具有皇家风范的佛教艺术宝库,是公元5世纪中西文化融合的历史丰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自信、开放、包容的中华文化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生命力。


山西行——大同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城西15公里的武洲山南麓,武洲川北岸。现存45个主要洞窟(附属洞窟209个),东西绵延1公里,其中造像最高17米,最小2厘米,佛龛1100多个,造像51000余尊,是当时统治北中国的北魏皇室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和财力所营造,代表着当时佛教艺术的最高艺术成就。


山西行——大同云冈石窟


山西行——大同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的诞生并非偶然,有其思想、人财和民意基础。北魏开国之君道武帝时期,高僧法果提出的依国弘法、礼帝为佛的新思维,迎合了皇帝的心理需求,得到了皇室的支持,从而奠定了石窟诞生的思想基础。


山西行——大同云冈石窟

在道武帝于平城(今大同)仿建“东方鹿野苑”(古印度鹿野苑是释迦牟尼说法成道处)后,第三位皇帝太武帝于公元439年平定凉州(今武威),统一了中国北方,徙吏民3万户(包括3千僧人及僧匠)于平城,如同河西佛教整体搬迁,使平城成为佛教中心和胡商梵僧云集之地。


山西行——大同云冈石窟


山西行——大同云冈石窟


山西行——大同云冈石窟


山西行——大同云冈石窟


山西行——大同云冈石窟

作为太武帝灭佛的反弹,七年后,第五位皇帝文成帝在民意驱动下,登基即复法,使北魏佛教得到更加迅猛的发展,刺激工匠们营造经久不易毁损的更大的石窟和造像,“昙曜五窟”应运而生。到第七位皇帝孝文帝初期,冯太后临朝辅政,自此“二圣掌权”,云冈石窟建造逐渐达到鼎盛。


山西行——大同云冈石窟

由于北魏对西域的征服,作为丝绸之路东端大都会的平城,迎来了东西文化交流的又一个高峰。云冈石窟的创作最初是凉州僧匠带来了西域风格的佛教造像艺术;然后是古印度和西域诸国的僧人携带佛像和画本随商队和使团而至;再后是高僧昙曜征集全国宝像于京师;最后是徐州僧匠北上主持云冈佛事。一批批大德高僧、一代代艺匠精工,前赴后继,创造出这座旷世无双的佛国天堂。


山西行——大同云冈石窟


山西行——大同云冈石窟

云冈最早时期的石窟

太武帝灭佛时,当时的太子景穆帝礼重佛教,缓宣诏书,并暗中保护昙曜等高僧安全逃离。文成帝继位后敕昙曜约于公元460年开始主持开凿了现今的第16—20窟,即昙曜五窟。昙曜五窟雕饰奇伟,气势恢宏,属早期雕凿的石窟,五尊大佛象征北魏五位皇帝——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景穆帝和文成帝。

第20窟大佛是云冈石窟最辉煌之作,象征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佛像半结跏趺坐,高13.75米,气宇轩昂,雄浑大气,将拓跋鲜卑的剽悍与豪放、宽宏与睿智的民族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


山西行——大同云冈石窟


山西行——大同云冈石窟


山西行——大同云冈石窟

第18窟是昙曜五窟中雕刻最丰富的一个洞窟,主尊佛雄健伟岸,立像高15.5米,象征北魏灭佛的太武帝拓跋焘。引人注目的是大佛袈裟衣纹间有很多小佛,伴着衣纹的折叠而起伏。让象征太武帝的佛像穿上“千佛袈裟”,一定是另有深意吧?


山西行——大同云冈石窟


山西行——大同云冈石窟


山西行——大同云冈石窟

18窟中最精彩的是主尊两侧的弟子像。这些雕像头部近似圆雕,躯干四肢高浮雕,下半身完全隐没在石壁中,使这些弟子雕像跃然壁外,呼之欲出!


山西行——大同云冈石窟

年少的弟子们眉清目秀,合十的双手和手中的莲花透露出他们的纯真与顽皮,脸上洋溢着闻法初悟的羞涩喜悦。


山西行——大同云冈石窟

手提净瓶的弟子表情清纯,赤足立于莲上,犹如妙龄少女,婷婷玉立。


山西行——大同云冈石窟

云冈最为精美多彩的石窟

中期石窟富丽堂皇,包括四组双窟(第1、2,5、6,7、8,9、10窟)和一组三窟(11、12、13窟)。此时的石窟艺术更加中国化、民族化,表现形式也更为精美和多彩。其中的第5、6窟是云冈石窟中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雕刻最精美、最具代表性的一组双窟。窟前现存两座四层建于清顺治时期的木构楼阁。


山西行——大同云冈石窟


山西行——大同云冈石窟

第5窟内现存佛龛150多个,造像2300余尊。主佛像高达17米,象征献文帝拓跋宏,是孝文帝凭借强盛的国力,为父亲雕琢了云冈石窟中最为高大的佛像,为父祈福,供养垂念。


山西行——大同云冈石窟


山西行——大同云冈石窟

5窟西壁的协侍菩萨,1977年泥皮剥落后,比例更为协调,仍是北魏原雕。


山西行——大同云冈石窟

在5—12附窟中有一尊不足1米的做佛,造像精美,独具艺术魅力。


山西行——大同云冈石窟

第6窟是一座塔庙窟,是孝文帝为其祖母文明太后祈福所建。窟内中心有高达15米的最高塔柱,柱上四面开龛。塔柱下面和洞窟四壁还有保存完整的33幅连环式高浮雕佛传故事。整个洞窟色彩艳丽,流光溢彩。


山西行——大同云冈石窟


山西行——大同云冈石窟


山西行——大同云冈石窟


山西行——大同云冈石窟


山西行——大同云冈石窟

云冈空间最大的石窟

第3窟规模巨大,据文献记载“可容三千人许”。佛像风格迥异,体态丰腴,饱满圆润,世俗化特征明显。

根据窟中遗迹,人们搞清了石窟的开凿的方法和程序:首先斩山为壁,先凿明窗,用来采光,再开窟门,形成大致窟形,最后再开龛造像。造像取石并不是随意乱凿,而是有计划地将岩石凿成各种形状的胚料,用作他用。


山西行——大同云冈石窟


山西行——大同云冈石窟

作为西来像法在中华大地绽放的第一朵奇葩,云冈石窟在东方首次营造出了全石雕性质的佛教石窟群。它广泛吸收中外造像艺术精华部分,兼容并蓄,融会贯通,先是西域风格,后则华夏新式,成为中国早期佛教艺术的集大成者。直到1923年这座艺术宝库才真正开始被世人关注,但之后仅仅6年时间,石窟佛头就被盗走300多个。所幸的是云冈石窟在1961年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单位,躲过了文革浩劫。但愿云冈石能如造者宏愿“覆石以室,佛乃久存不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9

标签:云冈石窟   释迦牟尼   大佛   西域   佛教   造像   洞窟   北魏   山西   石窟   高僧   佛像   公元   象征   皇帝   艺术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