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二帝 糊涂的建文帝

朱允炆是明王朝第二代皇帝。作为朱元璋的隔辈人,朱允炆继承大统有诸多的巧合,一是,在大明初期,朱元璋为了避免有人学习他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的前例,广施儒法治国,树立等级观念,臣民恪守本责,不可妄念非想,作为朱元璋的长子朱标,13岁便被立为储君,这样就彻底断绝了其弟弟们的非分之想。但朱标37岁病故,继承人的职位虚位以待,为了在儒法上能立住脚,所以,朱元璋沿用了父死子继的保守方案,立朱允炆为皇长孙,但这种方案却为后面的燕王靖难留下了隐患。二是,朱允炆虽为朱标的庶出子,但其成人后,嫡出长兄朱雄英已病故,而其余弟弟尚在年幼,不足以把持大权,所以,朱允炆的被立又是顺其自然。第三,朱允炆为人极孝,在其父朱标患病期间,朱允炆不离左右,这更感动了朱元璋,毕竟朱元璋年幼失亲,看到长孙能如此孝顺其父,自然要给这位孙辈加上感情分。第四,朱允炆的父亲宅心仁厚,生前有许多的贤臣顾交,如朱允炆登基后,群臣辅佐,也可以保证大明江山固若金汤。以上四点保证了朱允炆被立为明王朝的合法继承人。

公元1398年,操劳一生的朱元璋终于走到了人生终点。其死后,万里锦绣河山便交到了年仅21岁的朱允炆手上,朱允炆登基后,确立年号为建文,由此可见,建文帝要开创一个与其祖父不一样的局面。登基后的建文帝重用自己的恩师和托孤老臣黄子澄、齐泰、方孝孺。放弃了洪武时期高压严酷的统治手段,在政治方面焕然一新,但根本的问题却没有得到实际解决,那根本问题又是什么呢?第一,便是镇守边塞的诸位亲王,这些亲王各守一方,掌握雄兵,时刻威胁中央皇权的统治。第二,这些亲王的身份特殊,都是建文皇帝的叔辈,在明代的儒法时代,这些人即便违法,建文帝也不好行使权利去处罚,以免遭人口舌。第三,这些亲王骄奢淫逸,耗费巨大,给中央财政带来了巨大压力,给百姓生活带来了巨大负担。基于以上原因,黄子澄、齐泰建议建文帝要仿效西汉景帝的削藩策略,对诸王进行裁撤。个人认为,如果想稳固皇权,裁撤藩王的政策是完全正确的,但每一步都应该谨慎处理,而非急功近利,汉景帝削藩就是急于求成,引发七国之乱,最终逼迫景帝无奈,腰斩了自己的恩师晁错,幸好有景帝母亲窦氏皇太后鼎力协助,胞弟齐王,将军周亚夫舍身忘死,才平息了这场祸乱。而建文帝的统治集团不但没有吸取教训,反而是错上加错。举几个例子。

1.无罪而削 建文帝首先裁削的是专心著写医书的周王朱橚。无事家中坐,祸从天上来,这样无罪而罚,引起众多藩王人人自危。可以说,燕王后以靖难之名起兵,也是自保的反应。

2.听信谗言 建文帝听信密报,举兵抓捕湘王朱柏回京审问,湘王蒙冤又无法申辩,为保名节自焚而死,年仅28岁。这又让建文帝背负上无辜杀害亲人的骂名。

3.削藩无法 在建文帝削藩的行动中没有抓住主要对手。当时,众多藩王中军事实力最强的是秦、晋、燕三王,而秦王、晋王都已过世,只剩下燕王一位,削藩应首先打掉实力最强者,杀鸡儆猴,而建文帝却选择了燕王的同胞兄弟周王,这一行动不但没有起到敲山震虎的效果,反而是给燕王提醒,加快了燕王造反的决心与准备。

4.军事准备不足 明朝开国时期名将辈出,但随着辉煌时代的结束,众多名将凋零,给建文帝留下来的只有耿炳文等一数老将,而此时藩王们年富力强,尤其是燕王,他20岁就坐镇北隅,32岁就组织大兵团作战击垮蒙古骑兵,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和强大的军事实力。对于这样棘手的对手,不是皇帝下道旨意,燕王就会束手就擒的。

5.未得民心 任何时代,舆论总掌握在强势的一方,再加上建文帝幼主登基,便开始毫无章法的裁撤藩王,并造成很多无辜群众受到牵连。这样老百姓自然会想到新君昏政,身边定有奸臣当道,此时,燕王便竖起“清君侧”大旗,为自己谋逆的行径披上了一件道德的外衣。

综上所述,注定了建文帝削藩政策的失败。燕王朱棣于1398年起兵,先取宁王朱权,加强军事实力,后听从道衍和尚姚广孝的建议,直捣黄龙,只用了四年时间,便攻入帝都南京,在围困南京城后,建文帝阖宫自焚而亡,朱棣登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长孙   王蒙   秦王   大明   明朝   燕王   皇权   亲王   恩师   南京   继承人   年幼   名将   无罪   糊涂   皇帝   时代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