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中央派去东北100个架子团,3年后扩充到百万大军

作者:张萍

来源:沈阳日报

只为交流 如有侵权 请告知删除!

1945年8-9月,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为了打破国民党独占东北的企图,中共中央确定“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抽调数万兵力和干部开赴东北,实施控制东北的战略目标。

沈阳,是八路军接收的东北第一个大工业城市。这里既是东北局所在地,也是东北人民自治军总部所在地。在这里,八路军通过接收兵工厂、军用仓库获得了大批武器弹药,同时通过建立民主政府、开展减租减息获得人民群众支持,大批青年踊跃报名参军,人民军队迅速扩编,装备水平得到极大提升。

据中共沈阳市委党史研究室王思介绍,截至1945年底,出关部队共有约11万人。到3年后的1948年,东北解放军已扩充为百万大军。在全国解放战争的五大战场中,东北战场是唯一一个我军力量超过敌军的战场,这一有利形势,为辽沈决战、东北全境的解放奠定了坚实基础。

1945年,中央派去东北100个架子团,3年后扩充到百万大军

01

架子团是怎么来的?

在阅读解放战争史时,常常可以看到一段史实,即中央要求关内各地向东北派出“100个架子团”。所谓的架子团,就是配齐了团、营、连、排、班各级干部,但却没有战士,需要到东北后就地招兵,扩充成具备机动作战能力的正式团。

现在可以查到关于架子团出处的,最早见于1945年9月14日。主持中央工作的刘少奇在延安召开政治局会议,听取率军进入东北的曾克林同志的汇报。会上,做出了两项决议:一是决定成立中共中央东北局;二是从华中、华北派遣100个团的干部去东北。

次日,刘少奇在给各地中央局发去的电报中,明确指示各地要调配100个团的全套干部,从班长、事务人员到连营团长、政治委员,分批集中,陆续进入东北

中央给各地下达了组建架子团的任务指标,山东军区组建30个架子团、晋察冀军区组建20个架子团、晋冀鲁豫军区组建20个架子团、华中新四军负责组建20个架子团。

山东被赋予了分量最重、数量最大的组建任务,这一方面是因为山东和东北两地在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是中央已经准备调罗荣桓同志去东北主政,让罗荣桓的老部下去东北也顺理成章。

1945年,中央派去东北100个架子团,3年后扩充到百万大军

油画《山东八路军挺进东北》

02

一个架子团,有多少人?

检索当前可见的党史军史资料,对架子团人数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参照当时我军普遍实行的主力团编制,可以大致计算出来。1945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作出《关于目前部队编制的决定》,指示各地要从游击战向运动战转变,地方部队逐步变成超地方性的正规野战部队,野战部队从上至下实行“三三制”的建制

按照团主官2人、营主官6人、连主官18人、排主官54人、正副班长162人计算,一个架子团应该有242名军政骨干。如果每级只预备一名主官则为121人。如果不算正副班长,仅考虑排级以上干部则为80人。这样,原则上80至100人应是一个架子团的最低配备。

如果少于这个数,部队干部的建制就不会健全,基层的骨干作战力量也会不足,这就难以保证架子团在扩兵后拥有充分的战斗力。

架子团虽然是个新名词,但是细察这种部队组成方式并不新鲜,在中外军队早已普遍采用。国民党军队采用补训XX团、补充XX团番号的部队,大都是用这种方式组建的。一些老部队在战争中建制被打散,损耗严重,也多采用原部队军官、老兵带新兵的方式予以重建。日军番号在100之后的师团,也大都是以这种方式组建起来的。

03

去往东北的架子团共有多少人?

接到中央命令后,各地都快速行动起来。中央在给各大区下发架子团任务指标时还有这样一句话:“干部集中一批即走一批,不要等齐,各自寻找最迅速到达的路线前进。”

这可是中央的最高战略任务,各地不敢怠慢,架子团组成一个就走一个,边组建边赶路。

《第四野战军战史》这样的记载:

“晋察冀军区从军队、地方抽调1000余名干部组成25个团的架子随军进入东北。”

“山东军区组成30个团架子6000名干部,分批从海路和陆路随部队进入东北。”

“遵照中共中央军委10月8日指示,原拟回山东和华中(属新四军序列)的干部3000人,转而作为20个团架子的干部配备,从华中地区转赴东北。”

“晋冀鲁豫军区组成25个团架子1000名干部,按中共中央指示,集中一批走一批,由武装部队掩护,分期到达东北。”

按照战史的记载,大约有1.1万名干部作为架子团骨干进入了东北。

1945年,中央派去东北100个架子团,3年后扩充到百万大军


04

有多少架子团最终成立主力团?

由于年代久远,到达东北的架子团绝大多数都没有留下详细的番号、编制、干部姓名,我们也无从得知到底有多少个架子团最后成为了正式的主力团。

目前历史沿革最清晰的架子团就是“温玉成架子团”,这是温玉成将军从华中新四军带去东北的一个架子团。到了哈东地区后整编当地保安部队,后来在此基础上组建了东北民主联军北满独立2师。1948年1月,北满独立2师与独立4师、5师一起组成第十二纵队,独立2师改番号为第34师。1948年11月,十二纵队改为解放军第49军,34师改为第145师。

1945年,中央派去东北100个架子团,3年后扩充到百万大军

开国中将温玉成将军

按照东北野战军12个军48个师的编制看,东野全军共有144个团。其中,38军、39军、40军、41军、43军、44军、45军、46军这8个军的24个主力师所属72个团,都是由当初进入东北的主力部队和较早组建的独立师发展起来的。42军、47军、48军、49军这4个军的12个主力师36个团,也是早期的独立师改编的,这108个团大多都可以查到比较详细具体的沿革史。

东野12个军还额外各自配属一个师,这些独立师都是1948年1月份之后组建的,主要来自地方军区部队和罗荣桓组建的二线兵团,这12个师的36个团,与架子团关系也不大。

东野全军只有144个团,其中还有大量的由主力团、地方军区独立团发展而来,可以推测架子团扩充为主力团的数量肯定不足100个,甚至可能只有几十个、十几个。

1945年,中央派去东北100个架子团,3年后扩充到百万大军


05

架子团为什么很少成为主力团?

去往东北的架子团为什么很少扩编为主力团呢?我们可以从党中央在随后的战略部署调整中了解到这一点。

中央作出向东北派出架子团的决定是在1945年9月14日,当时去往东北的部队并不多,像山东军区部队,虽然中央早已要求山东军区跨海向东北运送部队,但山东两个月内迟迟未动。当时东北主要以李运昌、曾克林的冀热辽部队和周保中、李兆麟抗联部队扩编的东北人民自卫军为主。曾克林向中央汇报在东北扩兵很容易,因此中央才向东北派出以架子团为主的部队,力图在到了东北再扩兵。

9月17日,一直敢于直言的黄克诚获悉中央只往东北调拨了少量部队时,大胆就东北的战略献策进言,毅然向中央发电,提议:“东北要多派部队,派主力部队去,去10万人最好。”

中央经过研究后作出了 “向北推进、向南防御”的新战略方针,以山东军区和新四军3师为主的主力部队开始大规模向东北进军。

1945年,中央派去东北100个架子团,3年后扩充到百万大军

所以,在我军以如此规模的主力部队进军东北的条件下,通过组建架子团的扩军方式事实上已经没有必要继续再搞了。尤其是承担了组建30个架子团任务的山东军区,第1、第2、第3、第6、第7师主力,第5师一部全都去了东北,滨海、胶东、渤海军区主力部队全部挪窝,鲁中军区走了多半,已经给了东北较为充分的兵力支援。

而且去往东北的部队,多数都是老红军和八路军115师的老部队,它们在中央苏区和抗日根据地都有十分成熟的扩红建军经验,往往拉出去一个连排,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就能带回来一个营、乃至一个团,用主力部队扩军的效果要远远好于架子团。

所以,当主力部队开赴东北后,陆续进入东北的架子团中的干部很有可能作为主力部队的一员,被充实进主力部队并协助主力部队扩军了,因此东北我军并没有以架子团作为扩军的主体。

架子团的干部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一起,都融入东北野战军这个大熔炉中,保证了部队作战和发展的需要,使部队不断发展壮大,最终锻造成了一支百胜之师

1945年,中央派去东北100个架子团,3年后扩充到百万大军

从十万到百万——人民军队在东北迅速发展壮大

八路军进城,风采征服沈阳人

1945年,中央派去东北100个架子团,3年后扩充到百万大军

东北人民自治军参谋长伍修权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战败投降。8月19日,苏军伞兵部队空降沈阳,俘虏了正准备飞往日本的伪满洲国皇帝溥仪,开始接管沈阳。沈阳,这座东北最大的城市,终于脱离了日本侵略者的统治,迎来光复。

八路军冀热辽军区第十六军分区曾克林部按照八路军总部命令挺进东北。9月5日,第一梯队2000余人乘火车抵达沈阳,准备接收沈阳。

1945年,中央派去东北100个架子团,3年后扩充到百万大军

八路军冀热辽军区第十六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

由于事先未进行联系,驻沈苏军对突然出现的八路军充满疑虑,火车一进沈阳站即被苏军包围起来。经反复协商,苏军才同意曾克林部八路军驻扎到距沈阳市区15公里以外的苏家屯。

战士们在站台上集合时已天近傍晚。为了显示八路军的军威,曾克林要求战士们头戴钢盔,枪上刺刀,把子弹袋换成了方方正正的子弹盒,每个连再配发9挺轻机枪,然后队列整齐地从火车站向城外开去。

八路军到达沈阳的消息不胫而走,成千上万的沈阳市民集聚在站前广场,自发地前来欢迎坚持抗日的八路军。在沈阳的广大民众中,早就流传着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日的传奇故事,如今这支传奇的队伍来到沈阳,沈阳的人们都争先恐后涌向街头,亲眼目睹这支人民军队的风采。

当部队向苏家屯进发时,近万名群众与部队并肩而行。在驻沈苏军两辆装甲车的前导下,曾克林和唐凯率领2000多人的队伍排成整齐的4列纵队,高唱着“八路军进行曲”,以威武的军姿向着苏家屯方向进发。苏军被这空前热烈的场面所震惊和感动,改变主意同意八路军进驻沈阳市内小河沿,八路军队伍转而向沈阳故宫以东小河沿附近的临时驻地开进。

队伍由沈阳站经中华路、大西路,进怀远门、西华门,出东华门、抚近门,成群结队的学生、工人、店员以及各界民众一路欢迎,高呼“抗日战争胜利万岁”“欢迎八路军”的口号,与人民子弟兵并肩前进,场面蔚为壮观。

直到深夜,人们还簇拥在小河沿附近同泽男子中学的八路军驻地门前,热烈鼓掌,高呼口号,久久不愿离去。八路军威武雄壮的军姿,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的作风,给沈阳市民留下深刻印象。

接收武器,队伍迅速扩编

八路军进驻沈阳后,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社会,同时深入宣传党的城市政策,打破日伪反动势力的造谣污蔑,政治影响日益扩大,广大工人、学生、市民特别是产业工人纷纷要求参军。由晋察冀和胶东党组织派到沈阳的地工也派人来联系,要求面对面跟敌人斗争,这为部队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冀热辽军区的八路军部队,进驻沈阳时只有2000多人,不到两个月时间,已发展到6万余人。

1945年,中央派去东北100个架子团,3年后扩充到百万大军

东北人民自治军接收的大批武器装备

随着接收沈阳等东北各大工业城市,人民军队在迅速扩编的同时,武器装备也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和改善。

1945年9月,冀热辽军区第十六军分区曾克林部接收沈阳时,从苏军手中接收了大批日伪军武器装备。曾克林后来在其自述中回忆道:“苏军曾一度把日本关东军最大的苏家屯仓库交给我军看守(后来又收回)。针对当时东北人民热烈参军的情况,我组织直属队的干部战士拉炮拉武器,战士们看到有这么多武器,个个兴奋不已。在繁忙的公务中,我也抽出时间加入拉武器的行列,干部战士不顾疲劳,先后拉了三天三夜,拉出步枪20000余支,轻重机关枪1000挺,20多万发子弹,还有155门各种口径的迫击炮、野炮和山炮,这些武器不仅装备了出关部队,也为当时的扩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还有一部分武器支援了后续部队和原抗日联军以及关内其他解放区部队。”

1945年9月下旬前后,苏军为避免因公开支持中共进入东北被国民政府和美国指责为违反中苏条约,将已经交予中共的多数工厂、武器库和部分政权重新收回,并劝说中共武装退出城外。1945年10月上旬至11月中旬期间,基于反对美国势力进入东北的战略考虑,苏军开始受命积极支持中共占据东北。10月4日,苏方通知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心从军事上援助中共。

之后,已知中共方面所得到的武器就有三批。“其中步枪约10万支,轻重机枪约3400挺,掷弹筒约500个,大炮100余门,各种弹药将近2000万发。”不久,苏军又“把南满的大批兵工厂、武器弹药仓库,甚至一些重型武器和飞机统统交给中共。”

兵员和武器装备的大量补充,让进入东北的我军各部迅猛扩编。仅以晋察冀军区出关部队为例,据《聂荣臻回忆录》记载:“晋察冀军区从冀热辽军区抽调8个团零1个营兵力,加朝鲜义勇军共1.3万人,还有两千多名地方干部,由冀热辽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李运昌同志率领出关”;“还从冀中抽调3个团:沙克带31团到锦州,周仁杰带62团、71团到热河,共4千多人和200多地方干部,挺进东北”。“出关部队迅速进行了补充、扩编,由原来出关的一万多人,猛然扩大到十多万人,十个步兵旅,两个炮兵旅和若干独立团。”

人民坦克部队在沈阳诞生

1945年9月,八路军进驻沈阳后,即组成了东北人民自治军司令部。领导机构建立后,立即派出侦察人员了解武器装备库存情况。侦察员高克一个偶然的发现,催生了人民军队一个新的兵种——坦克部队。

1945年,中央派去东北100个架子团,3年后扩充到百万大军

高克与缴获的坦克合影

参与侦察的高克同志,回司令部向吕正操副司令员汇报,在九一八兵工厂,就是原来的日本关东军坦克修理厂,有数辆“七九”式日制坦克。吕正操对这一情况很感兴趣,但考虑到我军刚进沈阳,立足未稳,而且国民党马上还要进驻沈阳,不宜动用很大兵力去弄几辆坦克。再说我军从来没有过坦克,很难找到懂坦克的技术人员,一时间有些踌躇。当吕正操得知高克懂一些坦克技术时,就把接收坦克的任务交给了他。

高克接受任务后,挑选了八九名战士和一辆卡车,经过短期培训和一些必要的准备之后,于11月上旬的一天,带着队伍,乘着卡车出发了。队伍在来到距九一八兵工厂约百余米的地方,高克发现情况有了变化,前几次护厂守门的全是日本工人,当天却换上了国民党保安队,这无疑给他们完成任务增加了很大困难。

高克让战士们把事前准备好的伪军制服换上,人人戴上“保安队”臂章,他自己戴上了“保安大队长”臂章。布置停当后,他们开着卡车向工厂大门驶去。当卡车快到门口时,守门的伪军大声问:“干什么的?”高克神气十足地回答:“厂里的!”司机猛踩油门冲进大门,战士们跳下车缴了守门保安队的枪。

高克急速率领战士冲进停放坦克的厂房,只见一群人正在拆卸坦克,而且多数已被拆毁,只剩两辆尚未拆动。高克跳上坦克炮塔,举起手枪大吼:“都给我住手!”然后指着未拆动的两辆坦克说:“快把它们加上油、水,立即发动,谁要违抗命令,这枪可不认人!”这群人停下来,急忙给坦克加油加水。

随后高克命令战士启动坦克,自己飞身跳进坦克,脚踩马达,“轰”的一声,隆隆鸣响,这说明坦克可以开出工厂了,于是找一个会开坦克的工人配备两名战士开另一辆坦克。两辆坦克相继要开出时,厂房大门被撞开了,外面有人喊:“别让共产党跑了!”战士们在坦克里,听到子弹像雨点儿一样打在坦克甲板上。每个人脸上挂着胜利的笑容在高克的带领下驾驶坦克绝尘而去。

高克等人将坦克开到一个破旧的工厂里隐藏起来。之后,高克等人白天找车辆和器材、零件,晚上修理。在临时拉来的几名工人十几天的努力下,修好了两辆坦克。工人中混进来的敌特分子,破坏一辆坦克后逃跑。这时,国民党军已逼近沈阳,高克等人驾驶坦克和一辆装满器材、零件的汽车,向东北人民自治军炮兵司令部所在地马家湾子开进。

当他们到达马家湾子时,时任东北人民自治军后方司令员兼炮兵学校校长的朱瑞,兴奋地握着高克等人的手说:“你们开来的不是一辆坦克,而是给我军带来了一支装甲部队。”

1945年12月1日,中国人民武装第一支特种兵部队——“东北坦克大队”于马家湾子正式组建。高克同志任副大队长。这辆日式坦克被取名为102号,成为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历史上的第一辆坦克。

据中共沈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周霁欣介绍,这支坦克大队组建起来后,参加过绥芬河剿匪,三下江南,攻打锦州;以后又随队入关,参加解放天津战役。这辆编号为102的“七九”式轻型坦克战绩卓著,被上级命名为“功臣号”坦克,并在1949年开国大典上接受毛泽东主席的检阅。后来这辆坦克作为革命军事文物,陈列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

收编日本航空队,奠定人民空军基础

在沈阳,我军还收获了另外一份惊喜: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让筹建人民空军的事业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1945年,中央派去东北100个架子团,3年后扩充到百万大军

曾作为东北人民自治军总部的汤公馆

建设一支自己的空军,是党中央、毛主席多年的愿望。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中共中央即作出决定,派出一批航空人员立即赴东北,利用日军留下来的机场设施、飞机和航空器材,在东北创办一所航空学校,为建立人民空军培养人才。在第一批6人奔赴东北前,毛泽东亲自接见了带队的王弼、常乾坤两名同志,并作了具体指示。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驻扎在沈阳东南郊奉集堡机场的日本关东军第2航空团第四练成飞行大队乱成一团,惶惶不可终日。这是一支训练飞行员的机动飞行大队,装备有重型轰炸机、99式高级教练机等40多架飞机。9月9日,队长林弥一郎带着部下和家属300多人,抛弃机场和40多架飞机,向本溪、丹东方向逃跑,企图混作难民寻机回国。

此时,设在沈阳大帅府的东北人民自治军总部,正为一件事情发愁:党中央决定在东北创办一所航空学校,为建立人民空军培养人才,但是办学校可不那么容易,没有飞机可以找些旧的来用,学员也可以从部队中挑选出来,可是没有教员却是个大问题。

恰在此时,参谋长伍修权接到报告,在沈阳以东发现一支日军,正向朝鲜方向撤退。根据侦察报告,这是日本关东军第2航空团下属的一支飞行训练大队,多数是飞行教官和技术人员。这个消息令东北人民自治军总部十分振奋,马上上报党中央。中央非常重视,指示要把这支队伍全部争取过来。

20天后,林弥一郎一伙人在凤凰山被我方包围,我军组织了一支精干的谈判小组,上山劝降林弥一郎。

刚开始,林弥一郎等人深感侵华罪行严重,对向我军投降顾虑重重。我方指出,日军兵败军散,退路切断,下山投降是唯一出路。接着又向日军交代了我军宽待俘虏的政策:“你们虽然参加了侵略战争,但那不是你们的意愿。过去你们是我们的敌人,现在战争结束了,只要你们放下武器,我们就把你们当成朋友,以礼相待。”

这番话使林弥一郎解除了顾虑,决定接受我军提出的条件,下山投降,并交出武器,我军为其举行了受降仪式。

1945年,中央派去东北100个架子团,3年后扩充到百万大军

东北人民自治军搜集航空器材

日本航空队被解除武装后,分散居住在当地老百姓家里。这时东北因遭日本帝国主义侵略14年之久,人民生活非常困难,我军官兵和老乡一样吃高粱米和玉米,但为了照顾日本人爱吃大米的习惯,部队千方百计买了一些大米给日军飞行大队送去。

在正式收编日本航空队时,东北局书记彭真和东北人民自治军参谋长伍修权在沈阳自治军总部(原三经街汤公馆)召见了林弥一郎。会见临近结束时,林弥一郎突然提出:“伍将军,能不能把您的手枪送给我?”一个刚刚放下武器的日本军人,第一次见面,就索要我军高级将领身上佩戴的手枪,简直太不可思议了。可是,伍修权经短暂而又认真的思考后,毅然从腰间掏出自己心爱的手枪,放到林弥一郎手里,对他说:“这支手枪从长征到现在,一直带在我的身上,今天把它送给你,作为这次幸会的纪念。”

伍修权这一举动,使林弥一郎及其主要部属深受感动,也使他们感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宽大胸怀和诚意,这批日本俘虏表示愿意为八路军服务。曾克林高兴地把他们带回奉集堡机场,经过清理,共收编46架飞机、17位飞行员、24名机械师、72名机械员以及地勤人员180多人。

在收编了林弥一郎的航空队后,东北局正式成立了“沈阳航空队”。11月初,从延安来的刘风、蔡云翔等第一批航空技术人员到达沈阳。东北局派刘风、蔡云翔和林弥一郎共同负责航空队的工作,带领技术人员修复能修复的飞机,分头到周边的辽阳、营口、四平等机场去搜集飞机和航空器材。

1946年初,东北航空总队成立。3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在通化成立,林弥一郎被任命为主任教官。东北航校为我军培育出大批空军人才,为人民空军的建立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关东军   架子   航空队   中央   日本   山东   我军   军区   大军   坦克   中共   主力   部队   年后   武器   航空   干部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