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墙内外-故宫

四、禁城四门

紫禁城四面各开一门,南为午门,北为神武门(明称玄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除午门形制比较特殊外,其他三门的形制基本相同。

4.1 午门

午门为明永乐年间建。位于紫禁城南北中轴线的南端,紫禁城的正门。影视剧中经常有“推出午门斩首”的段子,然而历史上从来没有在午门斩首人的记载,只不过在明代曾将午门外用做庭杖的场所。廷杖是皇帝处罚大臣的一种刑罚,即在午门前进行杖责。有的人当场死于杖下。然而午门的作用也并非如此!

午门在明清封建社会,只有五个人可以从此经过:1、皇帝;2、皇后;3、科考三甲;

古代以北为子、南为午,又日中为午,居中向阳,此门正当午位,因得其名。午门又称午阙,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通高35.60米。城台又称墩台,高12米,正面开有3座门洞,左右两观下又开东西向的掖门洞各1座,形成“明三暗五”的布局。城台两端的内侧,各有3段转折的坡道以通上下往来,俗称为马道。城台以上为城楼,由正楼、明廊、角亭、雁翅楼几部分组成。

午门正楼面阔9间,60.05米。进深5间,25米,前后出廊。重檐庑殿顶,覆黄色琉璃瓦。正楼两侧明廊各3间,原置钟鼓各一,遇有大典,鸣钟击鼓,肃穆森严。由左右明廊折而南出,东西各有长庑13间,俗称雁翅楼。雁翅楼南北两端各建一座四角攒尖重檐顶的角亭。整组建筑高下错落、左右映带,势若朱鸟展翅,故又有“五凤楼”之称。

午门正楼为午门建筑的主体,梁架结构形式独特。上下檐的金柱并不相对,下层当中五开间到上层改为七开间。这种变通形式可以缩小檩枋等构件的跨度,减小各种承重构件的尺寸以节省材料。午门正楼与太和殿虽同属古建筑的高等级重桅洗殿顶九开间建置,但出廊有所不同。午门正楼前后檐出廊,两山不出面,做法较简,等级也稍低。

午门楼宇的装饰,一如宫殿模式。丹楹朱户,黄色疏瑞瓦,配以汉白玉栏杆。城台饰以土朱红,与楼阁互相映衬。楼宇的内外檐彩画,采用朱红衬地的“西番草三宝珠彩画”,与一般以青绿色为主的彩画做法有所不同。

午门前广场9900余平方米,遇有典礼,在此陈设仪仗的一部分。午门前御道两侧,陈设日晷和嘉量,为我国古代国家制定的计时器和标准量器,具有象征皇权的作用。明代午门外左右廊房之前曾盖有松叶棚,为朝臣暂憩之所,清代悉行拆去。

午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次年元旦正式启用,嘉靖年间遭火灾后重建。清朝入关后,于顺治二年(1645)重修。至乾嘉年间又屡有修饰,但建筑形制仍因明旧。

清王朝被推翻以后,1914年外朝部分辟为古物陈列所,曾对午门进行修缮保养。后古物陈列所并入故宫博物院,修缮工程由故宫博物院统一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故宫博物院加强对古建筑的修缮保护。除一般性的修缮保养以外,1962年又对午门正楼进行结构加固,在前期勘察中发现午门正楼的绝大部分五架梁在瓜柱以大限度地保存了原有建筑构件。1976年至 1978 年,又对午门进行了全面的维修并油饰彩画。

午门在明清两代为宫廷禁地,戒备森严,擅人者要严加治罪。午门城台的5座门洞各有用途。按清朝制度规定,中间的门洞主要是供皇帝出人的通道。此外,皇帝大婚时,皇后可以从中间门洞经过一次。再者就是殿试的前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在太和殿传胪(宣布考试名次)后,出宫时可以从此走一次,以示恩宠。文武大臣出人走东侧门洞,宗室王公走西侧门洞。左右掖 门平时不开,凡有大朝会,百官按文东武西分别从两侧掖门出人。殿试文武进士,按名次单数走左掖门,双数走右掖门。皇帝亲祀 坛庙出午门,午门楼上则鸣钟,祭太庙则击鼓,临太和殿御大朝 会则钟鼓齐鸣。

明清两代,一些重要的典礼仪式在午门举行。每逢较大规模 的战争取得胜利后,要在午门举行献俘仪式,皇帝亲御午门城楼接受献俘礼。

清代规定每年十月朔日(初一),在午门举行颁发宪书(历书)的仪式,称为颁朔礼。遇皇帝举行朝会或大祀,以及元旦(春节)、冬至、万寿、大婚等重大节日,还要在午门陈设卤簿仪仗。

在明代还曾有午门观灯之举,每年正月十五上元节,午门楼上张灯挂彩,午门外设鳌山灯。将千百盏彩灯堆叠成山,多至13层,形似鳌,称为鳌山灯。允许臣民观灯3天,以示皇帝与民同乐共享太平盛世。

明清时期,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与午门有关。明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瓦刺部首领也先率兵四路人侵,宦官王振换英宗朱祁镇亲征。八月,明军兵败于河北怀来土木堡,英宗被俘,王振被乱兵杀死,或云被护卫将军樊忠捶杀,史称“土木堡之变。皇太后召集百官集于午门阙下,命英宗之弟廊王朱祁钰监国。王临郕午门,言官及大臣纷纷弹劾王振倾危宗社,应灭族。郕王从之,命锦衣卫指挥马顺执行。众官认为马顺为王振党羽,不可信。马顺则从旁叱喝百官退去。众官愤起击毙马顺,又击王振党羽二人,一时朝班大乱。此时兵部侍郎于谦挺身而出,请邮王支持众意,从而稳定了局面。邱王下令奖谕百官,又清除了王振余党,铲除了内患,从而为后来保卫北京之战的胜利和稳定政局奠定了基础。

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率农民军进攻北京。三月十七日,农民军包围京师,环攻九门。十八日晚,守城太监曹化淳开彰义门(今广安门)投降,起义军人城,直捣紫禁城。崇祯皇帝走投无路,自缢于万岁山(今景山)。三月十九日中午,李自成毡笠缥衣,乘乌驳马,由丞相牛金星、尚书宋企郊等跟随,经承天门入宫,崇祯皇帝衮服乘舆出内宫。乘舆时午门鸣钟,至太和门时鸣金鼓、奏铙歌。皇帝御楼升座,兵部官员率将校引战俘下跪,兵部尚书奏:平定某地,所获俘囚等谨献阙下,请旨。皇帝降旨或将战俘交刑部,或恩赦释俘。战俘首谢恩,由将校引出,丹陛大乐作,王公百官行礼,皇帝乘舆还宫。

清光绪六年(1880),在午门还发生过一起护军殴打太监的事件。八月十二日清晨,慈禧太后命太监李三顺将赏赐给七福晋(慈禧的妹妹)的银两和物品送到醇王府。李三顺等行至午门,因没有门文,守门护军不予放行,双方发生争执以至护军将李三顺殴伤。此事因涉及慈禧太后,所以非同小可。光绪皇帝和慈安太后怕慈禧太后心怀不满,将守门护军治罪,并在罪行上屡屡加码。后陈宝琛上书光绪皇帝,力陈门禁法度从严之重要,获罪护军才得以从轻发落。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翌年清帝逊位。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于1912年7月9日,在北京安定门内成贤街清代国子监旧址,成立了历史博物馆筹备处。1917年7月,由教育部提议将历史博物馆筹备处迁至天安门之内,以端门至午门的建筑为馆址,辟午门正楼及两雁翅楼为陈列室。1926年10月10日,北京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成立,陈列室也同时正式对外开放。1930年10 月 25 日,国民政府行政院指令,批准《完整故宫保管计划》 指示自中华门以内直至保和殿所有一切殿廷统由故宫博物院接收,合并内宫,一同保管。午门的正前方有端门、天安门和中华门,这种层门序列的布局不仅遵照了“五门三朝”的古代礼制,而且还增加了紫禁城肃穆深邃的气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0

标签:筹备处   太和殿   崇祯   历史博物馆   紫禁城   故宫   午门   形制   门洞   兵部   开间   百官   彩画   明清   北京   皇帝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