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今日醉,万里故园心。一文带你穿越回千年之前的重阳节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正值金秋十月,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来了。在《易经》里,九是最稳定、最吉祥的数字,九九重阳,双九相逢,更是蕴藉着无尽的祝福。


在古代,重阳这一天人们都要家人团聚、登高望远,遍插茱萸、赏玩菊花,让我们穿越千年,一起来欣赏古人的重阳节。

一杯今日醉,万里故园心。一文带你穿越回千年之前的重阳节


重阳节的演变


战国时代

重阳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时代,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只是在帝宫中进行的活动。

汉代

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三国两晋南北朝

“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


南北朝时,重阳节有皇家骑射的礼制。皇帝先射,臣属从后,这和登山一样是体育、游乐性活动。在此时期,重阳节的登高、插戴茱萸、赏菊、宴饮、吃糕等习俗已基本定型。驱邪避灾、祈求长寿和文体娱乐是节俗的主旨,人们的登高、骑射、佩戴和餐饮都围绕着这个主题。

一杯今日醉,万里故园心。一文带你穿越回千年之前的重阳节

唐朝

唐代,重阳节正式被朝廷定为一个重要的民间节日。唐代皇帝对重阳节的重视超过了南北朝的帝王。每逢重阳节,百官沐浴,皇帝宫中赐宴,或去登高宴会、赏菊吟诗。唐高宗、中宗、肃宗都有过重阳节的诗作。


《景龙文馆记》记载,景龙三年,唐中宗在慈恩寺登大雁塔,群臣献菊花酒祝寿。他让每人作同题四韵五言诗一首,先成者赏,后成者罚。此后每逢重阳,皇帝显贵们游幸登高、曲江饮宴赋诗几乎成为定制。


唐代重阳日,帝王官僚们除了登高赋诗、筵宴欢乐之外,还有了射箭、纵马、围猎等活动。

宋代

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武林旧事》也记载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


宋代习惯以八日代九日,举行赏菊和赏灯宴。过节也保留了射箭习俗,但能参加宴会的多是近臣和宗室贵族,宴会地点有时在大臣府邸,最经常的地方是皇宫中的太清楼。在景德三年九月,宋真宗曾专门下诏书规定上巳、二社、端午、重阳等节,要各放假一天,作为经常的仪制执行。这和唐代一脉相承。


宋代人喜欢重阳饮宴,即使出游在外也要尽力而为。陆游在远赴四川的时候,路上正赶上重阳节。便到江边村里买羊肉和酒,还求要了菊花。

明清

明代时,重阳设宴之风更盛,登高习俗更加浓厚。朝廷也会给大臣休假。还有个与前代不同的习俗,那就是吃柿子。说到重阳节和柿子的关系,是明太祖朱元璋提倡的。


清初,重阳节已成为“寻常节”,顺治十三年定礼制:“唯立春、上元、四月八日、端阳、重阳皆寻常节”。皇帝在这天也要设宴,宴会上君臣也要赋诗。

明清时民间百姓过重阳节,已经成为他们生活时间表上的重要一环,产生了一些地方性的节俗。比如,华北、东北的一些地方还把重阳称为女儿节,这一天娘家要迎回出嫁女,食菊花糕。在河北保定等地还要追节,娘家人要携带礼物去出嫁姑娘家走亲,不仅看望同辈姐妹,也看望姑姑,携带的礼物主要有包子、馒头、糕点、挂面等。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1989年,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2012年12月28日

2012年12月28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一杯今日醉,万里故园心。一文带你穿越回千年之前的重阳节


重阳节习俗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一杯今日醉,万里故园心。一文带你穿越回千年之前的重阳节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一杯今日醉,万里故园心。一文带你穿越回千年之前的重阳节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一杯今日醉,万里故园心。一文带你穿越回千年之前的重阳节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一杯今日醉,万里故园心。一文带你穿越回千年之前的重阳节



重阳节诗篇


登高,插茱萸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岑参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

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

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

一杯今日醉,万里故园心。一文带你穿越回千年之前的重阳节

赏菊、饮酒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泪沾衣。


一杯今日醉,万里故园心。一文带你穿越回千年之前的重阳节

思念亲朋、悲秋

《秋登万山寄张五》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一杯今日醉,万里故园心。一文带你穿越回千年之前的重阳节

重阳佳节,秋意浓,思念也浓。愿你珍惜身边的每个人,愿你深爱的父母长辈平安喜乐。

关于智策传媒

北京智策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是一家集一线主流媒体、策划、公关为一体的文化传媒公司。我们为国内外众多品牌客户提供专业的资源整合及相关活动执行服务,并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出非常丰富的与多方媒体、各方职能部门合作的经验,为更好的服务客户搭建了扎实的服务平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重阳节   饮宴   礼制   茱萸   故园   南北朝   重阳   宋代   唐代   佳节   习俗   风俗   月初   菊花   皇帝   千年   民间   今日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