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 |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

寒露 |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

视频加载中...

简介

寒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属于秋季的第五个节气,表示秋季时节的正式开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


寒露 |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


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都表示水汽凝结现象,寒露是介于两者之间,是气候从凉爽到寒冷的过渡。


夜晚,仰望星空,星空换季,代表盛夏的“大火星”(天蝎座的心宿二星)已西沉。冬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寒露 |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


三候

寒露分为三候:


“一候鸿雁来宾;

二候雀入大水为蛤;

三候菊有黄华。”


寒露 |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



此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


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


第三候的“菊始黄华”是说在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

寒露 |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


寒露读诗

寒露 |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

池上


[唐] 白居易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

兰衰花始白,荷破叶犹青。

独立栖沙鹤,双飞照水萤。

若为寥落境,仍值酒初醒。



月夜梧桐叶上见寒露


[唐]戴察

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

滴沥清光满,荧煌素彩寒。

风摇愁玉坠,枝动惜珠干。

气冷疑秋晚,声微觉夜阑。

凝空流欲遍,润物净宜看。

莫厌窥临倦,将晞聚更难。



寒露 |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



晚次宿预馆


[唐] 钱起

乡心不可问,秋气又相逢。

飘泊方千里,离悲复几重。

回云随去雁,寒露滴鸣蛩。

延颈遥天末,如闻故国钟。




晚景怅然简二三子


[唐] 李峤

楚客秋悲动,梁台夕望赊。

梧桐稍下叶,山桂欲开花。

气引迎寒露,光收向晚霞。

长歌白水曲,空对绿池华。



寒露 |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


鲁中送鲁使君归郑州


[唐] 韩翃

城中金络骑,出饯沈东阳。

九月寒露白,六关秋草黄。

齐讴听处妙,鲁酒把来香。

醉后著鞭去,梅山道路长。


木芙蓉


[唐]韩愈

新开寒露丛,远比水间红。

艳色宁相妒,嘉名偶自同。

采江官渡晚,搴木古祠空。

愿得勤来看,无令便逐风。



寒露 |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


寒露日阻风雨左里诗


[宋] 曹彦约

久谓热当雨,兹来归近家。

露寒迟应节,天变勇飞沙。

瓮白应浮酒,篱黄可著花。

一江三十里,直欲问仙槎。


寓崇圣寺怀李校书


[唐] 许浑

几日卧南亭,卷帘秋月清。

河关初罢梦,池阁更含情。

寒露润金井,高风飘玉筝。

前年共游客,刀笔事戎旌。



寒露 |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


即事


[宋] 俞桂

薄薄轻轻寒露雨,

微微飒飒早秋风。

小舟办了松江去,

占取三高作钓翁。


秋日即事八首·其一


[宋] 郭印

篱边准拟嗅清香,

菊蕊真同佛斋妆。

屈指重阳能几许,

夜来寒露已为霜。


寒露 |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


秋怀三十六首·其一


[宋] 邵雍

寒露缀衰草,凄风摇晚林。

鸟声上复下,天气晴还阴。

节改一时事,人怀千古心。

谁云子期死,举世无知音。


偈十二首·其一


[宋] 释文准

八月九月天,白露寒露节。

门外在处山,秋风落黄叶。



寒露 |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


初冬山居即事十首·其一


[宋] 吴芾

节物随时变,斜阳一望中。

暮云重叠碧,远树浅深红。

菊色滋寒露,芦花荡晚风。

一樽谁与共,独立意无穷。




败荷鹡鸰图


[明]唐寅

飞唤行摇类急难,

野田寒露欲成团。

莫言四海皆兄长,

骨肉而今冷眼看。


寒露


左河水

天高昼暖夜来凉,

草木萧疏梧落黄。

日享菊香播小麦,

夜尝梨贝养脾肠。



露水盈盈,多了一份凉意,过完了这个节气,就进入到深秋。

天气渐渐的变凉,四季的轮回就是这么奇妙,叶绿叶落,周而复始。

天寒露重,望君保重。


来源:古诗词赏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寒露   清光   凉风   白水   双飞   下叶   松江   来宾   节气   鸿雁   露水   夜来   深秋   秋季   寒冷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