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地沟,一颗被遗忘的明

麻地沟原名叫作李家庄子,李家庄子改名麻地沟据说是因为一位天神下凡带来麻子种子,由于是天神赐予,所以这里广种麻子。因为麻子丰收从而带动麻产业随之发达,后来才逐渐叫作麻地沟。麻地沟是府谷、河曲保德人走西口的通衢大道。这里有个口子,麻地沟人把他叫作北口子。山西右玉有个杀虎关通常被人叫作杀虎口,其实依据府谷民国县志记载,麻地沟的北口子正式叫作杀虎口。由于有一个走西口的口子,后来也把这里叫作麻地口。万里长城俗名叫作边。比如大边长城,二边长城,又说秦始皇跑马修边墙。由于麻地沟紧邻长城,所以又把麻地沟叫作边上。比如:皇甫人说一出大门瞭见个边,足足得你走一天。麻地沟上边的人到麻地沟赶集叫下边,麻地沟下边的人到麻地沟赶集叫上边。在麻地沟经商的商人通称边客。麻地沟与皇甫不同,皇甫以商贸发达著称,大财主多,据说有360进大院,都为大财主所建,而麻地沟是以手工业发达而出名。麻地沟集中了众多的工匠艺人,有铁匠、木匠、皮匠、毛毛匠、擀毡匠、银匠、铜匠、口袋匠、篓匠、炮匠、香匠、染匠和众多的食品制作匠人。凡是府谷各地有的手工匠人,麻地沟都有。麻地沟最好的财主大院有“耕读居”等五家。抗日战争时期,河北省、山西河曲一带一度时期被日本鬼子占领,河北及山西河曲人为躲避战火,纷纷卷起铺盖逃离家园,他们渡过黄河第一站首选就是麻地沟。没有手艺的逃往各地谋生,有手艺的工匠艺人就留在麻地沟立足,个别也有逃往哈拉寨、古城等地的。这时麻地沟人口急剧增长,由于手工工匠人多,产品畅销,以及河北来的贩羊毛、羊绒,贩卖皮张的小贩吸引了大量蒙古客商来麻地沟交易,同时有大量驻军、演艺人员以及三教九流纷纷集中到麻地沟,麻地沟顿时人来人往热闹起来。直至1948年,府谷、河曲、准格尔旗解放,麻地沟成为河府县政府所在地,麻地沟进入鼎盛时期。1940年,当时民国政府把府谷划为7个镇,麻地沟因境内有君子津渡口,所以叫作麻地沟君子镇,这才后来逐渐叫作麻镇。当时流传着着南有重庆,北有麻镇的说法,也才有了金黄甫银麻镇的美誉。

麻地沟,一颗被遗忘的明
</div>
<div class=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21

标签:地沟   府谷   音乐学院   万里长城   道情   河曲   口外   烽火台   长城   玩艺   民间艺术   汇演   口子   上海   艺术   旅游   傅凯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