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从西藏退伍的我,参加高考。我为此拼搏和奋斗过…

考学记


李松


四十年前,我26岁参加全国统一高考,考上了大学。


40年前,从西藏退伍的我,参加高考。我为此拼搏和奋斗过…


25岁那年我从西藏部队退伍回乡。按国家那时政策城市兵退伍由父母所在系统负责安置,也就是大家说的“各家孩子各家抱”,我被安排在了母亲工作单位涪陵五中,从事行政事务工作。工作后我就作了一个选择:第二年参加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考大学,到大学读书去。这一年是1980年,距高中毕业已有6年时光,其间经历了知青生活和部队生活。参加第二年高考还要再经历一年边工作边复习功课的时光,就是说我打算在高中毕业7年后重回学校读书。这是我根据所处的现实状况认真考虑后作出的这个选择,既然作了这个选择,就不会犹豫。


十年“文革”,全国高等院校停止了高考招生,中学生毕业后都到农村去“接受再教育”。农村青年是回到家乡,城市学生则是把户口办到农村当农民。后来大学开始恢复办学,学生由工厂、农村、部队“推荐”进校学习。“推荐”入学只是一种形式,其实就是谁有关系谁就可以得到“推荐”去大学读书,没有关系的就与大学读书无缘。我父母没那个能耐傍个关系让我兄妹获得推荐去上大学。72年国家准备通过考试招录大学生,结果73年出了一个“白卷英雄”,就是全国都知道的一个学生参加全国高校考试交了一张一道题也没做的白卷,却进了大学,成了铁岭农学院的大学生。他就是全国知晓的反大学招生潮流的“白卷英雄”张铁生。


张铁生“白卷”事件后,人人都明白了进大学读书不是凭学习成绩,这就彻底堵死了大学考试招生录用的路子。高中毕业后我和同学们都无选择地到了农村当知青,以期通过当兵或招工离开农村回到城市。


1977年国家拨乱反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恢复了大学招生考试制度。我的同学们以极大的热情参加了全国高考,同一个班的高中同学有十多人在77年78年考上了大学。与这些同学相比,我的学习成绩不比他们差,高考时我却成了一个“局外人”。此时我正在部队服役,部队招生是按提拔干部的条件推荐参加考试,其中年龄条件这一项我就不合格,超龄了。看着考上大学的战友离队上大学读书好不令人羡慕。


退伍后,父母都想我参加第二年的大学招生考试,希望自己的儿子也能多读点书,接受高等教育,今后从事专业工作。我却没那个想法,觉得高中毕业多年,再去读书年龄偏大;现实中的高考已不同于77年、78年高考时的要求,当年高中学的那点知识离高考要求已差得太远,自己对高考很没有把握。还有就是自高中毕业离家,当知青,又到边疆当兵,整整六年时间都处于一种漂泊状态,感到困倦了,想在家里过点踏实日子。父母苦口婆心地对我说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眼光要放远一点,要学点本事,要有点能力才行。读书就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在一个竟争的社会里每个人都要有参与竟争和在竟争中生存的能力。


现实生活让我实实在在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一年涪五中因多年办学质量好,升学率高被评为四川省首批重点中学,学校的老师在学校和社会都受到尊重。我在学校却是从事事务性工作,值班守电话(那时电话没普及,整个学校就一部办公电话),到上级单位领取文件,代表学校参加一些不关紧要的杂七杂八的会议和检查评比,到县城大街小巷发本校新生录取通知书。一句话就是不需要技能,做勤杂工作。这让我体会到我在学校处于边缘化的状态,像我这样没有专业技能的人就只能做这些这些事。要想改变这种状态,就得有一技之长,就得有专业知识。一个人总不能一辈子就这么干干到退休那一天吧?现实面前我作出了第二年考大学的选择。


40年前,从西藏退伍的我,参加高考。我为此拼搏和奋斗过…


离开学校离开书桌6年了,再拿起课本还真觉得这高考绝不是复习复习就可以参加的,需要学的东西太多了。拿高考的要求相比当年读高中所学的知识真是太简单了。“文化大革命”上课主要是结合时事政治,以否定17年教育路线,“与生产相结合”为教学基调。历史地理全都没学过,语文以毛主席著作和歌颂工农兵文章为主,政治以批判“封、资、修”为主,哲学、政治经济学基本知识都没学过,英语主要内容是简单的毛主席语录。数学、物理和化学也只学了很少一点基础内容。要以我这样的“高中毕业水平”去参加第二年的高考,肯定是不行的。好在母亲是一位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她帮我认真地分析了具体情况,认为用一年时间里去补习没学过的物理化学知识,很难。花大量时间去补习太多的基础知识,高考被录取的把握很小,报考工科不合适。于是动员我考文科。其实我对文科是没什么兴趣的,但比起工科来,考文科的把握就要大得多。母亲分析说道:英语在高考中只取50%的分数,比重不大,可以放弃复习;数学是我感兴趣的学科,有一定的基础,可以补得起来。语文补习重点放在古文上(这是母亲的长项),历史和地理主要靠死记硬背。经过母亲这样一疏理,我对复习心里有数了。自己能掌握的休息时间和节假日首先就用来补习语文和数学,政治课补习用妹妹曾用过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零碎时间就用来死记历史地理,英语考试时凭感觉做一点选择题、填空题即可。


我找来了全部学习资料,准备要大干一场。天啦,好厚一摞书,光是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的历史地理就有十多本,另外还有语文,政治,数学,这些书都要在一年的时间里理解和消化,重点内容要全部装进头脑里,做到头绪清楚,不能错乱,真有点压力山大的感觉。看着这一摞书我心里明白要把它消化掉,变成自己的东西确实很难,要花大力气才行。我也明白要改变自己当前的状况,就得这么干,求人不如求自己,努力吧。


这摞书我先大体读了一遍,头脑里有了个完整的概念,知道了它们有多大的份量。凭着自己对复习大纲的理解和自己的能力所能达到的水平相比,要把大纲规定的内容全部学完是做不到的,毕竟大纲是按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的教学内容制定的,我只有一年的学习时间肯定达不到这个要求,只能有所侧重,掌握最基本的内容。这样,我规划出了在一年内应掌握的重点内容和一般性掌握的内容,划分出阶段性学习目标和学习进度。这样我对复习就有了一个整体安排了。觉得按照这样的安排去学习基本能达到高考要求,也能把握住学习进度,这样就能有头绪地开展学习了。


为了完成确定的学习进度,我每天都坚持把当天安排的内容学完:背历史地理知识,演算数学习题,诵读古文并理解字词意思。这样的学习是很费力的,但我相信只要把握住了最基本的学习内容,努力学习并巩固了这些知识,考学还是比较有把握的。涪陵五中是我的母校,也是我从小生活的地方,学校教过我的老师都鼓励我边工作边复习。老师们说我能行,只要努力,是很有希望的。这些话给了我很大的鼓舞,让我始终保持着学习的激情。出差的路途上,开会的间隙都没有中断过学习,坚持学习进度和学习规划保持同步,这让我很有信心。


我花了很大的工夫来补习历史地理。历史地理有别于语文数学。语文的字词句内容与日常生活有联系,常在生活中可以运用到,得到巩固。数学是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理解了公式就可以解题,解题就是对公式的进一步理解。历史地理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不多,历史涉及的是一个个具体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包括所处的背景、年代、过程和历史意义;哪一年,哪个农民领袖领导了哪次起义,推翻了哪个朝代,有什么历史地位,每一点都要记住。历史题考试中回答这些内容必须是完整的,不能缺少一点,说不一定没答到的哪点内容就正是要考的知识点。地理也是如此:哪个地方,有什么海峡,有什么山脉,叫什么名字;一个国家在世界哪个位置,首都叫什么名字,主要的河流山脉叫什么名字,有什么矿藏,主要的工业行业是什么,出产哪些农牧产品等都要记住。这些知识一般不用逻辑思维的方法,主要靠记忆。背起来很枯燥,好不容易记住了很快又忘了,或者记住的又搞混淆了。要反反复复加深印象才能记住。有一些人学起来却又没那么费力。有一个考生(也是我后来的同学)在复习时老师讲一课他就记一课,记一课就把这一课的书撕掉,老师把书讲完了他的书也撕没有了,他也考上了,和我一起进了学校。就不知道他学起来为什么就这么轻松,也许是岁数小记性好,也许是从初中开始就一直跟着老师的进度在学习,中间一直在巩固,没有中断,课本知识已经装进脑子里了。


经过一年的努力,在高考前我觉得基本完成了学习内容,尤其是需要记住的基本上是记住了。那十几本书厚厚的教材经过学习,似乎变薄了,要用时又“厚”了。头一年的高考题我当作例题来做,基本理解了其中的知识要点。一年来心头的压力减轻了许多,觉得考试时只要发挥正常,考学还真有把握呢。我也明白我只是按自己的理解达到高考基本要求,毕竟我的文化底子是“文革”水平,这一年经过努力,虽然补充了不少知识,但也是有限的。如果有幸能考上大学,切不能自满,这一点是很清楚的。


81年盛夏来临之时,一年一度的高考如期举行,总的说我发挥正常,没有大的失误。不论考得好还是考得不好,我都是尽了力了。


在期待中我接到了涪陵师范专科学校(那时还叫高师班)中文系的录取通知书,成为一名全日制高校学生,实现了自己上大学的愿望。回想一年的经历,感到很欣慰,在人生经历中,在年轻的时候我努力过了,拼搏了,实现了高考目标,改变了人生之路,也丰富了人生经历。在人的一生中,尤其是年轻的时候有这样的经历是很有意义的,也值得记住的:人生路上我努力过!


40年前,从西藏退伍的我,参加高考。我为此拼搏和奋斗过…

(注:

本文插图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李 松 76年2月从四川省涪陵县(今重庆市涪陵区)入伍,陆军53师炮兵团三营指挥连计算兵。80年4月退伍。84年大学毕业后被选入机关工作。现已退休。

40年前,从西藏退伍的我,参加高考。我为此拼搏和奋斗过…

作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涪陵   白卷   西藏   进度   语文   年前   地理   努力   农村   数学   时间   学校   知识   内容   旅游   工作   历史   大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