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杨星火是共产党员,从她身上,能看到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

我的母亲是中国共产党党员


雪松


怀着敬佩之心,

讲述母亲故事。

一个共产党员,

为党奋斗终身。


我的母亲杨星火是一名军人,也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党员。虽然她是千千万万共产党员中普普通通的一员,但是,我从她的身上,看到了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


我的母亲杨星火是共产党员,从她身上,能看到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

母亲杨星火照片


母亲当兵前是南京大学化工系的一名学生。1949年4月南京解放,她随着革命的洪流,于1945年5月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党龄至她去世有46年。


母亲参军以后,随二野刘邓大军解放大西南。随后在西南军区部队文工团工作。1951年10月,十八军后方部队司令员陈明义到西南军区部队文工团招收文艺战士。当时的母亲想到自己是预备党员,现在党需要我们到西藏去,解放西藏、建设西藏。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这正是考验自己的时刻,于是,她毅然决然地积极响应号召,自愿报名申请调到十八军后方部队政治部文工团工作。


在文工团里,她随部队参加了修筑川藏公路。并随部队参加了平息西藏叛乱和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等工作与斗争。在西藏工作二十余年。她努力工作,为西藏革命和建设奉献青春、热血至自己的亲生孩子。下面我就讲三个真实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出并体悟到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品质。


一、1962年申请上战场


1962年,因印度总理尼赫鲁搞“前进政策”,印度军队不断向中国边境地区推进,蚕食我领土,并与我边防部队发生武装冲突。


1962年9月,印军打死打伤我驻守在择绕桥哨位的边防军人。在中央军委的统一指挥下,我西藏军区、新疆军区、54军执行中央的命令,发起了保卫祖国神圣领土安全的自卫反击战。我西藏军区419部队开赴中印自卫反击战东段战场。


张国华司令员从北京匆匆赶回,率领前线指挥部奔赴前线。当时在西藏军区《高原战士报》社工作的母亲也想去前线。因为张国华司令员在1954年的筑路帐篷里,曾教导她:“一个共产党员、一个军人,战时,哪里枪炮声激烈,你往哪里冲!”她想,现在中印边境的枪炮声响了,做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军人,这时就应上前线去。于是,她打了申请去前线的报告。可是上级领导考虑到她是女性,去前线不方便,没有批准她的申请报告。她就开动脑筋想办法,躲进开往前线的小车里到了前线,并向前线总指挥张司令员报到。张司令员问“你怎么来了?”她回答说,是你叫我来的!”张司令员问“这话怎讲?”母亲答:是你说的“一个共产党员、一个军人,战时,哪里枪炮声激烈,你往哪里冲!”张司令员笑了,张司令员说:“既然来了,那你就要认真采访、认真记录,中印自卫反击战的历史就靠你们写出来了。”母亲高兴地回答:“是!”


母亲在前线主要任务就是搜集前线的战报,采访前线部队战士。写通讯报道、写战地记实文等……


当母亲跟随部队到达旺前线时,北京八一制片厂也派了一个摄影小组来前线拍片。这个小组有三名摄影师,他们的名字叫文宗华、張炎平、杨秀清。他们三人住的小木屋离母亲的住地不远。


有一天,杨秀清来到母亲的住地对母亲说: “明天张炎平和文宗华要下部队去,跟着部队行动、拍片子,你在六点以前,来帮我们做顿大米饭吧!”


“可以,”母亲痛快地回答。


晚上,母亲忙完手中的事情,钻进猫耳洞正准备睡觉。突然听有人喊到:“星火、星火,快起来加班,这有一份材料需马上整理好,凌晨4点以前上报总政。”母亲一边答应,一边起身回到她的小木屋加班。


凌晨4点,母亲完成了加班任务,又钻进猫耳洞,呼呼地睡着了。


轰隆!轰隆!


突然,一阵山摇地动的炮弹爆炸声,把母亲惊醒!“只听一声尖锐的呼啸声,嗤地从头上掠过,是敌人向我方开炮了!”


“ 炮弹从头上飞过去了!”


咚!又一发炮弹在附近炸响了……


母亲赶快穿上衣服,伸头向外一看,不禁惊呼起来:“不好!八一厂那个小木屋被炸坏了!燃起来了!”她急忙向小木屋飞奔而去,炮弹在她头上呼啸着。她向前奔跑!弹片在她身旁溅落,她向前奔跑!她像一只小鸟扑向战火硝烟,扑进八一厂摄影师们的那间小木屋。


小木屋燃烧着。厨房里,火最大,烟最浓,她扒开厨房门一看:天哪!文仲华一身是血,倒在灶前!附近的人涌了进来,惊喊着:“八一厂的同志受伤了!”


“快抬担架来!送伤员去野战医院!”有人指挥着,呼喊着。


两个战士抬着担架来了。战士们抬文宗华上担架的时候,她吃惊地发现,他的左半身人, (肩、腰、腿)。被炮弹炸得血肉模糊,鲜血直往外喷……


她不禁失声痛哭起来。她抱来一床毯子,轻轻为文仲华盖上。转眼之间,抬担架的战士抬着文仲华,消失在黎明前的树丛中。十分钟后,有战士回来说“文仲华失血过多牺牲了……”


炮击停止了。摄影师张炎平和杨秀清呆呆地坐在灶房门边,泪水直往下滴。母亲一面哭,一面往灶里塞柴火,烧开水,煮饭……


天亮了,饭煮熟了,喷出香味儿。


“吃饭吧!你们不要出去了……”母亲劝着,自己也在哭。


两个摄影师摇着头,一动也不动。米饭的香味怎能胜过对逝世战友的怀念呢?这时候,就是山珍海味,谁能吃得下去呢?


七点钟,两位摄影师向北京八一制片厂发了个电报,背起背包,扛着摄影器材,跟着部队向达旺河畔走去。剩下一锅大米饭,孤零零地冒着热气。


那腾起的白色的气,象一个问号,刻烙在母亲心里:那个文质彬彬的年轻的摄影师,那条鲜活可爱的生命,难道真的就不在人世了吗?


我的母亲杨星火是共产党员,从她身上,能看到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

八一厂摄影师文仲华照片(当时32岁)(照片由芦继兵提供)


战争是残酷的,战场上意外之事随时都可能发生。文仲华的牺牲比喜马拉雅山还重。她想:如果我为祖国牺牲在前线,这也是我的光荣,有人牺牲才能换来祖国的安宁。母亲擦干眼泪,继续她的工作。


中印自卫反击战以我方的胜利而主动撒军而结束。


不幸的是:当母亲怀着胜利的喜悦回到拉萨时,一个坏消息从成都传来,她的二女儿雪虹在幼儿园出意外而去世了。这痛彻心扉的噩耗犹如晴空霹雳,母亲闻讯即晕了过去。


我的母亲杨星火是共产党员,从她身上,能看到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

妹妹雪虹3岁留影


她醒来后,默默地思考着 :啊!边防军人的牺牲,是多姿多态的,不仅在战场,也不仅在自身。他们的父母,子女,也会牺牲。


这种牺牲,也和战场上牺牲一样光荣吗?不,又似乎是。当年十八军进藏,张司令员的女儿、谭冠三政委的孩子都牺牲在进军西藏的路上。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何况,为了解放西藏、建设西藏、保卫西藏,而不能亲自抚养孩子,因而失去孩子的也不只我一个,是整整一代人!


想到这里,她的心似乎又轻松了些!


啊!西藏,我们的第二故乡!为了你的和平和安宁,为了西藏人民的幸福,我们边防军人、共产党员心甘情愿奉献出我们的一切!


我的母亲杨星火是共产党员,从她身上,能看到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

母亲杨星火在查果拉留影


二、八上查果拉


最美的花是雪莲花,最高的哨所是查果拉。那里“风吹石头跑,四季穿棉袄,沙石击面痛,氧气吸不饱。”在西藏这样一个荒凉的地方,却有一支人民解放军连队在雪山顶上安了家。为了了解指战员们的生活、住房、站岗、巡逻等工作情况,母亲从1964年起至1985年曾八次爬上海拔5318米的查果拉边防哨所。


她为什么要去查果拉,这也源于张国华司令员的教导。张司令员曾对母亲讲:“做为一个共产党员、一名军人,哪里哨所海拔高,你就应上到哪里。”于是,母亲就选择了查果拉哨所为她的采访基地。她到查果拉哨所,吃不好,睡不好,走路一步三喘,但她仍坚持采访干部、战士 ,收集他们的先进事迹,为他们写文、写诗、朗诵诗、唱歌,讲老十八军的故事。她还为查果拉哨所写了一首歌《鲜花献给查果拉》。她把查果拉当作自己的“娘家”。“娘家”有喜事,她跟着高兴;“娘家”出问题,她跟着难过。


特别是1985年,当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又是查果拉哨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命名为“高原红色边防队”20周年。当时,查果拉边防队给她写信说:“您是查果拉的老兵,欢迎您回来参加命名二十周年纪念活动。”这年又恰逢她满60周岁,家里也打算为她祝贺花甲之喜。但她想到: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到西藏去,到雪山哨所去,和西藏人民、边防战士共祝佳节,写诗作文歌颂他们,是最有意义、最愉快的。于是她告别了家人,到了拉萨,第八次上了查果拉哨所。这里平地比二郎山顶还高一半,山高严重缺氧,年轻人上去都呼吸困难,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更別说已经60岁的母亲了。她上山去,呼吸和睡觉更困难,每顿只能喝点稀饭。在高原红色边防队命名二十周年的庆祝会上,当她气喘吁吁地演唱自己作词,郭城叔叔作曲的歌曲《鲜花献给查果拉》和朗诵她创作的诗《回娘家》时,战士们感动得流泪了,她也激动得流泪了。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一个军人对雪山哨所的爱!


查果拉的战士冯国泰用日记本记下了这首诗:


《回娘家》


绿色的草,

金色的花,

泉水叮咚送我回娘家,

要问娘家在哪里?

雪山哨咔查果拉,

战士是我亲兄弟,

共产党是我亲妈妈。


穿云破雾回娘家,

我的娘家美如画。

白云如浪天边涌,

金色朝霞映哨卡。

紧紧握住亲人的手,

心中涌起多少知心话。

……


( 因字数所限,没有抄完。)


我的母亲杨星火是共产党员,从她身上,能看到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

1988年母亲杨星火在老山主峰留影


三、申请上老山


1987年,老山前线枪声响,母亲心里又发慌。“战时,哪里枪炮声激烈,你往哪里冲”的声音回响在她耳边。她不顾年老体弱,又写申请上老山前线。


1988年1月,她雄心勃勃地奔赴前线。与她同行的有军嫂、护士、赴前线的战士。她们一行人分乘两辆车,母亲坐在前面一辆车。快到老山前线时,忽听后面一声巨响,母亲回头一望,后面一辆车出了意外,全车人都牺牲了。车上的这些军嫂、护士、战士还没有到前线,就先牺牲在路上。母亲难过,流泪。但她擦干眼泪,仍坚强的继续上战场。老山前线的阵地、猫耳洞、麻粟坡烈士陵园都留下了她的足迹!


我的母亲杨星火是共产党员,从她身上,能看到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

1988年1月,杨星火在麻票坡烈士陵园掉念牺牲的烈士。


1988年元旦节当天,她申请上老山主峰去和边防一线连队举办诗歌联欢会。临行时,前线指挥部首长叮嘱她:“敌人不时向我方打炮,你上去只准呆半小时后,立即下来!”她上到老山主峰,和老山前线的战士们一起共度元旦佳节。她朗诵了新写的诗《老山之春》、《老兵和老山》,受到战士们热烈欢迎。不到半小时,敌人又向我方打炮了!在隆隆炮声中,老山战士们高唱《满江红》,壮怀激烈,声泪俱下,那感人的情景令母亲终生难忘。


战士们用歌声和血染的风采鼓舞着母亲精忠报国。至今,我们还保存着母亲那次带回家的诗歌联欢会的录音磁带。


我的母亲杨星火是共产党员,从她身上,能看到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

1988年元旦,杨星火到老山前线阵地与指战员们一起共渡元旦佳节。


我的母亲杨星火是共产党员,从她身上,能看到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

1988年1月,母亲在老山前线阵地与战士们合影!


当天下午,母亲回到老山前线指挥部。开晚饭时,指挥部举行元旦聚歺。和她同桌的四位将军,听说她去主峰为战士们朗诵诗,将军们很高兴。交流中,他们发现母亲已经快63岁了,是老山前线年龄最大的军人。四位将军端起酒杯说:“祝杨大姐元旦节快乐!健康长寿!”母亲举杯回答:“祝各位将军弟弟指挥老山前线官兵,再建功勋!”


这一件件,一桩桩动人的往事象电影画面浮现在我的眼前,令我流泪,令我感动,更令我敬佩。我常想,我的母亲是一位真正的共产党员,一名真正的军人。因为母亲不仅属于我们小家,她更属于西藏,属于部队,属于战场,属于她魂牵梦绕的高原!她是一个真正的不怕死的战士!她是雪域女兵的骄傲!更是一位光荣的共产党员!


她是共产党培养出来的军人、记者、诗人和作家。她的心永远属于党,属于祖国,属于军队,属于西藏人民,她是党的优秀女儿。


向您致敬,勇敢坚强的母亲!向您致敬,伟大光荣的中国共产党人!


我的母亲杨星火是共产党员,从她身上,能看到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

1988年元旦,杨星火在老山前线与参战将士们合影

(注:本文插图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雪 松 本名唐雪松,著名作家杨星火大女儿。生于1957年4月。1975年高中毕业后到西昌盐源县卫城公社下乡。1977年高考进入大学学习。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成都市金牛区政府工作至退休!

我的母亲杨星火是共产党员,从她身上,能看到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

作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共产党员   指挥部   母亲   哨所   司令员   共产党人   西藏   边防   军区   娘家   摄影师   前线   军人   光辉   部队   战士   牺牲   身上   形象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