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再见”竟成永远的诀别——怀念在西藏平叛中牺牲的同乡战友

一声“再见”竟成永远的诀别

——怀念在西藏平叛战斗中牺牲的同乡战友杨武振


李子文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举国欢庆的日子里,不禁又想起了国庆10周年前夕在战斗中牺牲的同村战友杨武振。算起来我的同乡战友杨武振牺牲已经60多年了,很多本来已经淡忘了的旧事,却随着岁月的沉积,记忆越来越清晰。战争的硝烟虽已散去,梦中回眸,常常又见杨武振战友的身影,在我脑海里聚焦、放大、定格……


一声“再见”竟成永远的诀别——怀念在西藏平叛中牺牲的同乡战友

这是战友保存的仅存的杨武振军装遗照


1958年9月,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我的家乡——云南省鹤庆县开始冬季征兵,我所在的辛屯人民公社逢密村有10几位同乡适龄青年踊跃报名要求参军。经严格体检、政审,最后鹤庆县兵役局正式批准逢密村的李庆培、杨武振和我共3人应征入伍。


我和李庆培是鹤庆县第一中学初二学生,既是同学又是乡友。杨武振比我俩年长几岁,他浓眉大眼,鹰鼻勾嘴,满面红光,精气神十足,是村里公认的“帅哥”。他是村里的基干民兵、积极分子,还是技术精湛的木匠师傅。他乐于助人,在村里威信高、口碑好,深受男女老少喜爱,大家都愿和他在一起玩,都将他当朋友。杨武振幼年父母双亡,由他的亲哥哥杨武锐和亲戚拉扯大。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解放了我的家乡鹤庆县,解放军第14军42师步兵第126团就驻扎在本县辛屯地区,我们逢密村大概驻扎了一个步兵营。杨武振从小热爱部队,喜欢解放军,他胆子很大,每逢部队出操,他就约几个小朋友跟在部队后面,一本正经地模仿部队走齐步,踢正步;部队跑步,他们也跟着跑步……。起初,部队带队的还叫他们让开,但久而久之也就默认了。杨武振他们就这样经常跟着部队后面“出操”,好像已经是部队的一员,我们跟着看热闹,很是羡慕,但因当时年纪太小,不敢跟着杨武振他们跑。同年四月份,根据形势需要,部队就地招兵,逢密村十多个大龄青年被征招后分到其他部队去了,年纪较小的李泽余、李开华和杨武振,则就地分配到驻扎在我们村的部队中当司号兵。杨武振是其中年纪最小、个子最矮的一个,军装衣袖要卷起好几折,军服拖到他的膝盖下面,走路时衣服左右摇摆,简直就是一个小小的“娃娃兵。”每天早晨和晚饭后杨武振就跟着老号兵们在村子南头或村北头练吹号,当兵的又叫“调号”,但不管叫什么号?反正一听见号响,我们就跑去听号,每当看到杨武振穿着宽大的黄军装,卷起大袖子,左手叉腰,右手拿号,仰天吹号的样子,十分羡慕,心里就时常在想:哪一天我们也能像杨武振那样当个小号兵?记得在那个年代,穿黄军装的走到哪里都会成为亮点,而很多人穿上它便成为一道风景线!杨武振很喜欢我们这帮小兄弟跟在他后面,尽管他也才在学吹号,但见了我们却经常摆出一副老号兵的架式,教我们吹上几下。一旦被老兵发現,马上就会被制止,但也总算过了一把“军号瘾”。


1950年9月26日,126团从鹤庆县出发,前往西藏参加解放昌都的战役,杨武振因年纪太小,没有跟随部队进藏,又回到他哥哥家里,继续以木匠为生。直到1958年9月再次应征入伍,与庆培我俩成了战友。其实杨武振在我们的心目中早已是一个很值得信赖的老大哥,也是我们心目中一位备受尊重和崇拜的“老兵”了。


1958年11月初鹤庆县辛屯公社的征兵工作基本结朿,公社领导在辛屯东营的大梨园里,举行了欢送新兵入伍的群众大会。大会开始后,公社领导给每个新兵戴上了大红花,公社领导、军属代表和新兵代表,先后在大会上发了言。晚上,又在大梨园里放了一场露天广场电影,表示对入伍新兵的欢送。


有鉴于杨武振父母早亡,应征前已经和本村女士李树英订了婚约的特殊情况,逢密村生产大队党支部和大队领导,亲自为他们俩举办了婚礼,鼓励杨武振安心服役,报效祖国!


11月10号前,全县应征新兵陆续到县兵役局报到,全部新兵共计120余人,是我县历年来征兵人数最多的一次。我们被安排在县文化馆楼上住,有的则住在附近机关楼房或民房。每天白天,县兵役局或有关领导给我们讲话,晚上不是看电影,就是看文艺演出,日子过得非常开心。几天后,县兵役局给我们发了新军装,要求全体新兵在一天时间内必须理发、洗澡,然后统一穿上新军装。一夜之间,整个县文化舘一带马上变了样:昨天,还到处看见一群群穿着五花八门服装的青年;今天,到处只见青一色穿着黄军装的当兵人。穿上军装后步兵126团的带兵人员,在文化馆大操场上对新兵逐个进行目测、点验,与县兵役局办理了新兵移交手续后,我们就正式由部队带兵人员直接管理。


1958年11月16日,我们从鹤庆县城出发,徒步行军一整天,翻越鹤庆西山,前往位于剑川县境内的步兵第126团营房。鹤庆县党政领导、鹤庆中学全体师生和各界群众代表,在鹤庆县城西山坝子热烈欢送。中午,鹤庆县马厂人民公社在途中设宴热情招待全体新兵。翻越鹤庆西山后在太阳落山前,我们到达了剑川新营房,早有团首长和老兵们等候在大路两旁,敲锣打鼓欢迎我们。


到126团后李庆培被分配到二营通讯班,我被分到二营机枪连,杨武振则被分配到一营一连。到了连队后,我和庆培同在一个营,挨得比较近,休息时间可以经常见面,有时还可以在一起说说话。杨武振离我们比较远,只有星期天或节假日才有机会见面。杨武振是两次入伍的军人,非常热爱部队。他思想觉悟高,上进心强,从不把自已当新兵看待,时时刻刻以老兵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已。即使是星期天或节假日,他都争着擦拭武器,打扫卫生,帮助战友做好事。他文化程度虽然不高,还积极参加连队的文艺活动。1959年元旦和春节,在全团文艺晚会上,他参加连队演出队两次登台演出,受到好評。相比之下,我和庆培都是中学文化,但缺乏杨武振那股子勇劲,不敢登台参加文艺演出,与杨武振相比,我们深感自愧不如!


1959年3月,以达赖喇嘛为首的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在美英帝国主义反动势力的支持和操纵下,在我国西藏全面发动武装叛乱。我们团奉上级命令,作为昆明军区的主力部队参加西藏平叛战斗,全团干部战士感到十分荣幸!我和同村战友杨武振、李庆培,入伍不到5个月就能上战场参加战斗,这在个人历史上不能不说是“光辉的一页”吧!参加战斗,对于建国后参军的军人,可说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我们遇到了,求到了,真是深感荣幸啊!


1959年3月下旬,我们团从云南省剑川县出发开进到德钦县,经过短期战前训练,4月15日凌晨我们二营从德钦县城出发,向北往位于昌都地区盐井境内的岗达寺方向前进。中午时分到达德钦县境内的溜筒江左岸丫口,见一营部队在丫口两侧休息,有的则往丫口右侧山腰上的通道前进。我们二营只好在一营下方道路两边原地休息,啃干粮、喝冷开水。大约过了半个多小时,仍不见一营大部队前进。经了解才得知,原来是通道上方山顶上不断有风化石滚落,阻碍了大部队前进的速度。团、营领导及时组织观察哨和调整哨,把部队编成两三人的小组,拉大距离,依次通过。人员过完后,再把骡马编组依次通过。这样一来,本来担任前卫的一营就不能按预定时间通过通道,自然也就直接影响了后续部队的行军速度。


我们营休息的地方离一营很近,休息时,我们经常前往一营所在的丫口方向观察情况,突然看见杨武振和他所在的一连在丫口左侧山坡上待命前进。我和庆培就向各自的领导请示后,跑到一连向杨武振问候。三个同村战友见面后,十分高兴和激动,都互相问候,互相鼓励。杨武振见我扛的是很重的重机枪架,就掀开我的衣服,见两个肩膀都压得又红又肿,十分心疼,他又掀开李庆培的衣服,见肩膀有点红,但没有肿。看完我们两人的肩膀后,杨武振说:“庆培,子文扛的重机枪架太重了,把肩膀都压肿了,我很心疼;你背的电台倒是要轻些,肩膀没有被压肿。我们连很快要走了,你们俩多保重,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话音未落,指挥员在叫杨武振他们一连通过危险地段了。我和庆培迅速回到各自的序列,目送着杨武振随连队向前行进。杨武振边走边回头看我们,不断向我们挥手告别,还大声喊“再见!再见……”,我和庆培也不断向杨武振挥手告别,也大声喊“再见!再见……”。在溜简江边见到同村战友杨武振,好像见到了久别的大哥一样,心里感到暖和和的。至今,我的脑海里还时常闪现出三个同村战友在溜简江边互问寒暖、挥手道别的场景,今生今世,难以忘怀!……


1959年4月20日拂晓,根据上级的命令,我们二营向盘踞在位于盐井县境内的岗达寺叛匪发起进攻,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全歼守敌450余人,击毙发动西藏叛乱18战犯之一的巴贡活佛,我团进藏平叛,首战告捷,打出了军威,鼓舞了士气,震慑了敌人,中央军委在全军通报嘉奖,全团荣立集体二等战功。


在二营攻打岗达寺的同时,原定一营向芒康县朿河寺守敌发动进攻,三营向位于盐井县境澜沧江西岸山顶的拉弓寺之敌发起进攻,全团三个营于4月20日拂晓同时打响,但均因守敌闻风逃窜而使一营和三营扑空,未达成全团在三个战场同时打响之预期目的。


刚达寺战斗结朿后,二营的三个步兵连队转入对盐井地区残敌的清剿,有时配合友邻部队作战。我们二营机炮连则移驻位于岗达寺下方西北侧山脚的觉龙沟。觉龙沟是通向邦达、宁静和芒康地区的重要通道,是南来北往的参战部队和支前马帮必经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觉龙沟是一个由东向西狭长的半山坡村庄,当地藏民分散建房而居,遍地种有桃树和梅花树,村边小河上建有水磨房、水碓房,是一个美丽而宁静的小山村。我们进驻时,正是桃花初放季节,满山遍野都是刚刚绽放的粉红色桃花、梅花和五颜六色的野花,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蜜蜂和各种昆虫发出嗡嗡声,飞来飞去,忙于在花丛中釆蜜,成群的山斑鸠和野鸽子在桃树林里跳来跳去,忙于觅食,不时还嬉戏打闹,说不定有的还在谈情说爱呢!整个觉龙沟到处是小桥流水,鸟语花香,真像人间仙境,让人流连忘返。据说改革开放后,昌都地区有关部门每年都要在觉龙沟举办桃花节,大大提高了觉龙沟的知名度,让人向往。要不是年岁已高,还真想邀几位当年在西藏战斗过的战友重返西藏,到处去走一走,看一看,特别是亲身去感受一下觉龙沟桃花节的盛况,那该有多美啊!


二营机炮连驻守觉龙沟的主要任务是发动群众,培养积极分子,组建民兵队伍,配合连队保护从盐井到朿河寺的交通线,为过往部队和支前马帮提供方便,有时还要组织战斗小分队保护运送作战物资的马帮,还要结合实战抓紧时间搞军事训练和政治思想教育,不断提高部队的作战技能和军政素质。


记得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我们连接送了一批又一批的马帮队伍,他们大多是由当时的云南省丽江专区和大理白族自治州各级人民政府组织的支前马帮,其中就有我家乡鹤庆县人民政府组织的几队马帮。时间一长,我们就和马帮人员熟悉了,还认起了“老乡”。听鹤庆马帮师傅讲,我们辛屯公社也组织了一个马帮队,我真想哪一天辛屯公社的马帮也从觉龙沟路过,说不定我还会碰到几个相识的老乡呢!


常言道:天遂人愿,功夫不负有心人。8月份的一天营部电台通知机炮连称:今晚将有鹤庆县的几支马帮小队到觉龙沟宿营,马帮人的行话叫“开烧”。上级叫连队为马帮队提供食宿方便。当时我是连部通讯员兼代理文书,电台接收电报后首先要交由我登记编号,再送给连首长传阅,我是除报务员外第一个知道这个消息的人,真是喜出望外!


下午5点左右鹤庆县马帮陆续到达,马帮分队大约有30多人(马),连队干部逐一给他们分配了宿营场地,派出警戒岗哨,保护马帮安全。炊事班也忙着给马帮人员做晚饭,兵民一家,份外亲热。不久,马帮领队到连部向连首长报告情况,照常由我作记录。原来这支马帮队下辖3个小分队,其中有个小分队是鹤庆县辛屯人民公社组织的。马帮领队在报告马队负责人时,我特别注意到第二小队副队长兼马兽医李正国这个名字,我感觉心跳加快,心脏“呯呯呯”跳过不停,心想,这个名叫李正国的副队长,莫不就是跟我同村同一个生产队的李正国叔叔吗?当马帮领队报告完毕后,我就急忙向他询问:“李正国是哪个村的?”回答:“是逢密村的”。我知道,逢密村只有一个李正国。这个副队长李正国,肯定就是与我同村同生产队的李正国叔叔了!连长、指导员听说马帮里有我老乡,非常关心,叫我赶快去看望,或者请到连部招待招待,叙叙乡友之情。领导发话,正合我意。记录完毕,我就随马帮领队前去看望正国叔叔,只见马匹拴在桃树林里,马队人员正在给马匹喂草料,领队师傅指着远处正在检查马匹状况的兽医对我说:“那个就是你要找的李正国!”正国叔听见声音,也抬头看我们,尽管我身着军装,他还是一眼就看清了我,毕竟我从小就在他们身边长大,对我的相貌体态特别熟悉,他快步向我走过来,双手握住我的右手,嘴里不停喊“阿文!阿文!在这里遇到你真是太好了,今天真是太高兴了”,在异域他乡,在雪域高原平叛战场,乡友相遇,能不激动吗!能不高兴吗!此情此景,只有正国叔我俩才能体会得到那种激动、兴奋和幸福的滋味……


我牵着正国叔的手一直走到连部,给他倒水泡茶,连首长闻讯也过来问候,叫我们好好聊聊。鹤庆县六合公社的同乡战友连队司号员杨育华,到炊事班打来饭菜,向司务员要了一听军用红烧肉罐头招待正国叔,这在当时三年困难时期,特别是在雪域高原作战的艰苦环境里,算是高等级的待遇了,要是变成现在,还不来他个七碗八碟,外加几瓶茅台或五粮液,一醉方休!但很可惜,当时我竟找不到一根香烟传给正国叔,可想而知,我们当时在西藏作战有多艰苦、多困难!


我们边吃边聊,很是开心,正国叔详细介绍了自我们入伍后,家乡的变化,也谈了我和庆培及杨武振各家的情况,以及家人们对我们的嘱托和期望,正国叔还向我详细询问了庆培和武振的详细情况,我一一作了介绍,并把他俩所在单位部队番号、现在驻地及联系方法,详细告诉正国叔,他怕记不住,还向我要了张信笺纸,作了详细记录,随后我就送他回马帮驻地。临走,连队首长叫司务员给正国叔送了两听军用罐头和几合压缩干粮。第二天天刚亮辛屯公社的马帮就踏上了北上的征程向帮达地区前进,我一直目送着正国叔和他的马帮,直至他们在我的视线中完全消失……


大概过了4、5天时间,辛屯马帮队就从邦达地区返回盐井,途经觉龙沟时还是在桃树林里休息宿营。安顿好马匹后正国叔就到连部来看我,他说己经见到杨武振了,杨武振一切都很好,叫庆培我俩不必挂念他,正国叔还把武振写给庆培我俩的一封亲笔信交给我,我当即拆开就看,大体意思是,我们二营在岗达寺打了个大胜仗,特向庆培我俩祝贺!他在信中告诉我们,因为敌人提前逃跑了,他们一营到朿河寺没有与敌人交火,心里很不是滋味,对不起两位老乡。他表示要向庆培我俩学习,争取杀敌立功!杨武振文化不高,信中错别字不少,语句也不怎么通顺,但字里行间,他一直为他们一营不能歼灭朿河寺的叛匪而纠结,甚至是自责。他上进心强,自尊心更强,不克服这种自责情绪,势必会造成心里压力。因此,我马上提笔给他写了回信,说明一营未能歼灭朿河寺之敌是客观原因所致,不是他个人的责任,劝他不必自责,今后杀敌立功机会多着呢!希望他多保重!我把信交给正国叔,请他下次去邦达或宁静时带给杨武振,并请正国叔也劝导劝导杨武振,要他克服急躁情绪和自责心里,轻装上阵。同时我把武振的来信请正国叔顺便带给庆培。从此,鹤庆马帮经常来回往返,源源不断把作战物资送到前线。因此,正国叔和我们见面的机会就多了起来,他在我们三个同村战友间来回穿梭充当信使,及时帮我们传递信息。有一次,他告诉我们说武振他们一营行军时间较多,没有足够的鞋子,庆培我俩就每人拿出一双解放牌军鞋,请正国叔带给武振穿,有时我们也拿出多余的军鞋送给正国叔,必竟他们赶马帮比我们行走的时间多,很费鞋袜。在战场这个特殊的环境中,逢密村三个同村战友和一个同村大叔,四个人四颗心紧紧连在一起,彼此互相关心,互相照应,互相鼓励,共同战斗在西藏雪域高原,为彻底平息西藏叛乱,默默贡献着各自的一分力量。


信,在那通讯不畅的年代,特别是在战火连绵的环境里,在远离家乡的异域他乡,人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家书难得,乡音难觅,亲人、友人的信显得格外珍贵!古人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三个同村战友就是用这一封封的战地书信,请正国叔不断传递、传递……,把彼此间的思念之心和情感在战火连天的战场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一声“再见”竟成永远的诀别——怀念在西藏平叛中牺牲的同乡战友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就到了秋季。在内地,秋天大都是天高云淡,气温尚高,故有“秋老虎”之称,可雪域高原却已经寒气逼人,很多大山都开始下雪,一到冬天,更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到处是冰天雪地,敌我双方都行动困难。为赶在冬季来临之前,最大限度地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用辉煌战果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上级决定在宁静地区和三羊之间组织一场大战役,代号叫“宁三战役”,战斗口号是“大战9月份,向国庆10周年献礼!”为达到战役目的,从8月中旬开始各参战部队频繁调动,按时进入指定位置。我们二营也从盐井北上推进到朿河寺地区,营部驻扎在朿河寺内,机炮连驻扎在宗扎村,距离营部有5公里左右,是南来北往必经要道,军事地位十分重要。上级给机炮连下达的主要任务是守好交通要道,防止敌人骚扰和逃窜;根据战斗需要,及时调派重机枪、82迫击炮和75无后坐力炮,支援步兵作战。


1959 年8月下旬的一天中午,鹤庆马帮队路过宗扎村,在村东北河边空地休息,生火做饭,我马上跑了过去,很快就找到了正国叔,互相寒暄了一阵。吃过午饭马帮继续前行北上,我请正国叔想法继续与杨武振取得联系,并代我向他问声好!两天后,正国叔他们返程路过我连驻地,相见后他告诉我,在宁静见到杨武振了,他们正忙着去打仗,杨武振请他代为向庆培我俩问好!并叫我们各自保重。


在往后的日子里,特别是9月份,马帮队特别繁忙,人不歇脚,马不停蹄,往返在从盐井到宁静前线的运输线上。但几次与正国叔见面,他都说从8月下旬起,他好几次都找不到杨武振,不知他们打到哪里去了?他还告诉我,他们在到宁静的路上经常听到打仗的枪炮声,有时还见部队担架队往有兵站或驻军的地方抬送伤员和烈士。说话间,正国叔语气严肃,心情沉重,不再像以前那样有说有笑,谈笑风生,似乎有一种莫名的不祥之感在我心头时隐时现,挥之不去。就这样,正国叔他们又走了5、6趟,每次见面他都说还是找不着杨武振,也打听不到他们连队的信息。我焦急,正国叔焦急,庆培也焦急……,几个逢密老乡每次见面,话题都是杨武振。杨武振啊,杨武振!你现在到底在哪里?


1959年9月中旬的一天早上,连队报务员收到一份战况简报称:……一连于 9 月10日在宁静县则松牛场发生战斗,全歼敌人,一连负伤×人,牺牲x人。电报上只有人数,没写姓名。一见“一连”两个字,我当场就心跳不停,久久不能平静,因为一连有我们的同村战友——杨武振!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预感”或“心灵感应”吧?我从内心祝福:但愿杨武振平安无事!第二天,庆培和营部通讯班的人到连队送文件,刚和庆培见面,话题就谈到战报中讲一连牺牲×人的事,都从内心希望杨武振不要有什么闪失!


人世间的事物总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你越是不喜欢啥,老天爷就偏要给你来点啥,常不遂人愿。9月中旬的一天,营部通知我连,第二天一营部队要路过我连驻地,转道东北方向的新战场,叫我连在大路边迎送,给予必要的帮助。我一听到一营,就马上想到一连,想到杨武振……。我多想在杨武振路过时,上前拉住他的手,向他问声好,向他致以平安的祝福!如他们在我连驻地休息,那就找他好好聊聊,叙叙思念之情。第二天吃过早饭,我们全连到大路两边,准备迎送一营老大哥部队。大约10点来钟,一营先头部队开到,我们摆好大锅凉茶水,热烈欢迎一营的到来。这时,有一位矮个子少尉军官和两个士兵出列,找到连队首长,好像有什么要事相告?连首长把他们请到连部楼上。那个少尉军官我有点面熟,好像在哪里见过?但一时又想不起来。过了一会,就听见刘梦秋指导员在楼上叫:“李子文,你上来一下。”起初,我以为是叫我上去给客人泡茶呢!但一想,连部有人值班,他们会招呼客人,叫我上去肯定有事。当我回到连部,发现所有连队首长和三位客人,神情凝重,没人讲话,我不知发生了什么事?过了一会,刘指导员指指我,对一营的少尉军官说:“他就是李子文。”少尉排长随即问我:“你是鹤庆县逢密村的吧?”我回答:“我是逢密村的。”少尉军官双手紧紧握住我的右手不放,他不再说话,好像要哭的样子。这时,我看清了他的面貌,这不就是在剑川营房见过的杨武振他们一连的郭排长吗?过了几分钟,刘指导员告诉我,一连的郭廷儒排长要跟你谈一件重要的事情,你们到小河边找个安静的地方,好好谈谈。我领郭排长他们到了小河边,在青棵地田埂上坐下。时值中秋,朵朵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自由自在的飘游;微风吹拂,青棵麦穗随风起浪,麦香味飘香,沁人肺腑;河水流淌,清澈见底,鱼儿在河水中悠闲地游来游去;小鸟儿在青棵地上空和河岸边飞来飞去,各种秋虫在田间和河边争相鸣叫……。好一派高原天籁美景!但此时因胸中有心事,无心欣赏。刚坐下,郭排长就开门见山地说:“李子文,今天我们找你,是来告诉你一个不幸的消息,我讲完后,你想哭就哭一场。”我问什么不幸消息?郭排长说:“你的逢密村老乡杨……”,才讲出一个“杨”字,郭排长就哽咽了,一把把我紧紧抱住,放声大哭起来,他边哭边断断续续地对我说:“你的逢密老乡杨……武……振……牺……牲……了!”听了这个不幸消息,我鼻子一酸,眼泪涮涮地直往嘴里流,本想大哭一场,但看到眼前的郭排长哭得如此的伤心,如此的悲痛,反倒叫我一时哭不出声来。郭排长继续嚎啕大哭,边哭边说:“杨武振是我们一连最好的兵,很有发展前途,可他……”,那场景,不是郭排长来安慰我,反倒是我劝慰郭排长。他和杨武振朝夕相处,同生活,共战斗,感情实在是太深了。杨武振的牺牲,使他十分悲伤,前段时间因战斗频繁,无暇顾及,只好将悲愤压在心底,遇到今天这种场合,压抑已久的悲愤心情,马上就像泉水般喷涌而出!等郭排长心情稍微平静些后,他告诉我杨武振牺牲当天下午,和杨武振同班的鹤庆县同乡小新兵高卓斌十分悲伤,整天不吃不喝,晚上宿营哭了大半夜,无论谁去劝说都劝不下来,可见高卓斌与杨武振之间的感情有多深!鹤庆县同乡战友段钖其见状,觉得高卓斌老是这样哭下去不是个事,于是用鹤庆白族话去劝解安慰他,殊不知哪句话触动了高卓斌的伤心处,他对段钖其说:“你只知道劝劝劝!我问你杨武振牺牲后谁帮我扛枪背背包?”说着又嚎啕大哭起来……。问得段钖其又好气又好笑,但仔细一想,又觉得高卓斌问得好,问得实在,因为高卓斌是连里年纪最轻,个子小体力差的小新兵,大家都爱叫他“娃娃兵”,连队干部和老兵们都喜欢叫他“小鬼!”杨武振和高卓斌同在一个班,平时杨武振就多方帮助关心高卓斌,对他关爱有加。每次行军作战前都要帮高卓斌装干粮袋、灌开水,帮他检查武器装备,行军途中经常帮他扛枪背背包,爬山上坎时还经常伸手拉他一把……,杨武振就像一个大哥哥,处处事事关心爱护高卓斌这个小兄弟,这在一连已是众人皆知,传为佳话美谈。由此看来,高卓斌是向段钖其倾吐了真心实话,他的话是内心的直白,道出了他心目中的杨武振是可敬可爱,可靠可信赖甚至是可以依赖的老大哥,是他最亲近的人,他的话语是他对心目中杨武振老大哥的真切怀念,是深厚感情的直白倾吐,一吐才快!后来,我先后多次遇到过高卓斌,每当提起杨武振他就马上伤心哽咽起来,可见杨武振的高大形象已在他心中扎下了深根,他对杨武振的感情深厚牢固,这种情感将陪伴高卓斌终身!真是令人感动,令人敬佩!正当郭排长和一连战友跟我继续介绍杨武振生前往事的时候,只见我们连部的号兵杨育华跑到河边,通知我们回连部,一营领导叫郭排长他们迅速归队。一营部队阔步向前,奔赴新战场,我从内心祝他们多打胜仗,为牺牲的战友报仇!为同村战友杨武振报仇!


过了几天,我把杨武振牺牲的消息告诉给庆培,他也十分悲痛。不久,他随营首长到芒康开军事会议,抽空到芒康烈士陵园为杨武振扫墓。回来后他把烈士陵园和杨武振烈士墓的基本状况,作了详细的描述。总的印象是烈士陵园是建起来了,牺牲的战友已入土为安,但陵园需进一步修缮和完善。若干年后,从126团团长提升至云南省军区司令员的鹤庆籍老兵姚双龙,多次带队重返西藏昔日战场,每次去都到各个烈士陵园逐一祭奠,并多次向西藏军区、昌都军分区和当地政府,反映烈士陵园存在的问题,提出修缮意见和建议。前几年有战友重返西藏,拍了不少烈士陵园和烈士墓的照片,回来后告诉战友,西藏各地烈士陵园都修缮过,修得很好。听到这些信息,看了照片,我们觉得很滿意,心灵也得到慰藉!


杨武振牺牲后,126团给他追记了三等功,被国家批准为革命烈士,埋葬于西藏芒康县烈士陵园。为了永久的纪念,我把杨武振烈士墓碑文登录在文中,原文如下:杨武振(碑名 楊武正),云南省鹤庆县人, 1959年2月入伍(42师126团一连)解放军0062部队3支队上等兵,1959年9月10日在宁静县则松牛场平叛光荣牺牲。(墓志号:西藏芒康县烈士陵园4排5号)


战争结朿后,杨武振的亲哥杨武锐和亲戚们,到芒康县烈士陵园祭奠杨武振,经县民政局批准同意,在杨武振烈士墓上取了一包雪域高原黄土拿回家乡,安葬在逢密村大龙潭东岸的大松树林中,墓志碑文,按芒康县烈士陵园墓碑原版全文刻写。从此,杨武振魂归故里。


人的愿望是良好的,但有时现实是无情的。谁曾会想到,庆培我俩1959年3月15日中午,在溜筒江边与杨武振分别时的一声声“再见……”,竟成了我们与同村战友杨武振永远的诀别!


我们入伍时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三个同村战友竟没有照上一张合影像,武振牺牲后,更无法弥补。现在提及此事,已悔之晚矣!记得杨武振曾给过我一张他个人的半身像片,后来我回家探亲时被杨武振家人和亲戚借看,就再也没有传回到我手里,想念武振时,只好闭目回忆,捕捉我们曾经生活、战斗过的一些镜头和片断……。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照张照片多么简单,只要拿出手机“咔嚓”一声,照片秒秒钟搞定,就是拍个视频,那也只需几分钟的事情,可在我们那个年代,想照张像片,特别是照张集体合影照片,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以至于现在我想念杨武振时,只能凭记忆,再也看不到他的真实影像了。


1959年10月在大雪封山之前,团首长对部队分布和行动作了新的部署和调整,我们二营又从朿河寺地区撤回到盐井地界过冬,准备来年(1960年)西渡澜沧江,翻越拉弓寺大山,开赴到位于中印边界的左贡县扎玉地区,开辟新的战场。


回到盐井后,听说正国叔他们的马帮队也准备很快返回内地。临行前我去看望他,给他送去两双胶鞋和几盒压缩干粮,这可算是当时最好的礼物了。见面后,我还未开口,正国叔就对我说,他在9月中旬就听说杨武振牺牲的消息了。因为谈到武振牺牲的话题,两人的心情都十分沉重,因此没有长聊。正国叔嘱咐我,行军作战要机灵点,多加小心,多向老兵学习。我祝他一路顺风,安全返乡后向我们的父母亲人报平安,并给我们写一封顺利到家的平安信。至于杨武振牺牲的消息,我恳请正国叔返乡后要保守秘密,暂时不要向任何人讲武振牺牲之事!正国叔承诺:坚决不说!”


若干年后我回乡探亲,向父母“报到”后,第一件事就是先去看望正国叔,两人见面就像久别重逢的老战友,滔滔不绝地谈论起在西藏高原生活战斗的往事……。当再次谈到杨武振时正国叔深情地告诉我,他们从盐井回到内地一共走了个把月时间,一路上他少言少语,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着,走着……,再也笑不起来,再也乐不起来。为什么?因为一路走着,一路想着杨武振,一路惦记着庆培和我这两个小老乡。回到家后心里仍然想着杨武振,挂念着仍在战斗的庆培我俩,每天沉黙少语,表情沉重,有人曾背后议论,说我在西藏可能犯了什么错误?或受了什么挫折?对这些议论,我一概不予理睬,既不辩驳,也不解释。至于武振牺牲一事,从未向村人说起,有人向我打听,我守口如瓶。就是他的亲哥哥和亲戚来问,我都只得往好里讲。直到县政府、县兵役局和辛屯公社领导到逢密村杨武振家悬挂“革命烈士之家”光荣匾牌时,村里人才正式知道,杨武振已经光荣牺牲了!听了正国叔的讲述,使我深受感动。对他严守承诺的精神,使我十分敬佩!紧接着,我去看望了杨武振的亲哥哥,对他进行了慰问和安慰。随后几天我又先后在全村党团员大会和群众大会上,详细地介绍了杨武振英勇杀敌,荣立战功的先进事迹,广大村民都为逢密村能有杨武振这样的革命烈士和人民功臣而感到光荣和自豪!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作为曾参加了三年西藏平叛战斗幸存者的我,又回想起60多年前国庆10周年大庆前夕,西藏作战部队“大战9月份,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庄严而响亮的战斗口号,想起了在战斗中英勇牺牲的战友们,想起了同村战友杨武振,心潮起伏,难以平静。于是,不顾年迈文化低,开动脑筋,追忆往事,提笔写了这篇文字,作为对为国捐躯的同村战友杨武振永远的纪念!


安息吧!我的同村战友杨武振!


一声“再见”竟成永远的诀别——怀念在西藏平叛中牺牲的同乡战友

(注:本文插图除标识外,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李子文 1941年生,白族,1958年12月入伍。1959年3月至1962年3月,随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14军42师步兵126团(时任该团二营机枪连战士、文书)参加平息西藏叛乱战斗,先后转战昌都地区的芒康、左贡、盐井、宁静、邦达、扎玉、顿午、碧土地区等战区,参加大小战斗数十次,1959年4月20日参加了昌都盐井地区岗达寺战斗,所在团队荣立集体二等功。1962年3月所在团队完成平叛和民主改革任务后归建回云南驻防。归建后历任126团二营机枪连指导员、二营教导员、团政治处副主任。1976年5月转业下地方工作。

一声“再见”竟成永远的诀别——怀念在西藏平叛中牺牲的同乡战友

作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西藏   昌都   战友   鹤庆县   连部   营部   鹤庆   牺牲   盐井   马帮   连队   烈士陵园   排长   新兵   同乡   部队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