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井 吃水不忘挖井人


红井 吃水不忘挖井人

沙洲坝位于瑞金城西北5公里处,头枕观音山,背靠鹅公山,地势险要,因此地有一旱河坝,多沙而得名。

由于叶坪屡遭敌机轰炸,有一颗炸弹至今还悬挂在毛主席故居旁的大树上,幸亏没有炸。为了安全起见,1933年4月,中央临时政府从叶坪迁往这里。从此,沙洲坝就成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心脏,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第二个驻地。


红井 吃水不忘挖井人

沙洲坝这个名字,我是从上小学就知道的,那时有一篇课文,叫“吃水不忘挖井人”,内容是:“瑞金城外有个小村子叫沙洲坝,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在那儿住过。村子里没有井,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毛主席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解放以后,乡亲们在井旁边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文章很是简单,但却给我们幼小的心灵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红井 吃水不忘挖井人

今天,我来到沙洲坝非常高兴,过去文章中的小村子早已成为了大村庄,这里有“二苏大”、中革军委、中央政治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三十多处革命旧居旧址,堪称“瑞金圣地”。


红井 吃水不忘挖井人

那红井依然在稻田地边,我兴奋地奔过去,望着那井,望着那碑,望着那课文,望着那周围的环境,倍感亲切,仿佛回到了当年的课堂里,仿佛回到了记忆多年的课文中。

红井旁还有一水桶,干脆我就用水桶从红井中打了一桶水上来,一喝,好甜哪!清新清新的,红井的水,源源不断的水。多少年过去,这里有情感,这里有感恩,这里有怀念,这里有继承。只有吃过苦的人、受过穷的人,才能懂得这红井水的滋味,才能尝出这红井水的筋道。


红井 吃水不忘挖井人

原来沙洲坝,当年是个干旱缺水的地方,曾有“有女莫嫁沙洲坝,天旱无水洗手帕”, “三天无雨地开岔,天一下雨土搬家” 之说。老乡们吃的多是池塘的水,毛主席搬到沙洲坝以后,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带着警卫人员拿着锹镐找水源,和乡亲们一起挖了这口井,解决了乡亲们的吃水问题。

解放后,沙洲坝的乡亲们就在此立下了这块石碑,“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不知是谁还书写了文章编入课本,从此,红井名扬天下。


红井 吃水不忘挖井人

红井是一种象征,红井是一种精神,红井是一种传承,红井是一种文化。红井,说来说去,就是当年毛主席、党中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关系群众生活,为人民群众做实事的历史见证。

现在,红井已成为一个红色景点,红色文化,凡是到沙洲坝参观的人,无不都来到这里,感受氛围,感受环境,感受历史,尝一尝这红井的水,体验体验这红井水的滋味。红井水的甜,是发自内心的甜;红井水的甜,是记忆初心的甜;红井水的甜,是牢记使命的甜。


红井 吃水不忘挖井人

我尝完红井水,体验过红井水的滋味,见稻田地里有老乡干活,便不由自主地投身于稻田之中帮助老乡打稻子,聊天,了解现在农村农民的情况。这是我年轻时曾干过的活儿。也许自己出身农村,也许自己从小就从事农村劳动,见到劳动格外的亲。不管是上学、回乡、当兵、转业,每当到了农村、田野,都愿意干些活儿,出一身汗,亲近一下乡土。

人不能忘本,土地是立民之本,劳动是强基之源。劳动可以改造世界观,劳动可以体验各种生活,劳动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情感,劳动可以防腐防变。


红井 吃水不忘挖井人

幸福,从哪里来,还是从劳动创造中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劳动最光荣,劳动本身就是收获。

特赋诗一首:“红井诉钩沉,长河见本真。初心永不忘,使命化精神。”

九口2021-9-7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吃水   中央革命根据地   苏维埃   瑞金   初心   井水   共和国   稻田   中央政府   课文   乡亲   中华   沙洲   使命   农村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