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记》中真藏有血泪南明史

 细看“曹雪芹”《石头记》80回每个章回的故事,实际上感觉是碎片化的,完全不像一个构思完整的故事。譬如看《水浒传》、《西游记》,即便人物众、情节多,但每一情节都是在为故事主线做铺陈,而《石头记》却给人的感觉不是这样,每个章回,似乎都可成独立一章故事,不像浑然一体、构思完整的长篇小说。二百多年来,人们争相传抄、研究却又为何?此书若非背后隐写重大事情,那它又有什么可值得研究的呢?

  其实,严酷的文字狱下,《石头记》大有隐情,书中有太多暗示已是大多红学研究者的共识,但隐写了什么,却争论激烈,难以取得共识。

  明清更替,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天崩地裂”、地狱般劫难,明末清初文人或殉节、或遁入深山、或屈辱仕清,无不在愤懑、屈辱、心若死灰中挣扎。

  清初的统治者则通过重新修史、严酷的文字狱将明清更替历史粉饰,并禁止民间的任何撰史行为,尤其是清史中遮蔽了的南明史。有忧国忧民、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的汉文人中,不乏用自己的文笔冲破文字狱,记载那段当朝统治者极力回避的历史之人,《石头记》创作者便列其中。采用“正史隐,假语存。”便是作者采取的手段。

 如果对书中“好知青冢骷髅骨,便是红楼掩面人”、“.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等语视而不见,或认为《石头记》作者的格局仅仅是区区家族兴衰,还以血泪文笔用十年写就,所谓的红学研究,那真该叫鸵鸟学术了。

  本人并没有文科背景,更无史学方面的造诣,凭着文字中的蛛丝马迹,找出分拆隐藏后的语句、谐音、暗语或典故所指,渐渐发现了书中隐写的“字字看来皆是血”的南明史。

  为什么要在字句当中去寻找?《石头记》有脂批强调此书:"一句不可更,一字不可改”,“狡黠”的作者在字句中藏了猫腻。如此看来,揭示正面故事的影射的人和事倒不尽对路。

  要将隐写的内容无痕嵌入正面的故事,势必不可能也按史实发生时间顺序和脉络书写,只言片语般的史记,随正面故事被作者刻意隐没于预设的章节中。

  本人深知在红学研究上,门派林立、观点众多,本帖虚心接受不同观点和质疑,但不接受谩骂与攻击,如有此举,只能默默拉黑处理。

  发帖目的是为红学研究添柴加火,抛砖引玉,因作者给出的谜题同一,研究者万千,某一结论难免与在先的某位研究者巧合与雷同,或无意中使用了前人成果,还请指明后做相关声明。极不希望看到攻讦之语、侮辱人身,再现南明党争内斗,耽误红学研究事业。

  下面将以一己之力零碎破译的隐写史事,叙述如下,参照本为庚辰本《石头记》。(为保持原貌,引用原文时不加标点符号,关键字用【】标志)

  之一、《石头记》第5回,“饮酒间又有十二个舞女上来请问演何词曲警幻就道将新制【红楼梦】十二支演上来舞女们答应了便轻敲檀板款按银筝听他歌道是 开辟鸿蒙 方歌了一句警幻便说道此曲不比尘世中所填【传奇】之曲必有生旦净末之则又有南北九宫之限【此或咏叹一人或感怀一事】 偶成一曲即可谱入管弦若【非个中人不知其中之妙】料尔亦未必深【明】此调若不先阅其【稿】后听其歌翻成嚼蜡矣说毕回头命小丫鬟取了【红楼梦原稿】来递与宝玉宝玉【揭起一面】目视其文 【一面】耳聆其歌【曰】”

  隐写:《红楼梦》这本传奇是记人记事的明史稿。

  书的正面写警幻将《红楼梦》让宝玉看,实则是作者将《红楼梦》此书交读者细看。

 之二、《石头记》第4回,“上面皆是本地大族名宦之家的谚俗口碑其口碑排写得明白其下面所注的皆是自始祖官爵并房次名头亦曾抄写了一张今据【石上所抄】云【 贾】不假 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 三百里 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 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 珍珠如土金如铁 雨村犹未看完忽听传点人报王老爷来拜雨村听说忙具衣冠出去迎接有顿饭工夫方回来细问这门子【这四家皆连络】有亲 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

  隐写内容:(此书乃)“家亡血史”。

  解释: 贾——家的谐音;王——亡的谐音;雪——血的谐音。狡猾的作者用下文披露了四字之间的结构关系。“四家皆连络有亲, 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全句换个角度解读就是:这四个字不是单独的,有互相照应关系,需要连起来看,少了哪个字也不行,一起出现才完整。

  其实,书中也没有出现四大家族因为联络有亲,就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场面,贾家犯事被抄,并无另外三个家族受到大的牵连场面描写。可见,作者处处在用“一声而两歌”的方法,告知读者文字背后隐写的事情。

 之三、《石头记》第1回,“【十九日乃黄道之期】【兄】可即买舟西【上】【待】雄飞【高举】明冬再晤【岂非大】快之【事】耶 ”

  隐写内容:崇祯帝在三月十九日上吊自杀之大事件。

  解释:黄道之期——黄道,天道的意思,“黄”也为“皇”的谐音,和天均有指代皇帝的意思;“兄”——“凶”的谐音,喻凶日;“上”——此处指崇祯皇帝;“待”——为“带”的谐音;高举——指上吊。

  之四、《石头记》第1回,“雨村吟罢因又【思】及平生【抱】负【苦】未逢时乃有【搔首】对天长叹复高吟一联曰 玉在【匮】中求善价 钗于【奁】内待时飞。

  隐写内容:大行皇帝(指崇祯)怀宗草草入殓,葬于思陵。

  解释:史载,李自成入京后,命将崇祯帝和周皇后草草合葬于田贵妃墓,满清入主中原后,将这座葬有崇祯帝后的妃子坟命名为“思陵”。清军入关后,初定崇祯帝庙号为“怀宗”(该庙号后于顺治十六年取消),南明弘光政权则为他定庙号“思宗”(引自百度百科)。“思”——喻思宗,或思陵;“抱”——“怀”的替代字,喻怀宗;“苦”——“哭”的谐音字;“搔首”——暗指大行皇帝在殡。“搔首弄姿”一词出自《后汉书.李固传》:“大行在殡,路人掩涕,固独胡粉饰貌,搔头弄姿,槃旋偃仰,从容冶步,略无惨怛之心”(引自百度词条);“匮”——装物的柜子,喻棺椁;“奁”——“殓”的谐音字,喻入殓。

  之五、《石头记》第3回,“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了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招惹他的】黛玉亦常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

  隐写内容:祸胎多铎是混世魔王,多尔衮极其凶残,且与孝庄皇后乱伦。

  解释:“胎”——胎盘,“多铎”满语的意思即胎盘;“还”——“獾”的谐音,“多尔衮”满语意思为獾;“内帏厮混”——有男女关系混乱之意。野史称孝庄皇后下嫁摄政王多尔衮,顺治皇帝对多尔衮的称呼由皇叔父改称为皇父。

  对以上解读有所印证的是,甲戌本在“孽根祸胎”处侧批: “四字是血泪盈面,不得已无奈何而下,四字是作者痛哭。”

  之六、《石头记》第11回“ 且说贾【瑞到荣府】【来了几次】偏都遇见凤姐儿往宁府那边去了【这年正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 ~“再有【瑞】大爷使人来打听奶奶在家没有【他要来】请安说话凤姐儿听了哼了一声说道【这畜生合该作死看他来了怎么样】平儿因问道这【瑞】大爷是【因什么只管来】凤姐儿遂将九月里宁府园子里遇见他的光景他说的话都告诉了平儿平儿说道【癞蛤蟆想天鹅肉吃】【没人伦的混帐东西】【起这个念头叫他不得好死】”

  隐写:崇祯十五年,多尔衮率清兵第六次进入中原地带劫掠、杀戮。多尔衮想成为华夏的主人是癞蛤蟆想天鹅肉,是个乱叔嫂人伦的混账东西,将不得好死。

  解释:“瑞”——“睿”的谐音,皇太极登基后封多尔衮为睿亲王。“荣府”在书中常代指国朝;据红楼学者考证,具备十一月三十日冬至的这年当时是1642年,明亡前清军的最后一次入关,此次入侵为祸尤烈。 据《东华录》载,此次清军由多尔衮、岳托率领(另有阿巴泰率领只说),自墙子岭、青山口入长城,明京师闭门自守。清军分四路南下,攻破明三府、十八州、六十七县,掠得黄金一万二千二百五十两,白银二百二十万五千二百七十两,珍珠四千四百四十两,俘获人口三十六万九千,牲畜三十二万一千多头。

  尽管书中人物与隐写内容大都不相干,但书中睿大爷遭朔风凛侵、屎尿灌顶般羞辱,毕竟能让作者在时时的悲怆情绪中稍稍得到平复。

  之七、《石头记》 原文第1回“不免对月有怀因而口占五言【一律】云【未卜三生愿】 【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 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 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 先上玉人楼”

  隐写:清廷下令汉人一律薙发蓄辫。(薙发后)看着自己在风中月下的影子,真是不堪!

  解释:、未卜三生愿——违悖生平意愿,“未卜”——“违悖”的近似音。《孝经·开宗明义》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频添一段愁——平白无故多了一截辫子,“愁”,即烦恼,头发即烦恼丝;“敛额”——留出额头。清初的辫子比后期细很多,辫子周围要剃净;“俦”——伴侣,喻月下的影子;

  之八、《石头记》第19回,“谁想贾珍这边唱的是【丁郎认父】【黄伯央】大摆【阴魂】阵更有孙行者【大闹天宫】姜子牙【斩将】封神等类的戏文倏尔【神鬼乱出】忽又【妖魔毕露】甚【至于扬】幡过会【号佛行香】锣鼓【喊叫之声远闻】巷外【满】街之【人】个个都赞好热闹戏别人家断不能有的宝玉见那【繁华】热闹【到如此不堪的田地】”

  隐写:扬州被屠城惨状。

  解释:据《明季南略》等史书记载,1645年4月下旬,多铎率领的清军南下,因史可法率军民顽强抵抗,对扬州进行了十日屠城,死亡计80万人,几无幸存者。当时幸存者王秀楚的《扬州十日记》详细描写了当时的惨状。

  “丁郎认父”——戏名,丁郎之父姓胡,指胡虏,即清兵;“黄伯央”—戏名中应为“黄伯杨”,因“杨”写法近于“扬”字,故意写错,与后面“扬”(幡)、“繁华”三次提示扬州,“繁华”在当时就是扬州的代名词,“田地”——“天地”的谐音。“满、人”、“阴魂”、“斩将”、“神鬼乱出”、“喊叫之声远闻”、“如此不堪的天地”等均反映了清兵屠城、阴魂遍地之惨状。《石头记》第五回中曲演红楼梦中“虚花悟”曲子里,“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 也是十日屠城后场景的真实写照。

  之九、第51回“赤壁怀古 其一 【赤壁】【沉埋】【水不流】 【徒留名姓载空舟】 【喧阗一炬】【悲】风冷 【无限英魂在内游】”

  隐写:同样写扬州军民悲壮死难一事。

  解释:“赤壁”——表面写三国时的赤壁,但暗写的是被大量血染红的城墙。扬州城破后,守城军民及城内巷战兵民被杀尸体堆积,城墙已被染为赤壁。据传,现扬州城内的螺丝结顶街街名来历,即“摞尸及顶”的谐音,当年史可法率军民抵抗清兵,巷战血拼时尸体一个摞一个直到城墙顶。城破后不屈的军民大都以投水自尽方式殉难或被杀于水中,致水变色阻滞不流。“喧阗一炬”——清兵在屠城的同时,烧杀并用,火中幸免的房屋建筑系被雨水浇灭而存。

  “葬花”、祭奠“花神”是《石头记》作者哀悼所有殉国死难汉人【秦钟(种),秦人后代】的专用语。警幻仙子给宝玉喝的茶和酒,也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石头记》作者及脂批人均称,此部书是用血泪写成。当我们发现了书中文字背后隐写的史实,方能真正理解作者所言之苦,并非因“茅椽蓬牖, 瓦灶绳床”,而是心的苦痛。

  之十、《石头记》54回,“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那样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生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了【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比如【男人满腹文章去作贼难道那王法就说他是才子就不入贼情一案不成】可知那编书的是自己塞了自己的嘴”

  隐写:很多的大臣官员迅速投靠满清,不分敌友,忘了父母,忘了人臣之礼,尽管满腹诗书文章,也只能算作贼子。

  解释:仅凭十几万兵力的满清,仅用一年多的时间便迅速占领大明北方和江南半壁江山,可以说全赖变节汉臣不遗余力卖命之功。前有范文臣、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后有祖大寿、洪承畴、吴三桂、刘良佐、刘泽清、李成栋等,四品以上文职官员变节者不胜枚举。《石头记》第1回,“ 君在日日说恩情 君死又随人去了 ”,就是在讥讽这些人,在皇帝生前日日称恩、谢恩、颂恩,帝死后马上又跟了新主子。

  十一、《石头记》21回,“不想荣国府内有一个【极不成器】【破烂】酒【头厨子】名唤【多官人】见他懦弱无能都唤他作多浑虫。。。。。。那媳妇故作浪语在下说道你家女儿【出花儿】供着娘娘你也该忌两日倒为我脏了身子快离了我这里罢贾琏一面火动一面喘吁吁答道你就是娘娘我那里管什么娘娘那媳妇越浪贾琏越【丑态毕露】一时事毕两个又海誓山盟难分难舍此后遂成相契一日大姐【毒尽】癍回十二日后送了娘娘【合家祭天祀祖还愿焚香庆贺】放赏已毕贾琏仍复搬进卧室”

  隐写:顺治六年(1649)三月十八日,杀人魔王多铎患天花毒亡,普天同庆。

  解释:“多官人”——书中喻多铎。“厨子”——也称“厨夫”、“宰夫”,喻屠夫。旧时,因天花病毒传染性强、死亡率又高,人们对此病极惧怕,发病后,全身布满疹子、脓疱,即便病好后疤痕也去不掉,故文中称其“丑态毕露”。

  十二、《石头记》第8回,“ 因问茜雪道早起沏了一碗【枫露】茶我说过那茶是三四次后才出色的这会子怎么又沏了这个来【茜雪】道我原是留着的那会子李奶奶来了他要尝尝就给他吃了宝玉听了将手中的茶杯只【顺】手往地下一【掷】豁啷一声打了个【齑粉】(甲戌、列藏等本为“齑粉”,庚辰本为“粉碎”)泼了【茜雪】一裙子的茶又跳起来问着茜雪道他是你那一门子的奶奶你们这么孝敬他不过是仗着我小时候吃过他几日奶罢了如今【逞】的他【比祖宗还大】了如今我又吃不着奶了【白白的养着祖宗作什么】【撵了出去大家干净】”

  隐写:顺治统治下,臣民为齑粉,血债累累,应将其赶出去。

  解释:“枫露”——喻血珠,“茜雪”——喻欠血(债),“掷”——治的谐音,“齑粉”——粉碎,《明史·李善长传》:当元之季,欲为此者何限,莫不身为齑粉,覆宗绝祀,能保首领者几何人哉?《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五回:又妄杀大国之使,楚兵一到,汝君臣为齑粉矣!“逞”——“称”的谐音,“比祖宗还大”——顺治被称为“清世祖”。

  十三、《石头记》第7回,尤氏叹道:“你难道不知这【焦】大的【连】老爷都不理他的你珍大哥哥也不理他只因【他】从小儿跟着太爷们【出过三四回兵从死人堆里把太爷背了出来得了命】自己挨着饿却偷了东西来给【主子】吃两日没得水得了半碗水给【主子】喝他自己喝马溺不仗着【这些功劳情分】有祖宗时都另眼相待如今谁肯难为他去”。

  隐写:(崇祯十六年)宣国公焦琏救主子(永明王,后来的永历帝)艰难逃生,后为永历政权屡立战功。

  解释:“连“——“琏”的谐音。正面故事描述焦大“功劳”的事迹带有写实性质。据《南疆逸史》记载,“十六年张献忠陷衡州,王由永州入粤西,为贼执,系道州。征蛮将军杨国威遣部将焦琏率兵至,攀城破械,出之;王病不能行,琏乃负王以趋,渡河始得免。”

  此段更详细的记载是,崇祯十六年八月,张献忠部进军湖南,桂王朱常瀛第四子永明王由榔在永州被大西军俘获,关押在道州。杨国威令焦琏率兵前去营救,焦琏攀城而入,将永明王救出,背负着永明王跃下城池,渡河而去,一路艰难护送至广西至瞿式耜辖区,朱由榔才得以死里逃生。朱由榔称帝后,焦琏战功卓著,勇冠三军,受封宣国公。

  十四、《石头记》第7回,”周瑞家的听说便转出东角门至东院往梨香院来刚至院门前只见【王】夫人的丫鬟名金钏儿合一个【才留了头】的小女孩儿站在台阶【坡】上【顽】儿”

  隐写:永历帝在云南昆明的篦子坡被吴三桂下令绞杀。

  解释:“王”——这里指永历帝;“才留了头”——留头就是开始蓄发的意思,意味着要开始使用篦子(梳头)了;“顽”——完的谐音,丧命的意思。句中写“在台阶坡上顽儿”,“坡”字似乎很突兀,显得别有用意。

 十五、《石头记》第5回中也隐写了与上面相同的史实。该回中写道,“后面又是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其判云 【事败休云贵 家亡】莫论亲 ”

  隐写:永历帝抗清复明事失败并殒命在云南、贵州的土地,大明终于灭亡。

  “事”——指抗清复明事业;“休”——喻死亡;“家亡”——指大明覆亡。永历小朝廷凭借剩余南明军和大西军的支撑,延续16年之久,这段时期,其活动范围主要在云贵境内。后在清军进逼下,永历帝逃入缅甸境内,1662年,缅酋将永历献给吴三桂。永历帝最终于四月二十五日连同太子及眷属25人被吴三桂绞杀,标志南明的正式败亡。

  十六、上文提及永历遇难后,大明正式覆亡,这里顺便说说《石头记》第27回提及“芒种节”的秘密。

  此回写道,“【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颗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事物】满园里绣带飘飖【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柳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

  隐写:四月二十五日是中华国亡的日子,须祭奠、悼念。

  穿透作者布设的迷魂阵,仔细分析【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才觉得作者要说的是四月二十五日,紧接着又说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未时”是指“下午1-3时”,似无必要专门表达,实际表达却是【这日(二十六日)未到时】,与“至次日乃是”如出一辙。

  之前提到吴三桂勒死永历帝是在四月二十五日这天,这个日子太过敏感,它是延续了近三百年最后的汉人王朝覆亡的日子!作者为避文祸真是煞费苦心、呕心沥血!

  “设摆各色物”、“祭”、“花纸(谐音枝)轿马”、“干旄旌幢”这种公开的祭奠是因“中华(谐音众花)凋谢(谐音卸)”,即“亡中(芒种)节”。也是在这天,林黛玉来到埋香冢,悲悲切切吟诵了那首《葬花吟》。

  巧的是书中第29回,张道士说“【前日】四月二十六日我这里做遮天大王的圣诞”,也用此法暗喻四月二十五日,这个日子真的不一般。

  十七、《石头记》第56回、“但你们都念过书识字的竟没看见【朱】夫【子】有一篇不【自】弃文不【成】探春笑道虽看过那不过是勉人自励虚比【浮】词那里都真有的宝钗道【朱子】【都】有虚比【浮】词那句句都是有的你才办了两天时事就利欲熏心【把朱子都】看虚【浮了】你再出【去】见了那些利弊大事越发把孔子也看虚了”

  隐写:李自成进京后,将皇太子朱慈烺、皇三子朱慈炯、皇四子朱慈炤都俘获了。

  “朱”——朱家,喻崇祯帝王家;“朱子”——喻诸皇子,“浮”——“俘“的谐音。

  十八、《石头记》原文第9回,“贾【瑞】忙吆喝【茗烟】不得【撒野】【金】荣气黄了脸说【反了】奴才小子都敢如此我只和你主子说便夺手要去抓打宝玉秦钟二人去尚未去时从脑后嗖的一声早见【一方砚瓦】飞来并不知系何人打来的幸未打着却又打了旁人的座上这座上乃是贾兰【贾菌】这【贾菌】亦系荣【国府近派】的重孙其母亦少寡独守着贾菌这贾菌与贾兰最好所以二人同桌而坐谁知【贾菌】年纪虽小【志气最大】【极是淘气不怕人】的他在座上冷眼看见【金荣的朋友】暗助金荣飞【砚】来打茗烟偏没打着茗烟便落在他桌上正打在面前将一个磁【砚】水壶打了个粉碎溅了一书黑水【贾菌】如何依得便骂好囚攮的们这不都动了手了么骂着也便抓起【砚砖】来要【打回去】贾兰是个省事的忙按住【砚】极口劝道好兄弟不与咱们相干”

  隐写:吴三桂与多尔衮带领的清兵与李自成的军队在一片石大战,即引发明王朝崩塌的山海关大战。

  “瑞”——指“睿”亲王多尔衮,“茗烟”——代指烽火,“撒野”——不再臣服于大明之意,即后文“金”“反了”,“金荣的朋友”——这里指吴三桂;“一方砚瓦”——即“一片石”,后面再反复四次以“砚”、“砚砖”提示是一片石;“贾菌”——喻假的、朝廷不承认的军队,即农民军,“志气最大”——喻“自成”,“极是淘气不怕人”——喻“闯”字,“国府近派”——李自成世居陕西榆林米脂李继迁寨,李继迁系西夏奠基人,原是北魏鲜卑后裔。在唐太宗贞观初年时,李继迁的祖先拓跋赤辞归唐,被唐太宗赐姓为李氏(摘自《百度百科》),故书中称“国府近派”。

  十九、《石头记》第5回,警幻仙曲“{好事终} 画梁【春尽落香尘】 【擅】【风】【情】 【秉月貌】 【便是败家的根本】 【箕裘颓随皆从敬】 【家事消亡首罪宁】 【宿孽总因情】”

  隐写:大明消亡究其原因,文臣武将竭力逢迎清人、秉持兵权的军阀各自为政是败亡的根本原因。大明的颓势从嘉靖时就开始了,首罪则是南京弘光政权,最终的冤孽还是清人对我社稷的长期的觊觎。

  “春尽落香尘“——喻大明消亡,“擅”——擅长、专于,“风”——“逢”的谐音,逢迎、迎合,“情”——喻“清”,“秉”——秉持,“月”——“钺”的谐音,兵器的意思,“秉月”这里喻把持兵权;“箕裘颓随”——父兄基业相继颓废,“敬”——表面指贾敬,实暗指嘉靖皇帝;“家事消亡”——喻祖宗基业,“宁”——南京的代称,这里喻南京弘光政权。

 因本人所做研究有限,发文给人估计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感觉,还请各位理解、见谅!这一己之力不过是掀开了《石头记》秘密库的一角,欲系统完成对它解密,尚需久久之功,更需万能的网友及专家们参与。

  二十、《石头记》第53回、“ 贾珍道你走了几日【乌进孝】道回爷的话今年雪大外头都是【四】五尺深的【雪】前日忽然【一暖一化】路上竟难走的很耽搁了几日虽【走了一个月零两日】因日子有限了怕爷心焦可不赶着来了贾珍道我说呢怎么今儿才来我才看那单子上今年你这老货又来打擂台来了乌进孝忙进前了两步回道回爷说今年年【成】实在不好从三月下雨起接接连连直到【八月】竟没有一连晴过【五日】【九月】里【一场碗大的雹子】【方近一千三百里地连人带房】并牲口粮食打【伤了上千上万】的所以才这样小的并不敢说谎。 ”

  隐写:(1644年)张献忠攻打成都,(1646年)屠戮成都,导致死亡几十万人、赤地千里的事。

  “乌进孝”——“尽孝”有“献忠”之意,“乌”——“无”的谐音,其并没有尽忠尽孝。史载献忠嗜杀,“一日不杀人,辄悒悒不乐”,称帝后,部下称其老万岁,书中贾珍称其“老砍头的”,指向意味浓;

  “雪”、“一暖一化”——雪融化后成“川”;

  “走了一个月零两日”——张献忠攻下重庆后,打开了蜀地东大门,史载其七月初四从重庆出发,开始攻打成都为八月初五,用时一个月零二日;

  “一场碗大的雹子”——喻巨大的灾祸。1646年清兵入四川,八月底至九月,张献忠撤离成都,对成都进行了屠城,并放火彻底焚毁了这一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王夫之的《永历实录》记载,“献忠之在蜀也,杀掠尤惨,城邑村野,至数百里无人迹。民逃入深山,不得食而死者委填岸谷;或采草木叶食之,得生者久乃化为野人,裸处林栖,体生白毛,遇人则搏杀之而吮其血。”

  二十一、《石头记》第60回“ 只有昨儿有粤东的官儿来拜送了上头两【小篓子茯苓】霜余外给了门上人一篓作门礼你哥哥分了这些【这地方千年松柏最多】所以单取了【这茯苓的精液】和了药【不知怎么弄出这怪】俊的白霜儿来”

  隐写:福临的儿子、继位者玄烨也是个怪物。

  “茯苓”——发音近“福临”,指顺治,“小篓子”——这里喻小娃娃,带贬义;“这地方千年松柏最多”——应指庙堂处,喻朝廷。

  1661年正月,福临染天花而亡,8岁的玄烨登基。在位达61年。其统治仍然继承顺治时的民族镇压政策,导致抗清起义不断,1673年,吴三桂也叛乱反清。作者对于玄烨作为统治者仍奉行民族压迫政策简直不可理喻,以“茯苓的精液”“弄出这怪”巧骂其为怪物。

  其实,《石头记》最初被争相传抄,或许就是因为传者、抄者嗅到了什么,但文人的良心和做人的底线,使得未出现如吴之荣这样的卑鄙小人。(吴因敲诈庄允城不成,向清廷告发《明书辑略》含有对清大不敬之语)。又或因怕文祸最后会延烧到自己,那些能品出味儿的汉人官员也会投鼠忌器,装起糊涂来。

  戚蓼生在《石头记序》中言“吾闻绛树两歌, 一声在喉, 一声在鼻; 黄华二牍, 左腕能楷, 右腕能草。 神乎技也, 吾未之见也。 今则两歌而不分乎喉鼻, 二牍而无区乎左右, 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 此万万不能有之事, 不可得之奇, 而竟得之《石头记》 一书。 嘻!异矣。”。

  如果认为《石头记》作者只是以影射人物、事件的方法去写,则此手法并不能称之为“一喉二声”、“左腕楷,右腕草”。故,以影射的思路破解《石头记》其实是走进了误区。

  《石头记》作者想要交代的史实背景,其实,在故事开头第一句便已直接点明,“按那石上书云:【当日】地陷东南”,显然,非改朝换代、明清更替莫属。 正面故事背景反倒不再成为作者所关心的,以“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一笔带过。

  解读至此,忽然觉得作者将甄士隐、贾雨村作为首先登场人物并视为灵魂人物的真实用意是,旨在揭穿当权者修《明史》是将“真史隐,假语存”!!!,是在对民间大声呼喊“别信他!!”

  (顺治二年五月,清廷组成《明史》的纂修人员,其后,大学士冯铨、李建泰、范文程、刚林、祁充格为总裁,操办此事。是年五月,由总裁提名副总裁和纂修官,并设收掌官七员,满字誊录十员,汉字誊录三十六员, 揭开了清朝官方纂修《明史》的序幕。康熙四年,重开明史馆,因纂修《清世祖实录》而停止。康熙十八年(1679年),以徐元文为监修,开始纂修明史。于乾隆四年(1739年)最后定稿,进呈刊刻。) (引自《百度百科》-“明史”)

  本人认为,作者要将真实的历史写进书里,不大可能采取影射的方法,如十二钗代表那些风云人物,贾政、王夫人、贾珍、贾琏影射的是谁,刘姥姥原型是谁等等,也极少用故事情节去影射某一重大事件。因为影射只能停留在猜测上,而历史需准确、唯一。何况将影射人物脸谱固定化,也易被识破致祸。故,作者大概率的做法是,将手中的珠串拆开,将散乱的珠子抛向四处,让解读者去一 一捡拾。

  二十二、《石头记》 作者以其卓越的诗才和广博的史学功底,在诗词中也藏进去了大量暗写之事。《石头记》第50回,李纨对姐妹们联诗做了结语,写道“欲【志今朝】乐 【凭诗】祝【舜尧】”

  隐写:(书中)以诗记今朝事,为中华祈祷。

  “志”——同“誌”,记事;“舜”——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字都君,谥曰“舜”,重华——中华谐音;“尧”——复姓伊祁,名放勋,他团结亲族,联合友邦,征讨四夷,统一了华夏诸族。晚年,尧辟位,由舜继天子位。尧为谥号。

  二十三、《石头记》第17回,“宝玉道如此说匾上则莫若【蘅芷清芬】四字对联则是 吟【成】豆【蔻】才【猶】艳 睡足【荼蘼】梦亦香”

  隐写:自成贼寇和清酋荼毒人命,要持久抵抗清人的祸乱。

  “蘅”——“恒”的谐音,延续持久之意,“芷”——“止”的谐音,“芬”——词义中也另通“纷”,即乱;“成”、“寇”——喻李自成,“猶”——明末汉文人中有称清帝为“奴酋”,“猶”这里暗指清最高统治者,“蘼”——“靡”的谐音,荼靡指荼毒生灵。

  二十四、《石头记》第51回,薛小妹所作“交趾怀古 【铜铸】【金】镛振纪纲 【声】传海外【播戎羌】 马援自是【功劳】大 铁笛无烦说子房”

  隐写:(1648年)金声桓反正抗清,功可比马援、张良。

  “铜铸”——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征服交趾(越南)后,立铜柱为汉之极南界,铸字“铜柱折,交趾灭”夸耀战功,这里指铜柱,喻“桓”字,“桓”本义有柱的意思;“播”——“拨”的谐音,喻指反正,“戎羌”——指“清”。

  1645年月,金声桓曾随左良玉之子左梦庚降清,并为清廷卖力攻取江西各地。1648(永历二年)正月,金声桓与王得仁在南昌宣布反正,割掉辫子,穿起明服,江西、广东、湖南等地降清的官民群起响应,一时间反清复明的声势很大,收复了许多城池,令清廷胆寒。同年七月,在清兵围困南昌达半年之久后,因无救兵,城破,金声桓、王得仁及姜曰广俱亡。永历帝追封金声桓为榆林王,王得仁为建国公。

  二十五、《石头记》第64回、五美吟之“绿珠“ ”【瓦砾】【明珠】一例抛 何曾【石尉】重娇娆 都缘【顽福】前生造 更有【同归】慰寂寥”

  隐写:朱明之天下眨眼间已覆亡如瓦砾,崇祯、弘光皇帝也相继故去。

  “明珠”——需反着念,喻朱明,“石尉”——文中是指石崇,石崇斗富的主角,绿珠是其爱妾,“崇”暗喻崇祯;“顽”——“王”的近似音,“顽福”这里要指的是福王,崇祯死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被拥立为帝,第二年即被清兵掳去。1646年五月,弘光帝与潞王朱常淓及被掳诸王等被斩杀于菜市口;“同归”——指先后死去。

  二十六、《石头记》第21回、 “谁知黛玉走【来】见宝玉不在房中因【翻】弄【案】上书看可巧翻出昨儿的【庄子】来看至所续之处不觉又气又笑不【禁】也题笔续【书】一绝云 【无端弄笔】【是何人】 【作践】【南华】【庄子】【因】 不悔自己【无见识】 却【将丑语怪他人】”

  隐写:(本书)来给列为禁书的庄子襄之《明史辑略》翻案。是何人无端告发(清廷),作践南华的庄子襄,本因自己毫无见识,却将污蔑之辞加之于人。

  “庄子”——这里指庄廷鑨,也叫“庄子襄”,也有“庄允城子”之意。浙江南浔人,家饶富,“少患疯疾”,十五岁贡生,入国子监,因疾双目失明。欲效左丘明,购得天启朝大学士朱国祯撰的《明史》,广聘名士吴炎、潘柽章等十六人,以每千字润笔三十两白银的代价,补写崇祯朝和南明史事,书奉南明弘光、隆武、永历帝为正朔,用永历等朝的年号,斥明将降清为叛逆,更直呼努尔哈赤为“奴酋”、清兵为“建夷”。书成不久,顺治十二年病死。父庄允城于顺治十七年冬将书刻成,定名《明史辑略》。顺治十八年被归安知县吴之荣告发,酿祸,凡作序者、校阅者及刻书、卖书、藏书者均被处死,牵连致死七十余人,获罪牵连上千人,是清初著名文字狱之一。(引自百度百科);“南华”——北方沦陷后,南明朝廷所辖地区可称南华(南部中国)。

  而庚辰本在前文处有双行夹批:“骂得痛快,非颦儿不可。真好颦儿, 真好颦儿!好诗!若云知音者颦儿也。‘’,情绪指向显非正面故事情节。

  二十七、《石头记》第5回、“一片【水山】上面有【一只】雌【凤】其判曰 【凡鸟】偏从【末世】来 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 【哭向金陵】【事更哀】”

  隐写: 被称为海上天子的监国朱以海因生处末世,虽得到民众拥戴,但复明事业最终还是失败。

  “水山”——指海岛,甲戌本、庚辰本并未将“水”字写做“冰”字,有意将部首“冫”隐去;“凤”——字义中有借喻帝王的意思,如凤驾(帝王所乘坐的车驾);“凡鸟”——繁体“鳯”字,仍指帝王,“爱慕”——爱戴、拥戴;

  “一从”——为“以”字,“二令”——令的本义为强力指示,这里可引申为监国的意思,“三人木”——“三人母”之谐音,“海”字可分解为“三人母”,此句谜底为以海监国,朱以海抗清十几年大部分时间在浙东或福建的海岛上,故又称海上太子;

  “哭向金陵”——喻愧对祖先之意,金陵为明太祖陵寝所在地,“事更哀”——复明事业最终还是失败。

  弘光政权亡后,在江南的诸藩王均降清,唯鲁王未从。顺治二年清军攻破南京后,钱肃乐、张煌言等起兵浙东,郑遵谦、张国维等迎朱以海于绍兴,七月十八日,朱以海正式出任监国。被推为监国后因抗清意志坚定,被江南很多抗清义士拥戴,但与朱聿键的隆武政权不相容。顺治三年五月,清军分兵两路进击绍兴,张名振等保朱以海至舟山,支持朱聿键的参将黄斌卿不肯接纳,后由永胜伯郑彩接至福建。顺治六年九月,张名振和阮进杀黄斌卿,接以海至舟山,遂以舟山群岛为根据地,建立鲁王行宫。顺治八年八月,清总督陈锦等率兵攻舟山。九月初二城陷,18000余军民殉难,朱以海又在张名振、张煌言陪同下,至厦门投奔郑成功,郑因奉永历帝,又怨监国之前与隆武帝两相争斗,念其是明朝宗室,只以礼相待,安排他居住于金门。后朱以海自去监国称号。

  正如戚蓼生《石头记》序中所言,“吾闻绛树两歌, 一声在喉, 一声在鼻; 黄华二牍, 左腕能楷, 右腕能草。 神乎技也,”,《石头记》作者神技在此处表现得登峰造极,表面字意与隐写史实浑然一体。

 二十八、下面所叙仍与朱以海有关。《石头记》第78回、“快散时忽然谈及一事最是千古佳谈【风流隽逸忠义感慨】八字皆备倒是一个好题目大家要作一首词众幕宾听了都忙请教系何等妙事贾政乃道【当日】曾【有一位王】封【曰恒王】出镇青州......想这【恒王也是千古第一风流人物】了贾政笑道这话自然是如此但更有可奇可叹之事众清客都愕然惊问道不知底下有何奇事贾政道谁知次年便有【黄巾】【赤眉】一干流贼余党复又乌合抢掠山左一带【恒王意为犬羊之恶 】”

  隐写:朱以海抗清(金),抵御外族入侵,乃千古第一风流人物。

  说是隐写,其实已和明写差不多。史上,林四娘在青州服侍的那位主子是【衡王】而非“恒王”,作者不会不知,书中有意写作“恒王”则是别有用意。鲁王朱以海,另有一别名叫朱恒山,【当日】【有一位王】【曰恒王】非他莫属。

  “黄巾”——“黄金”的谐音,指金(即清),“犬羊之恶”——指羌戎等外族入侵。

  后文,宝玉所作姽婳词中“王率天兵思剿灭, 一战再战不成功。 腥风吹折陇头麦, 日照旌旗虎帐空。青山寂寂水澌澌, 正是恒王战死时。雨淋白骨血染草, 月冷黄沙鬼守尸。”正是鲁王监国带兵与清兵厮杀的场景(注:恒王战死是书中虚拟)。清顺治八年,九月初二,舟山定海军民顽强抵抗十多日后城破,就在这一天,城内官民商儒或举室共焚,或慨然就义,18000多具遗体累累相枕,大火昼夜不息,古城毁于一旦,上万名义士同日赴死。舟山定海的抗清斗争之惨烈震惊中外。清康熙年间,定海知县出资重建主院落,命名为“同归域”,寓意万人同心,同日捐躯。两侧对联则曰“水火刀兵顷刻,忠孝节义千秋”“忠魂各遂当年志,白骨同垣千古香”。直到今天,每年的九月初二,定海都会全城鸣钟击缶,纪念死难英烈。

  二十九、《石头记》第1回“不想【这日三月十五】葫芦【庙中炸供】【那些和尚不加小心致使】油锅【火逸】便烧着窗纸【此方人家多用竹篱木壁】者其大抵也因劫数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彼时虽军民来救那火已成了势如何救得下直烧了一夜方渐渐的熄去】也不知烧了几家只可怜甄家在隔壁早已【烧成一片瓦砾场】了”( 甲戌本在此处有眉批:“ 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

  隐写:弘光元年三月十五日,弘光朝廷那些官员诈供,不计后果将南来“太子”下狱,惹出祸端。左良玉引兵南下,其部下纵火九江,九江被毁。

  解释:“庙”——喻庙堂,朝廷,“和尚”——庙内之人,喻朝廷官员,“炸”——“诈”的谐音,诈供,逼问假的口供,“火”——“祸”的谐音,“接二连三”——字面引出“江”字,“牵五挂四”——喻“九”;或因临水的缘故,九江人们多用竹篱木壁建造房屋;

  “三月十五”——弘光朝廷曾三次会审“南太子”案,第一次单独会审是在三月初六,由王铎主审。第二次则是在抓到另一案犯穆虎之后,由马士英主审,马士英从大狱中提出降过大顺的、太子的另一讲官方拱乾与其对质。第三次是在面对朝野种种非议下,弘光帝下旨三审“太子”,这次“太子”,穆虎及其主人鸿胪寺少卿高梦箕悉数到案,主审李沾。(引自搜狐“历史”《假亦真时真亦假,扑朔迷离的南明真假太子案,搅乱弘光一朝》一文)。第三次会审,未查到相关日期记载,从相关消息传至武昌,左良玉最终于三月二十三日出兵时间上看,第三次的审问应在三月十五日前后。

  左良玉引兵南下“清君侧”,推倒了弘光政权垮台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因马士英急调四镇精锐防堵左良玉,清兵大举南下,江北诸镇望风而降,弘光政权不日即垮台。

  关于九江这次大火,袁继咸在《浔阳纪事》中用“江州数百年居积尽归煨烬,万众赤子半化青燐”来形容。

 三十、《石头记》第62回、“只见【柳家的】果【遣】了【人送】了一个盒子【来小燕】接着揭开【里面】是【一碗】虾【米丸子鸡皮汤】又是【一碗】【黄】酒酿清蒸鸭子【一碟】腌的胭脂鹅脯还有【一碟】【四个】奶【油松】瓤卷酥并【一大碗】热腾腾碧荧荧蒸的绿畦香稻粳米饭【小燕】放【在案上】走去拿了小菜并碗箸过来拨了一碗饭芳官便说油腻腻谁吃这些东西”

  隐写:江北四镇总兵刘良佐、刘泽清、高杰、黄得功派兵护送朱由崧从燕子矶登岸就九五之尊大位。

  “柳家的”——“柳”为“刘“”的谐音,喻刘良佐、刘泽清二刘,“米丸子鸡皮汤”——有“米”和“脂油”,喻“米脂“二字,代指高杰,其是米脂人,“黄”——指黄得功;“小燕”——即“燕子”,喻“燕子矶”,“油松”——“由崧”的谐音,指朱由崧,前面四个碗碟四个饼,喻数字八,朱由崧的小名为福八,加上后面一大碗,喻数字九,即九五之尊。“案上”——谐音,指岸上。

  崇祯十七年四月十一日,南京留守官员始知崇祯帝已自杀殉国,在拥立问题上,以史可法为首的决策人物们迟迟犹疑不决。在朱由崧授意下,太监卢九德暗通驻守江北的四大军阀同意拥立福王朱由崧。四月二十九日,朱由崧在马士英、江北四镇总兵黄得功、高杰、刘良佐、刘泽清等人护送下到达南京燕子矶。留守南京的内臣见风使舵,迎接并力劝其就监国,朱由崧几番推辞后同意。五月初一,朱由崧拜谒孝陵和懿文太子陵,随后谒奉先殿,以南京内守备府为行宫。五月初二群臣至行宫劝进,朱由崧以太子及定王、永王不知下落,且瑞王、惠王、桂王均为叔父行,应择贤迎立。诸臣再三劝进。五月初三自大明门入大内,至武英殿行监国礼,五月十五日,朱由崧即皇帝位于南京紫禁城武英殿,以次年为弘光元年。

  三十一、《石头记》原文第1回,“雨村此时已有七八分酒意狂兴不禁乃对月寓【杯】口【号】一绝云 【时逢三五】便团圆 【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 人间【万姓仰头看】”

  隐写内容:时值(崇祯十七年)五月初三,清兵进入北京,满清窃得大明社稷,万千百姓惨遭屠戮。

  解释:“杯号”——“悲号”的谐音,庚辰本即“杯”字,列藏本、甲戌本等将“杯”作“怀”字,显然系抄书者误以为是错字而改,凭表面语义,将“怀”抄作“杯”的可能性很小;“三五”---这里暗指五月初三,“晴”——“清”的谐音,“护玉”----玉指玉玺、国器,“护”,看护住,引申为窃得。“天上一轮”----指月,书中多处以月代指满清,包括“冷月葬花魂”,“看”——“砍”的谐音,“仰头砍”喻引颈受戮。

  史载,崇祯十七年五月三日,吴三桂领多尔衮率清兵进入北京,标志着中华社稷开始落入清人之手。

  此处最是体现作者以悲怆之情、蘸着血泪落笔处。

  三十二、《石头记》第4回,“近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在【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

  隐写:崇祯皇帝降除掉客魏集团,钦定逆案,朝野赞善。

  “征”——“祯”的谐音;“妃嫔外”——指客氏,其既不是嫔妃,也非宫中女官,为熹宗朱由校乳母;“仕宦名家”——指宦官魏忠贤及党羽;“皆亲名达部”——崇祯亲自拟定名单给刑部、吏部;“备”——“倍”的谐音,倍加之意。

  钦定逆案是崇祯帝即位后,迅速处置阉党的事件,也是明朝的一件重大史事。天启年间,太监魏忠贤,与客氏勾结,把持朝政,权倾朝野,屡兴大狱,杀害东林党人。崇祯帝即位后,将魏忠贤、客氏贬斥治罪。于崇祯二年谕命内阁并吏、刑二部、都察院上从逆名单,并亲督此事。定案后,将《钦定逆案》刊布全国,按罪行轻重治罪,分为六等,共计有罪犯二百六十二人。阉党被除,朝野如拂清风。钦定逆案被认为是崇祯帝的得意之作。

  三十三、《石头记》第2回,‘’【皇上】因恤先臣【即时】令【长子】袭官外问【还有几子】立刻引见遂额外赐了这政老爹一个主事之衔令其入部习学如今现已升了员外郎了这政老爹的夫人【王】氏【头胎生的公子】名唤贾珠【十四岁进学】不到二十岁就娶了妻生了子一病【死了】【第二胎生了】一位小姐生在大年初一这就奇了不想【次年又生一位公子】说来更奇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 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就取名叫作宝玉你道是新奇异事不是雨村笑道果然奇异【只怕这人来历不小】”

  隐写:当时,(崇祯)皇帝长子已死,还有两位皇子。

  “十四岁进学”——太子朱慈烺生于崇祯二年(1629年)二月。(据百度百科)崇祯十一年(1638年)二月,太子出阁讲学。崇祯十五年(1642年)正月,开讲,阁臣具文奏上讲义,此时,朱慈烺正好14岁;“次年又生一位公子”——定王朱慈炯与永王朱慈炤相差一岁。许多版本因为元春大出宝玉许多岁,而把“次年”改成“后来”,实不知作者用意所在,脂批一直强调此书“一句不可更,一字不可改”。

  此段文处,甲戌本有两处侧批:【嫡真实事,非妄拟也 】;【略可望者即死,叹叹!】,深意在背后!

——————未完待续——————

  楼主:whymoi

  追看原文请点击下方链接

  《石头记》中真藏有血泪南明史_煮酒论史_论坛_天涯社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明史   崇祯   红学   宝玉   舟山   大明   芒种   齑粉   清兵   扬州   顺治   南京   谐音   血泪   太子   作者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