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从哪里来,城市城镇化中何去何从?


“县”从哪里来,城市城镇化中何去何从?


“县”从哪里来,城市城镇化中何去何从?

美丽县城

进入东周之后,周天子日渐衰微,诸侯纷纷起来争霸,相互兼并,分封制走向解体,在大诸侯国吞并小诸侯国的过程中,一种新的地域组织形式、地方管理方式——行政区应运而生,而“县”就是我国历史上出现时间最早的行政区形式。

不仅如此,“县”还是我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地方建制形式,秦汉以来,历代皆以县作为最基本的,县的治所、空间范围长期保持相对稳定,甚至有些县的名称,上千年还未改变。


“县”从哪里来,城市城镇化中何去何从?

古县城在今天

“县”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行政区的历史文化符号,在城镇化进入新阶段的当下,很多的县追求撤县设区、撤县改市,走了2000多年漫漫长路的“县”,将何去何从呢?

规矩总会被打破

在分封制之下,西周有着较为严密的规矩,即使东周时周天子衰微,很多周礼之道在早期还是被诸侯们遵守着,其中就有类似于“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的规矩,即灭掉的国家要恢复、断绝的世族要接续、故国遗落的才俊要推举。

简单说,周礼是不赞同把别的诸侯给灭掉的,即使杀掉或放逐国君,也得再立一位国君,如果没有继承人,也要新找一位“合礼”的继承人,这样做才算遵守周礼。


“县”从哪里来,城市城镇化中何去何从?

当然也有不循周礼的诸侯国,如楚国“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在楚国扩张国土、兼并小诸侯国的过程中,很少遵循“兴已灭,继已绝”的规矩。

《左传·庄公十八年》记载:“初,楚武王克权,使斗缗尹之,以叛,围而杀之,迁权于那处,使阎敖尹之”,“尹”为官名,也有治理之意,楚武王把权国给灭了,却没有再立继承人,也没有分封诸侯,而是派臣子去治理权国旧地,这里虽然没有“县”出现,但足以说明一种新的地域组织形式、地方管理方式——行政区,已在孕育之中。


“县”从哪里来,城市城镇化中何去何从?

楚人之“凤”

周人向来视楚人为蛮夷,楚人向来不愿遵循周礼,早在熊渠时就声称“不与中国之号谥”,到楚武王熊通时,分封制已经弊病百现,想必他也不会乖乖地遵守“兴已灭,继已绝”的规矩。

与分封诸侯相比,楚国的这个方法还是有先进性的,各大诸侯国在以后兼并小国时,纷纷打破周礼的规矩,新获得的土地不再进行分封,行政区也随之出现、形成,分封已不是管理地方的必选项了。

“县”从哪里来

殷商时期,甲骨文就有“悬挂”的象形字,但这个字还没有同区域或空间相联系,都鄙制形成后,国都外围的郊区被称为“鄙”、“野”、“县”,这里的“县”字形仍与“悬”相同,虽然此时还没有行政区概念,但“县”已经同区域或空间有了联系,指王畿以内、都城以外的地方。


“县”从哪里来,城市城镇化中何去何从?

而被兼并的小国一般位于大诸侯国的边缘,离大诸侯国都城有一定距离,悬在原国土之外、挂在边境上,因此这些新获得的土地被称为“县”,字形仍与“悬”相同。

该解释不一定合理,不过被兼并的小国不再让新诸侯继承、不再进行分封已经成为事实,即使悬挂在边缘也由国君直接统治,所以都称之为“县”。

“县”由国君直接统治,但它们离国都比较远,国君直接管理就出现了困难,因此需要任命家臣或官员去管理那些新获得的土地,又不分封其为诸侯,这样就出现了地方行政官,行政区也就逐渐形成了,如《左传·哀公十七年》:“彭仲爽,申俘也,楚文王以为令尹,实县申、息”,《史记·秦本纪》:“秦武公十年,伐邽、冀戎,初县之”。


“县”从哪里来,城市城镇化中何去何从?

古县衙

最初的“县”,有许多模式,楚、秦、晋等国的“县”都有所不同,有的已经是行政区,有的只作为军事重镇存在,有的还是亲贵家臣的采邑,随着“县”越来越多,“县”的设置越来越规范,国君直接任免“县”的长官,他们直接听命于国君,定期向国君报告户口、赋税、刑狱,其中赋税要上缴国库。

当然,最初的“县”并不完善,但为后世的“县”制提供了模式,以及发展和完善的基础,后来“县”的字形与“悬”相区别,“悬”保留原意,“县”成为行政区的通名。

2000余年的路

“郡”出现时,县与郡是并列的,有的地方称郡,有的地方称县,还没有形成上下级的关系,后来县和郡越来越多,国君直接管理力不从心、顾此失彼,因此面积大的诸侯国,行政区形成了一定的层级。


“县”从哪里来,城市城镇化中何去何从?

战国后期,秦国已经形成了有隶属关系的郡县制,一个郡辖有若干个县,随着秦始皇统一六国,郡县制被推广到秦朝有效统治的疆域,原来设置不规范的县得以规范,原来划分不合理的县得以调整,县制正式确立了。

秦汉以来,县制所走过的路,是一条越加被完善的路,除了一分为二或合二为一,县级行政区的范围、治所、名称长期相对稳定,而县的上一级总是被变更、被调整,县以下一般不建立完整、规范的建制,负责征集赋税与徭役、维持治安与交通的则是县里指派的。


“县”从哪里来,城市城镇化中何去何从?

古县城新颜

这些都是因为县与历史时期的自然和人文条件是相适应的,县的范围刚好合适,既能很好满足处理地方基本的事务的需要,又能兼顾到行政成本的合理性,所以有不少县,名称甚至治所、范围历经千百年也没有改变。

县何去何从

目前,我国拥有2844个县级行政区,其中县的数量为1312个、自治县为117个,合计占比约为一半,相比几十年前少了,在城镇化的进程中,有很多县成为市辖区,有些成为县级市。

城镇化已经进入新阶段,未来的县数量还会减少,但无论如何,新出现的市辖区、县级市,范围还是原来县的范围、治所还是在原来的地方,有的还是原来的名称,只不过通名由“县”变为“区”、“市”;经济发展方面也会有变化,但基本的功能、职能会保持相对稳定,使县不再成为落后的代名词,值得乐观其成。


“县”从哪里来,城市城镇化中何去何从?

美丽县城

县形成于社会大发展、大变革时期,它走过了2000多年的路,已成为我国地方建制的历史文化符号,是我国形成时间最早、延续历史最长、相对最稳定的行政区,不仅对我国影响深远,也影响了历史时期我国的周边国家。

县的市区化、城市化也处于经济社会新变革、新发展时期,因此,县无论变成区,还是变成市,“县”依然是我国行政区历史中最浓墨重彩的一个词,就这一点来说,“县是不变的”。


参考资料:

1.谭黎明. 论春秋时期楚国首创县制[J]. 兰台世界:下半月, 2009

2.陈剑. 先秦时期县制的起源与转变[D]. 吉林大学, 2009

3.金淑婷, 李博, 杨永春,等. 地学视角下的中国县级行政区空间格局演变[J]. 经济地理, 2015


“县”从哪里来,城市城镇化中何去何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家臣   周礼   东周   国君   县级市   楚国   都城   赋税   小国   行政区   诸侯   何去何从   县城   规矩   我国   地方   城市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