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与皇子继位

乾清宫正中悬挂“正大光明”匾额,为顺治亲笔御书,从雍正皇帝起,清朝皇帝立谁为太子都采用秘密确立法,生前即把所立太子之名写好,密封收藏在“正大光明”匾后,死后则拆封而立所封太子为帝。

此种制度的确立,并非是谁心血来潮而设想出来的,乃是雍正在实际生活中迫不得已而总结出来的办法。因其有效避免了为争立太子而产生的皇室纠纷乃至厮杀,故为其后的皇帝所效法,并一直延续下来。

雍正为康熙第四子,康熙本来是立第二子允礽为太子,但允礽不幸患有疯颠之病,神智不正常,故康熙不得不宣布废除允礽的太子资格。在这种情况下,康熙的其他儿子之间,就暗地里为争夺太子地位而展开了较劲。

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召诸皇子入乾清宫发布训谕:

自废允礽之日,朕已有言,诸阿哥中如钻营谋为太子者,即为国之贼,法断不容。废皇太子后,允禔曾奏称允禩好。按照《春秋》大义,人臣无将,将则必诛。皇帝大印岂是人可窥窬者?允禩柔奸性成,妄蓄大志,朕一向深知之。其党羽早已相互要结谋害允礽,今其事皆已败露,着将允禩锁拿,交与议政处审理。

允禩为康熙第八子,此时第九子允禟与皇十五子允禵都出来为允禩说话,说允禩没有野心。康熙十分生气,拔刀欲杀允禵。后经诸皇子跪抱劝止,叩首求情,才未杀他,而命诸皇子鞭挞允禵,而把允禟、允禵赶出乾清宫。

到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康熙又立允礽为太子,但其疯病未愈,不得已只好又于五十一年再次废掉。康熙眼看无法确立皇太子,而诸皇子又皆蠢蠢欲动,为免混乱与纠纷,他便于五十六年十ー月在乾清宫召见诸皇子及清汉大学士、九卿等人,宣布:

十年以来,朕将所行之事,所存之心,俱书写封固,仍未告竣,立储大事,朕岂忘耶?

又说:

此谕已备十年,若有遗诏,无非此言。

意思是说,为考虑立谁继位的事,他已考虑了十年之久,并有了一个谕旨,并准备了十年,立谁为太子,已在此谕旨中记下来了,即使临死的遗诏,也仍是这个内容,不会有变。

他这样说,是要让皇子们知道,太子之事早已确定,不必再争夺了。而且让朝廷大臣也知道有一个遗诏,将宣布谁为太子,到时候就以此为据,扶立所定之人继位。

但康熙生前一直未再宣布立谁为太子,只是在遗诏中写明“传位于四子”。但这又是一件无头公案,从来没扯清楚过。有许多传说,都说是第四子雍正采用阴谋手段纂改了遗诏,把“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甚至说他毒死康熙然后假传遗诏而继位的。总之,康熙在选择接班人的问题上,既想防止纠纷争乱,而又没有明确指定谁是太子,是他自己的矛盾造成了一团乱麻式的历史疑案。而雍正的上台,不管怎么说,都是在长期的极端不稳定的状况下才得以实现的。他经历了这一场马拉松式的令人心力交瘁而又危险四伏的争夺王位的斗争之后,深知不明确确定太子的人选将对皇室王权的安定造成多大的威胁,但若过早宣布太子的人选同样也会引起皇子间的阴谋与暗算,乃至所杀,仍然不利于皇室王权的安定。在多方权衡之后,也许又受了康熙事先宣布已有内定人选并加以书写封固的做法的启发,雍正终于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由皇帝生前确定太子人选,但又不在生前公开宣布,这就是秘密立储制度。雍正一即位,就发布谕旨:今朕诸子尚幼,建储一事,必须详加审慎。此事虽不可举行,然不得不预为之计。今朕将此事亲书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宫正中世祖章皇帝(即顺治)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乃宫中最高之处,以备不虞,诸王大臣咸宜知之。”

这个制度规定皇帝亲自密写的储君谕旨一式两份,密封于特制的鐍匣内。其一份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另一份由皇帝自已随身密藏,以便死后与匾后的谕旨相互对证而生效。

此种方法可谓两全其美:太子由皇帝亲自确定,一旦宣布,即可继位,谁也不能与他相争。但又不事先宣布,不让人明知谁是太子,于是请皇子都有希望为太子,而不宜贸然采取阴谋或非法行动。因为万一自己已被指定为太子,如此行动反而有自坏大事的可能。所以雍正这种方法倒也有效,以后果然杜绝了因立储而发生的皇室内乱事件。

雍正之后,都以此种方法立储。雍正死后,乾隆即以雍正藏在“正大光明”匾后的密封谕旨而即位。据说当时对照匾后厘内谕旨与内府缄盒密记笔迹相符,乾隆才得以登极称帝。

乾隆继位后,就以皇次子(名永琏)之名书写谕旨密藏于“正大光明”匾后,但次子不久就夭折了,只好命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将其名撤出。第二次再写密诏储藏时,则在三十五年之后,即传位给嘉庆皇帝的密旨。

嘉庆又用此法传位给道光,道光同样传位给咸丰。嘉庆是在继位的第四年、道光是在继位的第二十年分别写下密谕封于鐍匣的,死后均遵其旨而扶立新皇帝。咸丰只有一子,未来得及事先立储,即得病而死,只是在死前一天才立了太子,即同治皇帝。同治无子,其后的皇帝光绪、宣统,均是从近支亲王过继的幼子而继位的。

皇帝子息的盛衰,无形中正与清王朝的盛衰成正比,不知是天意还是历史的必然。

道光立储的密旨及密封的鐍匣至今仍存,上为道光用朱笔亲书的两行汉文:皇六子奕訢封为亲王,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其旁又有一行满文: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奕詝即咸丰皇帝。

乾清宫之东为昭仁殿,康熙皇帝在位时,昭仁殿为他日夕寝兴之温室。其咏昭仁殿诗首二句:

雕梁双凤舞,画栋六龙飞。

于是皇帝的卧房,故云六龙飞。

康熙爱读书,“天禄琳琅”之书即贮在昭仁殿中,尽宋、辽、金、元、明代出版的旧书,世所罕见。乾隆时加以编辑,题名“天禄琳琅”。殿后西室匾额“俭德”,再后西室匾额“五经萃室”,均乾隆手笔。因宋代岳珂校刻五经汇贮于此,故名。室内屏风上悬挂乾隆书“五经萃室记”。但在嘉庆年间,乾清宫失火,昭仁殿也被烧,岳刻五经遂不知所在。

弘德殿,在乾清宫之西,坐北向南,为皇上传膳、办公之处。殿正中匾额“奉三无私”,北壁悬挂乾隆御笔大印箴言,殿后室匾“太古心殿”,后东室匾“怀水图”,都是乾隆御笔所书。

弘德殿又为给皇帝讲学之处,多在臣工奏事之后,传讲学官入殿。殿中南向设皇帝宝座,左右陈列图书,讲官北向坐,殿内焚香。

康熙时讲学最勤,命讲官每诘旦进弘德殿,除讲学外,又命赋诗,讨论吏治。

同治皇帝时,以帝年幼,两宫太后常御此殿问政办事。同治即位后,入学读书,也在此殿。授读者有李鸿藻、倭仁、翁心存等人,时称弘德殿师傅。

康煕命文臣入值南书房,但讲学论道又多在弘德殿。他曾对讲学官张英说:《四书》屡经讲读,文义熟晓。每观《通鉴》,备载前朝得失,深有裨于治道,应与《四书》相参进讲。又说:致治之道,不宜太骤,只合日积月累,久之自有感效。朕平日读书穷理,总是要讲求治道,见诸实行,不徒空谈耳。

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与皇子继位

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与皇子继位

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与皇子继位

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与皇子继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9

标签:清宫   皇子   正大光明   咸丰   嘉庆   雍正   乾隆   谕旨   遗诏   匾额   同治   道光   太子   康熙   皇帝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