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天津平房里长大


我在天津平房里长大


干饭拌茄泥

嘛话也别提


在老天津人的记忆里,总有一排排的平房和大杂院,那里有来来往往的人情世故,有五味杂陈的柴米油盐,有挥之不去的欢声笑语,更有永远也忘不掉的老街坊们。


那时候的人们都不富裕,但是真快乐!


01

段儿平房




1952年起,天津先后建设了中山门、西南楼、佟楼、吴家窑、丁字沽、王串场、唐家口七个工人新村,大家一住就是3、40年。


90年代左右开始大规模的平房改造,等到了2017年,王串场最后余下的二十四段也全部拆除。


我在天津平房里长大


如今除了天津的犄角旮旯还藏着极少数的平房,大杂院的生活方式已经彻底告别了历史舞台。


我在天津平房里长大

王串场旧貌(来源于天津档案馆)


那时候,要是问人住哪,很少听到什么道什么路,你一说:“我住王串场20段儿5排。”


人家就知道你住在5号路附近。


我在天津平房里长大


“段儿平房”的每一排就构成一个胡同大杂院,这院儿有宽有窄,差不多能住10来户人家,祖孙三代挤在一间十几平的房子里的不在少数。


那时候的平房,还没有地段儿,房价,学区等等代表身份属性的附加价值,它仅仅是个居住空间,是个温馨的家。


我在天津平房里长大


住过平房的天津人都是空间利用专家,屋里的床、大立柜、桌子等大件儿怎么摆,各种小件儿生活用品怎么藏,都有它的门道。


我在天津平房里长大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把这种对生活的精打细算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用不怎么好的数学功底解决了全家人的睡觉问题,为了有半间自己的小家,还挨了邻居一板儿砖。


我在天津平房里长大


其实,这部电视剧的原著作者刘恒对大杂院的平房生活有丰富的体验,他曾说:

“当时家里只有两间平房,二十平米,住三代五口人,后来我们盖了一间六平方米的小房,再后来我就在里面幸福的结婚了。”


我在天津平房里长大


只是,很多人到现在也没闹明白:

为什么如今住着的宽敞楼房什么东西也放不下,当初的小平房不仅能装下全家人,还能放下100斤冬储大白菜?


现在总有人说,北上广容不下肉身,三四线放不下灵魂。


但那时候,似乎只要屋里能容纳下一张睡觉的床,身体和灵魂就都挺舒坦。


我在天津平房里长大


那时候的人们都拥有一种“明明那么普通,却又那么自信”的稀缺品质。


毕竟,爱自己才能爱生活,不焦虑才能真快乐,住过平房的人都懂!


02

热气腾腾的生活




如果说,焦虑是因为把对未来的担忧,过多的放在了当下。那么,平房大杂院里面热气腾腾的生活质感,会让你完全无暇为缥缈的未来担忧。


我在天津平房里长大

(来自解放网)


大杂院里最舒服的时段儿是入伏之前的初夏。


甭管你什么时候进院儿,都能看见一个大爷在躺椅上乘凉,他微闭着双目,手边茶缸子里飘出茉莉花茶香,扇子轻摇,那叫一个“迂踢”。


我在天津平房里长大


那时候,老母亲还不用陪在孩子身边辅导作业。


家门口儿同龄的孩子大都是同学,放学直接去同学家写作业,或者在院里摆个木头椅子当桌子,再拿个马扎、小凳子,坐那一会儿就写完了。


我在天津平房里长大


等到第一个写完作业的孩子在胡同口喊一嗓子,小伙伴们就陆陆续续的跑出去:

拿网子抄老贺(逮蜻蜓),在水坑里游泳,趴地上弹球儿、拍麻号儿、去空地儿砍子儿......一玩儿就是一下午。


我在天津平房里长大


“玩儿”也有不少讲究,老贺也分不少品种,比如:

尾巴酷炫的“轱辘钱”,体型巨大的“花里豹”,出没于水坑旁边的“红辣椒”,还有最好逮的“大老黄”。


我在天津平房里长大

我在天津平房里长大

我在天津平房里长大

我在天津平房里长大


不知道是那时候逮得太多了,还是别的什么原因,现在蜻蜓的品种好像没有那么多了。


我在天津平房里长大


到了饭点儿,孩子们边玩儿边满院子跑,这家非得喂一口,那家顺手给一块,等回到家已经吃饱了。


大杂院里的街坊们,处的比亲戚还亲。


我在天津平房里长大


家家户户都在院里晾着各种蔬菜,晒着咸菜萝卜条。

“辣青椒、勾葱、嫩芹菜、扁豆、茄子、黄瓜、架冬瓜、大海茄”应有尽有,炒菜缺点儿什么,只要喊一嗓子,别人肯定借给你。


我在天津平房里长大


今儿找你借跟根,明儿找你借头蒜,有时候还直接把你们家刚能打酱油的孩子,打发出去帮忙买瓶醋。


您可别着急,您也别“翻呲”


等倒你冬天买蜂窝煤、买大白菜的时候,他准第一个出来帮忙卸车,这就是生活中的交情。


我在天津平房里长大


那个时候,“留守老人”的生活丰富多彩。

“人都走啦?上学的也走啦?上班的走没?”


送走了上班上学的,院里的老头儿开始晒着太阳下棋,老太太们坐一块儿边聊各家的八卦,边干着手里的细碎活儿。


我在天津平房里长大


谁家孩子要是没人看,大杂院的老太太肯定热心帮忙。只要院子里有老人,小偷进不来,孩子丢不了,这才是有一老如有一宝。


我在天津平房里长大


您没听马三立《相面》里邻居说得吗:

“晚饭你们吃的饺子,你还就的烧饼。饺子馅儿咸了。你爱人听戏去了,锁门了,钥匙搁刘娘那了,对吗?”


住在大杂院儿里的人,消息就是这么灵!


当然,到了饭点儿,要是看见哪家老人还没做饭,也准有人主动拨一碗送过去。


我在天津平房里长大


这种“半透明”的生活,也有弊端:

现在,男同志还能让哥们儿帮忙“打个马虎眼”,媳妇儿想查岗,最多打个电话。


平房可不行,喊一嗓子就知道在没在,“搞小动作”难度五颗星。


可以说,天津平房的大杂院不仅为大家解决了养老和育儿的问题,还能维护家庭的稳定。


03

有“骚气”,也有“香气”




有人说,能代表情侣间关系质的飞跃的,不是第一个吻,而是第一个屁。


那么,天津人的平房大杂院里,绝对都亲如一家。


我在天津平房里长大


那时候只有公共厕所,晚上路远不方便,一般都在尿桶里解决。于是,早晨起来公厕门口就排起了队伍。


四嫂子举着尿桶子,还不忘打招呼:


“二姐,你吃了吗?”


“没有呢!你二哥正排煎饼果子呢!”


谁也不用觉得难为情,没准儿她桶儿里的尿比你的还满呢!


倒完尿,哼哼着当年的流行歌“请喝一杯茶呀,请喝一杯茶”往家走,继续轮流用公用水龙头洗漱。看着闲闲散散,其实有条不紊。


我在天津平房里长大


虽然,狭小的空间里难免磕绊,但是大家都知道“日子还长着呢”,所以谁也不会真和谁红脸。


我在天津平房里长大


生炉子做饭,油烟满院子乱窜,辣子炝的全院儿老少一块儿咳嗽打喷嚏,也没有谁想跟“物业”投诉。


谁家做什么饭,闻一鼻子就全知道了,带上两瓶啤酒,上哥们儿家坐下就吃,绝对没人挑理。


我在天津平房里长大


夏天天儿热睡不着,把凉席铺院里,有人能陪你聊半宿。


你要是太“刺儿”,过的太“独儿”,就是那句捧哏常说的话“你可别挨骂了!”


我在天津平房里长大


在平房大杂院里,你得讲礼貌,看见活物你就打招呼,一准儿没错:

“大哥,下班啦?”

“嫂子,喂奶呐?”

“嚯!王奶奶您介做的嘛,真香啊!”

“嘿!介倒霉孩子怎么跑这儿来了,赶紧回家去!”


“哟!大爷您睡着啦!”,哪怕使坏把睡着的大爷吵醒了,他也不会生气,笑着骂你两声,继续闭眼“迷瞪”


为嘛非得把人家叫醒呢?因为你不打招呼,倒真可能有人挑理:

“恁么长那么大个子?见二伯不......不招呼一声?”(马三立《练气功》)


我在天津平房里长大


天津人的看海,其实也不是从这几年开始的。

天津大杂院的地势特点是:院儿里比外面路面低,屋里又比院里低。所以,一下雨,全院不分男女老少都得齐心协力往外淘水。


不过,天津人可没觉得苦,小孩子玩儿的也还挺开心。


我在天津平房里长大


面对抗未来的不确定性,老天津卫人更愿意用坦然的心态与乐呵的“贫嘴”,来消解自己的生存压力,也稀释着身边人的生存压力。


所以,在平房大杂院,连攀比和“掰头”都是那么哏儿。


我在天津平房里长大


看邻居大哥天天钓鱼回家,熬鱼的香味儿满院子的飘,架不住媳妇儿撺掇,自己也想去“掺和掺和”


我在天津平房里长大


不论是那嗓子“二他妈妈,给我烙仨糖饼”,还是“快拿大木盆来,可赶上这拨了!”


我在天津平房里长大

(相声TV《钓鱼》)


哪怕被拆穿这鱼是买的,也照样不会“社死”。转天就跟没事儿人一样,日子该怎么过咱还怎么过!


我在天津平房里长大


最近《五十里桃花坞》上线,以宋丹丹为代表的老一辈问候方式,让很多明星体会到了“社死”的尴尬。


唯独郭麒麟应对得游刃有余,哪怕别人已经觉得他尴尬了,其实他还是不尴尬。


我在天津平房里长大


采访的时候,有人问他为什么能理解并且“享受”这种来自长辈的另类“爱护”呢?


他自己说是因为从小生长在“强社交”环境里,早就适应了各种沟通方式。


德云社的相声后台,天津的平房大杂院,都是典型的“强社交”环境。在真正的大集体环境里被锤炼过,其他都是小场面。


我在天津平房里长大

(摄影师:甄琦)


如今,虽然天津平房大杂院的时代一去不回,但是,咱老天津卫的性格是代代相传。


所以,天津人走到哪儿,就能快乐到哪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天津   平房   大杂院   天津人   媳妇儿   块儿   水坑   作业   全院   贫嘴   大爷   院子   屋里   嗓子   孩子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