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古拉山顶


这是一个诗哲的灵魂,与唐古拉雪山进行的一场无声对话,也是作者与个人的世俗生命进行的一场终极对话,从此他超越了自己!

中国第一位骑单车进藏的读书人宋词,带你一路感受32年前的青藏。


唐古拉山顶


这将是一个永远刻入我生命的日子:1989年8月22日晚6点30分,我骑自行车登上了横亘长空的唐古拉山顶。此时,我正与唐古拉山碑站在一起。碑上阿拉伯数字记载的海拔高度是5231米。


中国有两句老格言:“没有比脚长的路,没有比人高的山。”但此时的我反而不再这样认为。回望出生入死,雨雪风霜,在血汗与泪水、慷慨与悲歌中一个脚印一个脚印地走过的一万多公里的漫漫长路;面对眼前雪峰柱天,雄居人世,在太古与未来,沧海与桑田之间,被一次次日出日落伫望了亿万斯年的高山,我岂能说出那样简单而省略,轻率而毫无敬畏的话呢?


此刻,真正能让我脱口而出的,唯有陈子昂那首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陈子昂是真正伟大的诗人,当年他脚下站的虽然只是小小的幽州台,但他的灵魂却是站在了人类思想的“唐古拉”山顶的。如果世上没有他这四句诗,尽管人类有着那么丰富的语言,此时此刻我站在这里,还能用什么词汇来表达我的内心呢?除了原始的吼叫或婴孩的啼哭!


为了确保一天之内能跨过唐古拉山,不至于无处投宿,那天上午九点我就从山北坡脚下的唐古拉兵站出发。可没走多远,发现自行车胎瘪了,急忙在路边扒下来修补。等到重新赶路,已经是十一点了。


告别兵站那位热心的教导员和那些寂寞却充满热情的战士时,他们给我带上了一包馒头和炒榨菜,还有半桶凉开水。就凭这些,我开始挺进唐古拉山顶了。


已经走出十一公里,我忽然发现兵站客房的钥匙忘记交回去。我正停下车子回望山下犯愁,刚好迎面开来一辆汽车。我灵机一动拦住了它,拜托司机把钥匙给捎回去。一把钥匙虽小,但这次旅行我悟到了许多以前不曾注重的细节道理。除了必须的求助,我不能给别人额外增添一点麻烦。佛教中有条戒律:“一日一餐,过午不食。”那是释迦牟尼当年订立的。因为考虑到当时百姓不富裕,他和弟子们为了修道化缘而食,一日吃一餐正是为了少给百姓增添负担。我想这是同一个道理。


唐古拉山顶

唐古拉山兵站


挡在前面的唐古拉山,就象突然倾斜下来的天空或直竖起来的大地,高处时尔云遮雾罩,时尔阳光辉煌。偏下午时,我走在一片很大的山谷底下,天下起雨来。路边出现了两座半塌的土房,我停下车子到土墙下稍做休息,顺便吃我从兵站带出来的午饭。差点忘了,羽绒服口袋里还有两天前在路上捡的半口袋蒜瓣。那天在走向沱沱河沿的那片开阔的山原上,不知是谁的车掉的,走一会就会发现已被摔开的半头或几颗蒜瓣,几乎把我的一只衣袋捡满了。这两天一直高兴地在路上吃它,开胃、驱寒、预防感冒,在这条路上都很重要。我甚至想象是上帝专门扔给我的。


前面的山势更加雄峻起来,能望见高处有一段天梯般的盘山道,中部被一大片厚厚的乌云遮没,看起来好象走上天去了。随着高度的上升,雨变成了稀疏的雪花,空气越来越稀薄。本来,踏上青藏高原以来,我已经翻越了昆仑山和峰火山,从四千七百多米到五千米都没有什么特殊的反应。但此时因为原本很低的气压下雪时更低,又推着自行车背着行囊急走,我终于感觉到了空气的重要。虽然没有别的不适,但每隔一会就需要深呼吸,而每次刚一张口,本来预备好的深呼吸都不由自主地变得仓促而急切。我比喻这里的氧气“就象上帝撒下的面包渣,让下面的人象鱼或鸟一样夺食,而且永远怀着饥饿。”真担心哪口气吸不及会一下憋死。


一路上许多有过高原经历的人们忠告过我:“千万当心,我们坐车过那些高山都呼吸困难,头痛欲裂,呕吐。一旦窒息或因大气压不够而血管胀裂、流鼻血、得脑水肿、肺水肿等,都会很快死掉的,你一个人还是别去了。”可我的信心从没打过折扣。因为我相信自已这个早几年大学校园里的万米冠军,曾在全省高校运动会上叱咤过风云的“健将”,一定会比常人耐缺氧能力高一些。况且我已经在青藏高原上跋涉了多日,一点反应都没有。果然,等到沿着盘山道穿过那片云层到了更高处,我很快就又都一切正常起来。在穿过那片云层时我还好壮美地想:说不定过两天东部的天气预报里,那一片从青藏高原飞来的云层,降雨时还会降下我的几滴汗水呢。”


想着一会我就要翻过整个旅行途中最大、最高、最艰苦卓绝的唐古拉山了,心情既兴奋又苍茫。回头望望,仅从敦煌启程到这里,十多天中就已经又走了一千多公里了。这是怎样的路程啊!酷日流火的沙漠,四野茫茫的盐湖,青藏高原变幻无常的恶劣气候,野兽出没的夜晚,空气稀少的高山,高原阳光中毒烈的紫外线………因为每天啃冷干粮喝冷水,缺少维生素,我的上下嘴唇正在溃疡;由于紫外线的强烈烧伤,我的脸在浮肿,上面敷着指甲厚的血痂,象铁锈一样一块块脱落又生出;我马瘦毛长,乱发披肩,全身上下象个野人甚至野兽。我所寻找的对手是谁?


“噢——喝——我登上唐古拉了!”当我终于踏上山顶的那一瞬,我也想这样喊一嗓子,但终于没有喊。因为在那个同时,在这横截天宇的高山之颠,我一个人孤独地站在唐古拉山碑前,心中突然升起了一种平生从未有过的崇敬,一种深刻的庄严。这尊沉默的山碑象一个年老的哲人坐在这里,他仿佛一直在等我,仿佛知道有一天我会以这种方式而来,而他要用那四个无声的阿拉伯数字“5231”启示我:“你寻找的对手是你自己;你要超越的是自己!”


从那一瞬起,我感到全身的重量在迅速冰释,肉体化为一根轻飘的羽毛。在这尊沉默山碑的注视下,我也仿佛从来一无所有,以往一切经历就象一页旧纸被无声地翻了过去。此时,万象已逝,万事俱灭,而唯一“我”还活着……


唐古拉山顶

乌云压山山欲摧


奔腾的乌云自南面群山间惊天动地而来,迅速抹平了我面前一座深阔的峡谷,恐怖的云头挟着呼啸的天风正向山顶扑近,已能听到云中有异样的响声。根据经验我迅速判定是一场冰雹。无数闪电象幽蓝的长蛇,开始在山碑和我的周围狂舞,低闷的雷声也在近处走动。我突然想起自行车是这高处的唯一金属,闪电正是因它才蜂拥而来。于是我迅速扯出包里的雨衣,把自行车放到了远处。由于不知这雪山之巅的冰雹会有多大个儿,怕被砸破脑袋,我把羽绒服顶在头上,又用雨衣盖在上面,依着山碑坐下来。猛然想到山碑和我都在最高处,是雷的目标……但太晚了,冰雹已经密集地砸下来。这时我心里反而异常宁静——如果我能被上苍的雷电在这唐古拉山顶,在这圣哲般的山碑下击倒,还有什么可遗憾吗?


为何古今中外有那么多人面临死亡时能够英勇不屈,义无反顾?如为宗教而被钉上十字架的耶稣,为科学而被烧死的布鲁诺,为除暴政而剌秦的荆轲,以及现代中国影片中那些就义前高呼口号的共产党员。其实,并不是他们从来就不怕死,而是因为他们找到了一种他们觉得比个人的生命更有价值的事物,而且恰逢了一个比活着更为精彩的死的形式,那样一死死而无憾,于是他们才豪迈洒脱,视死如归起来。正如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相反,那些没有“闻道”,没有找到比个人生命更有价值的事物,没有遇上一个比活着更精彩的赴死机会的人们,便一直做了怕死的人。即便前面说的那种已经“闻道”的人,如果不是面临一个精彩的死的形式和机会,而只是由于普通的疾病,小小的意外事故等与其“道”无关的因素而死,他们也仍是不情愿的。


我可以坦言,在这次旅行以前我是怕死的,怕疾病、怕车祸、怕游泳时出意外,怕遇上流氓歹徒捅一刀,因为太不值;而自从上路以后,我就反而不怕死了,路上有许多人问过我:“出了事咋办?”我总是笑着说:“我俩眼一闭哪知道咋办!”,原因就是我觉得死了值了。但等我以后回到家去,重新进入普通生活,我还会还原成本来那个怕死的我。世上没有永生都不怕死的英雄,只有为着特殊事物、在特殊时刻义无反顾的凡人。


想着想着我就依着山碑睡了,我太累了。等我猛然醒来的时候,感到身上重重的,钻出头来一看,好家伙,我已经被手指顶大的冰雹给埋了足有半尺厚。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天已经黑下来,但漫山遍野一片洁白,映得什么都看得清。一只钻到我身边躲避冰雹的兔子,从山碑下跑出来,消失在雪白的山坡下……


我想到此时正在唐古拉山顶的我和以后重新回到普通生活中的我,便吟出下面一首诗:


唐古拉山顶


那个人高坐在唐古拉

山顶,同每一座雪峰

对弈,手执无形棋子

指天画地


输局与赢局

黑夜与白日

众宿之眼纷纷陨落

在他心底


时间的胡须,长满

每座山谷,最后


那个人从山顶

下来,路过家门

象只没入草丛的

免子


永远用沉默启示旅人的孤独圣哲——“受命不迁”的唐古拉山碑,再见了!


愿我的生命今后永远能完成这样的超越。


《走来走去》宋词/著,东方出版社。

连载第60篇——青藏行




作者简历


宋词,出生于黑龙江省密山市。本姓赵,宋太祖赵匡胤第33世孙。1979年考入黑龙江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至牡丹江日报任文学副刊编辑。

中学时代开始诗歌写作,进入中国上世纪80、90年代“校园诗人”和“第三代诗人”群。

1989年曾用一年时间,独自骑自行车旅行全国 。著有旅行文化随笔集《走来走去》和《宋词短诗选》。

1993年调入广东珠海工作,曾任《珠江晚报》副总编、珠海市记者协会秘书长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唐古拉山   青藏高原   蒜瓣   乌云   高山   兵站   冰雹   宋词   云层   怕死   高处   山顶   路上   生命   旅行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