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滨江新城

文/ 罗安会

在重庆江津的德感办事处,方园约20平方公里内,一座宜居生态的滨江新城䇄立在江津北岸。日前受邀,我又到了滨江新城。

10年前,这儿没有城。原是德感街道办事处的陡石村、垭口村和双龙乡。千百年来,这几个乡村的人口不过6000人。这里地处浅丘,土地贫瘠,山体滑坡、村道开裂,坑洼不平,村民生活,出行都很困难。它还是江津长江北岸城边的贫困村社。

又到滨江新城

滨江新城管委会网络照片

2007年春节刚过,“滨江新城”的模型与沙盘在东门江津区文化馆底楼展厅展示时,不少人说:“要在长江北岸架桥修城,真是白日作梦。”事隔8年,这“白日梦,”却变成了一座具有文化气息浓厚的滨江新城。

当年,我作为江津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担任了区政协常委,对江津城市发展有所了解。同时,我对区委常委会的跨江造城决定十分拥护。我在政协提案中,提交了《关于北部新城科学规划 立足长远发展》和《一江两岸向北东移》的提案。事实证明,北岸新城建设凝聚了“人大”、“政协”和全区人民的力量与智慧。

我作为两届区政协常委和“编外记者”时期,目睹了滨江新城的开工剪彩,招商引资,拆迁安置,品牌项目入驻。一时间,方园10多平方公里塔吊林立,机器轰鸣,修桥建路,园林绿化等一系列的城市建设按照总规,釆取“大兵团”各个击破的战术,协同作战,取得了决定性胜利。目前,滨江新城按江津“一轴两翼”,同城一体化发展的桥梁和枢纽理念在建设着。

又到滨江新城

滨江新城管委会负责人陪同作家采风(作者摄)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城市建设,同样离不开文化。滨江新城管委会一班人,坚定文化自信,为新城注入多元文化。他们多次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文化人对城市文化建设出谋划策。当然,我也被作为江津的“文化人”多次出席文化兴城的研讨。

今年初冬,一个艳阳高照的星期天,管委会再次邀请区作家、诗人10多人“聚焦滨江山水新城”的采风活动,我也参与其中。当作家们问到:“管委会领导换了一拨又一拨,对新区总规有影响吗?”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回答,“人变,总规不能改变”。他还讲到,今天大家看到的这座新城,是按总规集商贸、金融、商务、文化、教育、政务为一体的宜居生态城市来打造。多年来,还没发生主政人随意改变总规的个人行为。这是多么好的政令畅通哟!

又到滨江新城在滨江新城文化馆采风(作者摄)

我们一行作家在管委会相关负责人陪同下,按釆风计划深入到区域内的“五馆三中心”、圣泉寺景区、高家坪景区和部分小区采访和收集创作素材。由于我们去得早,科技馆、博物馆大门还关着。当我们来到文化馆和图书馆时,江南、江北青少年们在家长带领下,安静地坐在宽敞明亮的书吧、书厅读书学习了。这个新区图书馆在开馆那天,也邀请文化人去畅谈《读书与人生》,我当天在网媒《今日头条》上报道了图书馆的总建筑面积达1.2万平方米,新馆分为上下4层,共设有阅览坐席1000个,总藏书量40余万册。同时我在会上表态,隔日送10本我出版的散文集《往事未必如烟》到图书馆。

又到滨江新城瞧,这家人在图书馆读书(作者摄)

我们的下一代人,有这么多的书读是多么幸福的事呀!我们在图书馆采风,时不时地同读者交流,摆谈,拍照,记录着读书人的感受。作家施迎合感慨到:“多读书,读好书,读书是知识的源泉,知识会改变人的一生”。

当我们采风团成员来到明代翰林院学士、工部尚书江渊所著江津后八景诗文的地方,浒溪湖畔时,“浒溪烟雨”一诗从“江津通”庞国翔作家口中飘出。诗曰:

人家比屋临溪渚,翠树层层霭烟雨。

放舟拟作潇湘游,玄圃沧洲渺何许。

推窗坐对心神娱,彷佛缃缣开画图。

几迥误认辋川曲,落红飞絮春模糊。

又到滨江新城浒溪湖畔(作者摄)

浒溪这个地方,从诗中可领略到先贤对它的赞美与神往。浒溪,原是双龙乡内的一条溪河,流经江津北岸入长江。而今,浒溪旧貌换新颜。云南一大型国企的集团公司,在这儿打造成“滨江春城”,浒溪被标注成“滨湖景观”。形成清溪如带,溪水潺潺,草坪茵茵,白鹭寻食,花道簇拥,绿阴成林的市民生活居住地。类似的小区、校园在滨江新城一个连一个,处处都体现出新城文明的多元素文化。

当我们问及江渊幼时就读的私塾“栖清书院”时,管委会主管建设的年轻人答道,我们也将“栖清书院”,“圣泉寺”景区纳入总规之中,力争下一步把这厚重的文化之地打造好,建设好。当我们一行人驱车在“栖清书院”旧地和“圣泉寺”这一座千年古刹参观时,古刹内仍香火不断,巨石上的几尊菩萨被供奉着。在古刹不远处,就是“圣泉寺”的龙泉洞和“栖清书院”。

又到滨江新城圣泉寺古刹(作者摄)

我们沿着密林,行走在长满苔藓的石阶登阶而上,看到了断壁残垣的“栖清书院”,这是400年前江渊小时候在此读书。密林深处的巨大岩石上,清代文人诗文石刻下,一口“龙泉井”从龙泉洞涌出的泉水不断。史料记载,这甘泉千百年来不曾断涌,古人在凿井时,还依山顺势雕刻了一条巨龙,让龙泉洞的泉水正好从巨龙的嘴中吐出,当地人便称之为“龙吐水”。我们一行人在“龙吐水”的地方合影留念。

又到滨江新城

采风团成员在“龙泉井”处合影(作者摄)

我在回程路上编了几句顺口溜:

滨江新城碧蓝天,

绿色低碳山水间。

宜居生态歌一曲,

颂扬开拓建设者。

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滨江新城的建设鼓与呼。

2017.11.14.于江津

作者系重庆市散文学会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21

标签:滨江   江津   新城   龙泉   文化馆   古刹   长江   管委会   景区   北岸   书院   图书馆   作家   作者   文化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