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天籁之音来自2500多年的春秋战国,如今依然活跃在世界的舞台

在一个山清水秀,云雾缭绕,溪水长流的小山村,这个村子里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会唱歌,而且这些歌曲都是没有歌词的神秘曲调,完全是靠歌师口口相传而来。这就是贵州从江县高增乡的小黄村,这个村子被誉为侗族大歌的故乡,歌的海洋。小黄村是我第二次来,来的目的就是想再次零距离的聆听侗族大歌的天籁之音。


这个天籁之音来自2500多年的春秋战国,如今依然活跃在世界的舞台


这个天籁之音来自2500多年的春秋战国,如今依然活跃在世界的舞台


小黄村依然还是那个小黄村,淳朴的民风,热情的人们。只要有客人来,小黄村的歌手们就会齐聚鼓楼为客人们演唱他们的侗族大歌。凉爽的夜晚,璀璨的星空下,聆听这似乎可以透过天际的远古之音,嘹亮的歌喉响彻天际,震撼每一个人的心灵。听到侗族大歌的人瞬间就会被吸引,人世间的纷扰与烦忧瞬间化解,随着歌声烟消云散......


这个天籁之音来自2500多年的春秋战国,如今依然活跃在世界的舞台


这个天籁之音来自2500多年的春秋战国,如今依然活跃在世界的舞台


为了更好的了解侗族大歌,我们住在了小黄村,虽然都是在寨子的村民家住,还是比较干净舒服。小黄村并不富裕,但是来的话是不会收取任何的费用。住宿自然是要付费的,但是也不贵。侗族住宿要入乡随俗,进门之前要从燃烧的火盆上跨过去,应该是去除晦气的意思。虽然不富裕但是这里的人们却很淳朴,他们会把自家最好的美食拿出来招待远方来的客人。长桌宴上会有漂亮的侗族妹子来为客人唱祝酒歌。


这个天籁之音来自2500多年的春秋战国,如今依然活跃在世界的舞台


这个天籁之音来自2500多年的春秋战国,如今依然活跃在世界的舞台


这个天籁之音来自2500多年的春秋战国,如今依然活跃在世界的舞台


吃过晚饭,来到鼓楼开始欣赏侗族大歌表演,这次有幸还听到了童声大歌,五六岁,六七岁的孩子们唱的真是有模有样,可别小瞧他们,他们还经常参加各种比赛呢。


这个天籁之音来自2500多年的春秋战国,如今依然活跃在世界的舞台


这个天籁之音来自2500多年的春秋战国,如今依然活跃在世界的舞台


这个天籁之音来自2500多年的春秋战国,如今依然活跃在世界的舞台


侗族大歌发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在宋代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在其《老学庵笔记》中就记载了“仡伶”(侗人自称)集体做客唱歌的情况: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至明代,邝露在其所著《赤雅》一书中更加明确地记载了“侗人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长歌闭目,顿首摇足”的情景,可见,侗族大歌在明代就已在侗族部分地区盛行了。这是数百年前侗族大歌演唱的重要文献。


这个天籁之音来自2500多年的春秋战国,如今依然活跃在世界的舞台


这个天籁之音来自2500多年的春秋战国,如今依然活跃在世界的舞台


侗族文化三样宝:鼓楼、大歌和花桥。其中的大歌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用耳朵和心灵去捕捉与欣赏的民间音乐。由于以前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社交礼仪等都是靠着优美的歌声一代一代往下传,“汉人有字传书本,侗族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是侗族生活的真实写照。


这个天籁之音来自2500多年的春秋战国,如今依然活跃在世界的舞台


这个天籁之音来自2500多年的春秋战国,如今依然活跃在世界的舞台


侗族大歌是没有歌词的,也没有文字记载,完全是靠家中的长辈口口相传而流传至今。如果村子里有唱得最好的就会在村子里有威望,也会自然的成为歌师,村子里的歌师会教孩子们唱歌。


这个天籁之音来自2500多年的春秋战国,如今依然活跃在世界的舞台


这个天籁之音来自2500多年的春秋战国,如今依然活跃在世界的舞台


“饭养身,歌养心,”这是侗家人常说的一句话,也就是说,他们把“歌”看成是与“饭”同样重要的事。侗家人把歌当作精神食粮,用它来陶冶心灵和情操。在侗族地区,歌师是被社会所公认的最有知识、最懂道理的人,因而很受侗族人的尊重。于是他们世代都爱歌、学歌、唱歌,以歌为乐,以“会唱歌、会歌多”为荣,用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用歌来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歌与侗家人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不可分割。


这个天籁之音来自2500多年的春秋战国,如今依然活跃在世界的舞台


这个天籁之音来自2500多年的春秋战国,如今依然活跃在世界的舞台


侗族大歌是侗族多声部民间歌曲的统称,侗语称“嘎老”。“嘎”,就是歌,“老”,含篇幅长,人多,古老之意,是由多人合唱、集体参与的古老歌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其主要特点。歌唱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鼓楼大歌、声音大歌、叙事大歌、童声大歌、戏曲大歌、社俗大歌、混声大歌等七种。它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间友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因此凡是有大歌流行的侗族村寨,很少出现打架骂人、偷盗等行为,人们甚至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这个天籁之音来自2500多年的春秋战国,如今依然活跃在世界的舞台


这个天籁之音来自2500多年的春秋战国,如今依然活跃在世界的舞台


侗族大歌是一种“众低独高”的音乐,必须得由三人以上进行演唱。在侗族大歌中,高音部分必须有领唱,低音部分合唱,高音部分由一个人唱,这样变唱较为自由,旋律容易清晰。由于领唱者担负着演唱主要旋律的任务,因此高音声部领唱的歌手只能由歌师或被公认为有较好歌喉、素养和应变能力的老歌手来承担。


这个天籁之音来自2500多年的春秋战国,如今依然活跃在世界的舞台


这个天籁之音来自2500多年的春秋战国,如今依然活跃在世界的舞台


鼓楼是侗族文化的缩影,侗族建寨先建鼓楼。鼓楼的功能除聚众议事、传递信息和报警外,它还是重要的娱乐场所,是大歌演唱和传承的重要场所。一般重大节日活动的对歌大都在鼓楼中进行,在平日里如果有外寨歌班来访,主寨的歌班也邀请对方夜间进入鼓楼唱歌。每当夜幕来临,双方歌班进入鼓楼,在长凳上面对面坐着,全寨男女老少围在鼓楼周围观看。歌唱开始时,先要由主队带头唱起迎客内容的歌,客队则回唱《赞鼓楼》,当这两首寒暄性质的礼节歌唱完后,才进行正式的大歌对唱。之所以把赞美鼓楼的歌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礼节放在对歌的最开始,是因为他们认为赞美了鼓楼,就等于赞美了这座鼓楼的主人。


这个天籁之音来自2500多年的春秋战国,如今依然活跃在世界的舞台


这个天籁之音来自2500多年的春秋战国,如今依然活跃在世界的舞台


侗族大歌是我国优秀的古代艺术遗产之一,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也是国际民间音乐艺苑中不可多得的一颗璀璨明珠,已唱出国门,走向世界,经常会出国访问演出。作为多声部民间歌曲,侗族大歌举世罕见,希望侗族大歌能长久的流传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6

标签:侗族   鼓楼   领唱   口口相传   声部   童声   春秋战国   歌喉   父辈   高音   歌声   客人   活跃   家人   多年   舞台   民间   心灵   旅游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