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岛湖的“两大难”:鲢鳙放养60年,“保水鱼”保住了什么?

千岛湖又名新安江水库,是国内有名的深水人工湖,也是长三角地区最大的战略水源地。1959年,新安江水库正式下闸蓄水,当水位达到108米时,库区面积为583平方公里,相应库容为178亿m³。湖面岛屿众多,面积在3亩以上的岛屿就有1078个,这也是千岛湖名称的由来。

千岛湖的“两大难”:鲢鳙放养60年,“保水鱼”保住了什么?

关于千岛湖在1998~1999年连续两年爆发蓝藻“水华”一事,大家可能都已有所耳闻。但很多人所不知道的是,千岛湖自建成以来就是一座重点“鱼库”,渔场在成库当年就投放了大量的鲢鳙鱼种。时至今日,湖区的鲢鳙放养已有60年历史,良好的水文条件、充沛的饵料使得鲜鱼产量逐年增长,如今年产超过250万公斤。

千岛湖凭什么成为“鱼库”?

千岛湖是钱塘江流域的重要水源点,鱼类结构、生态环境无一不根植于钱塘江。在认识千岛湖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钱塘江。

钱塘江是浙江省的第一大江,也被称为浙江、罗刹江、之江。钱塘江发源于安徽省休宁县西南部的怀玉山,全长588公里,流域面积5.56万平方公里。自干流相继建成新安江和富春江两大水利枢纽后,钱塘江就自然被划分成了上、中、下三个阶段,分别对应新安江、富春江以及钱塘江河口段。

千岛湖的“两大难”:鲢鳙放养60年,“保水鱼”保住了什么?

新安江水库储藏的水量占钱塘江流域总量的30%左右,巨大而优良的水资源是一笔极为可观的财富,发展渔业的优势可谓是得天独厚。千岛湖之所以能成为全国著名的“鱼库”,与这里的自然条件有很大关系。

首先是鱼多。根据1984年的渔业调查,千岛湖共有83种不同的鱼类,除了大家所熟知的鲢鱼和鳙鱼以外,水库中还有鳜鱼、鳡鱼、鲌鱼、银飘、密鲴等多种经济鱼类,品种丰富。

千岛湖的“两大难”:鲢鳙放养60年,“保水鱼”保住了什么?

千岛湖野生鳜鱼

当然,鲢鳙始终是重点的发展对象。早在1981~1991年,当地渔场投放的鲢鳙鱼种就达到了616万公斤,平均每年投放56万公斤。大致换算下来,平均每亩水面放养0.85公斤(10尾左右)。在人为管理下,湖区70%以上的产量都是由鲢鳙贡献,单一化趋势明显。

其次是饵料足。作为典型的山谷型水库,千岛湖平均水深30米,最深处有100多米,水量充沛,饵料丰富。通过对生物量进行监测,有专家认为:千岛湖平均每亩水面可生产1000~1500公斤的浮游植物,按照30%的利用率、40的饵料系数来估算,那么每亩水面能生产7.5~12公斤的有机鲢鳙!

千岛湖的“两大难”:鲢鳙放养60年,“保水鱼”保住了什么?

最后就是环境复杂,产卵场众多。库区水面广阔,小岛和沙洲数不胜数,为鱼类的生存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环境。自1959年蓄水以来,湖水和山体之间的淹没线达到了1400多公里,由于季节变化,水位会出现9米的落差,水草类型多,为鱼类的繁殖提供了绝佳的产卵场。另外,渔场保有的亲鱼培育池每年也能贡献可观的苗种量,甚至成为了增殖的主流渠道。

千岛湖的“两大难”

毋庸置疑,千岛湖的有机鲢鳙为淳安县带来了巨额财富,也拉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但同样也带来了两大难题:第一是捕捞,第二是如何确定放流比例。

有人可能会问了,湖里的鱼那么多,捕捞还不简单吗?这里要澄清一下,捕鱼看似容易,其实不然!尤其是在上世纪60至90年代,千岛湖的捕鱼体系还在摸索当中,复杂的地理和地貌环境给捕鱼作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千岛湖的“两大难”:鲢鳙放养60年,“保水鱼”保住了什么?

上个世纪,千岛湖捕捞队共有107人,设有正队长1人,副队长2人,生产班组5个。其中,一班是张网、拦网班,共有29人;2~5班为刺网班,各班定员14人;另有运输班11人,后勤8人。值得一提的是,刺网分为单层刺网和三层刺网两种,配有船只12艘,是当时数量最多的捕捞网具。

千岛湖的“两大难”:鲢鳙放养60年,“保水鱼”保住了什么?

千岛湖捕鱼船只

曾参与过捕鱼的一位老渔民透露,库区采用的是联合捕鱼法,先利用刺网和拦网对鱼群进行包围、截堵,期间伴有船只进行驱赶,将鱼群赶到放置好的张网中。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失误,都会影响到后续的捕捞,甚至可能导致捕捞失败。凭借鱼群侦查和紧密合作,捕鱼队在20年间共捕获了3500万公斤鲜鱼,这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成绩!

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新时代的捕鱼队已经摸索出一套非常纯熟的捕鱼流程,大大提高了回捕率。捕鱼的问题解决了,但一个更加严峻的问题又接踵而至:从过去到现在,千岛湖放流鲢鳙的力度越来越大,但是比例和数量该如何把控一直是个问题。

千岛湖的“两大难”:鲢鳙放养60年,“保水鱼”保住了什么?

资料显示,千岛湖放流的大规格鱼种在100克左右,每年投放重量多达60万公斤,其中鲢鱼占50%,鳙鱼占48%,草鱼和青鱼仅占2%。人工放流鲢鳙向来被认为是“生态文章”,还一度帮忙解决了90年代末的蓝藻“水华”危机,但进入新时代以来,鲢鳙的放流比例是不是也应该“与时俱进”呢?

要知道,千岛湖自2006年以来就进入了中度富营养化的行列,湖区束丝藻、曲壳藻等异常增殖的现象时有发生。在1998年,全湖浮游植物的密度只有108万细胞单位/升,但到了2010年,这一数值就提高到了1152万细胞单位/升,十几年间增加了10倍多

千岛湖的“两大难”:鲢鳙放养60年,“保水鱼”保住了什么?

鱼产量增多的同时,水藻含量不降反增

如果不对鲢鳙的放流比例进行调整,不在源头上控制氮磷的排放,湖区的藻类就有可能进一步增多,甚至产生新的危机。这并非耸人听闻。大家都知道,鲢鱼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鳙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而“水华”现象的罪魁祸首正是蓝藻等有害的浮游植物。因此,可以考虑适当增加鲢鱼的放养比例,比如提高到60%或70%,并将鳙鱼的比例缩减到30%~40%。

千岛湖的“两大难”:鲢鳙放养60年,“保水鱼”保住了什么?

鳙鱼/大头鱼/胖头鱼

至于二者的比例究竟该定为多少,每年放流的规格和数量又该如何确定,这都应该经过科学评估,对湖区的水质情况、现有生物量进行考察后再做决定。总之,为控制住水库中的浮游植物、防止“水华”现象再度发生,升级版的放流方案亟待研究。

“保水鱼”保住了什么?

千岛湖有机鱼的发展模式被称为“保水渔业”,是全国大水面渔业的发展典范。湖里的鲢鱼、鳙鱼也因为滤食浮游生物、改善水质而成为了“保水鱼”、“净水鱼”。据消费者反映,千岛湖的有机鱼肉质紧实、味道鲜美,丝毫尝不出土腥味,堪称“鱼中上品”。大众市场对千岛湖有机鱼的认可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千岛湖的“两大难”:鲢鳙放养60年,“保水鱼”保住了什么?

一般而言,鲢鱼和鳙鱼每增重1公斤,大约要消耗40公斤的浮游藻类,是国内公认的“除藻能手”,净水效果有目共睹。武汉东湖、云南滇池以及江苏太湖,其调水的主力军全是鲢鳙!可以说,国内至今还找不到第三条能完全取代鲢鳙的鱼类。

国内的老一辈的水产专家谢平还曾专门写过相关的著作:《鲢、鳙与藻类水华控制》,此书获得了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的资助,还被列入了当代杰出青年科学文库,是经典中的经典!此类著作为“保水渔业”打下了理论根基,应用非常广泛,值得大力推广。

如果要问“保水鱼”到底保住了什么?答案当然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正如前文所言,这里的“效益”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推进,千岛湖的鲢鳙放养肯定能实现优化升级,成功控制住有害藻类,彻底打断“水华”的抬头势头!

对于千岛湖的“保水鱼”,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水鱼   千岛湖   新安江   富春江   钱塘江   刺网   蓝藻   鲢鱼   藻类   大难   湖区   鱼类   渔业   水库   水面   比例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