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禁渔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大家都知道,长江全面禁渔的时间是2021年1月1日,但事实上从去年9月份开始,不少地区就已经先行禁渔。以四川省为例,封江禁渔已满一周年,效果已经超乎专家们的预料!

2021年9月9日,《中国环境报》发布了一则好消息:中科院水生所的研究人员在赤水河等流域重新采集到了鳗鲡、鲈鲤等珍稀的土著鱼类!这两种鱼是国家重点保护的水生动物,生存状态为濒危,如今双双现身赤水河,可以说为长江禁渔开了一个“好彩头”。

长江禁渔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赤水河

在禁渔之前,赤水河仅能采集到32种鱼类,禁渔后上升到了37种,这说明一些比较少见的鱼类正在变多,资源恢复初见成效。相信只要长江禁渔能坚持下去,将来还会有更多的珍稀物种再次出现!

长江为什么要禁渔,而且一禁就是10年?

可能很多人都认为,长江禁渔只有一个目的:为了恢复渔业资源。这种观点并不全面,长江十年禁渔挽救的不仅仅是渔民的“饭碗”,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使命:改善长江的生态环境。

长江禁渔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长江被誉为“鱼类基因的宝库”,全流域共分布有416种鱼类,其中纯淡水鱼类有362种,长江特有鱼类178种,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淡水鱼原种场。让人深感震惊的是,长江这个“资源宝库”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生态状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糟糕。

2020年全球首份《长江生命力报告》显示:长江干流的生命力指数仅有0.66,被评估为B-,其中长江源头的评级为A,长江中游评级为C,上游和下游评级均为B-。长江的各大附属湖泊,生态状况更加堪忧,鄱阳湖和洞庭湖的评级为C,太湖为D,巢湖为D-(太湖和巢湖的“营养病”已经很严重,常年爆发蓝藻水华)。

长江禁渔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不得不承认,如今的长江生态已经到了紧要关头,很多濒危物种消失的时间节点就发生在最近20年间。

著名的长江鲥鱼,在1974年还曾有1575吨的捕捞产量,资源相当可观,但到了90年代就基本上在长江绝迹了;“长江女神”白暨豚,最后一次被发现是在2004年,此后再无踪迹;而作为长江中的“淡水鱼之王”,活体白鲟最后一次被发现是在2003年,并最终于2019年被宣布野外灭绝。

长江禁渔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自然保护区内的江豚

长江禁渔如果能再提前10年,白鱀豚、白鲟等物种是否就能免于灭绝?这一问题值得反思。10年禁渔虽然来得晚了一些,但依然十分必要,尤其是对刀鱼、中华鲟、江豚等现存的高危物种而言。

为什么一禁就是10年呢?一方面,禁渔10年可为常规鱼种提供2~3个世代的繁殖周期,可大幅提高渔业资源储量;另一方面,禁渔限制了人为活动,改善了长江生态,为濒危物种创造了相对理想的栖息环境,有利于物种保护。

长江禁渔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长江干流捕捞量变化

早在2011年,长江干流的捕捞量就已经不足10万吨,难以满足28万渔民的捕捞需求,僧多粥少的结果必然是淘汰和出局。如果再不禁渔,长江渔民将陷入“无鱼可捕”的困局,到时候丢掉的就不仅仅是祖传的“饭碗”了,还有长江渔业的前途与命运。

因此无论从哪种角度来看,十年禁渔都势在必行,这是给长江生态最好、也是最可靠的保障。

长江禁渔10年后,鱼能多到什么程度?

长江十年禁渔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当禁渔结束后,长江里的鱼到底能多到什么程度呢?会不会像部分网友所说的那样,达到“泛滥成灾”的地步呢?

我们都知道,自然条件下长江中存在完整的食物链,各营养级之间存在捕食、竞争等关系,生存斗争会淘汰掉一部分弱势群体。“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种关系会对各个营养级的物种数量构成限制。

长江禁渔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更为重要的是,无论处在哪一个营养级,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资源的制约。长江的资源、空间都是有限的,鱼类不可能无限度地繁殖(即不会呈现出上图中“J”型曲线的走势),等到生物量接近或达到实际的容纳量后,物种的数量自然就会下降,来回波动,最终稳定在一个合适的水平,也就是K值。

我们也可以拿四大家鱼来举个例子。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长江最具代表性的物种,堪称国内淡水鱼的“扛把子”,野生个体能长到1米多,体重可超100斤。

长江禁渔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从受精卵阶段开始算起,四大家鱼一般要3~4年才能发育成熟,10年时间只够四大家鱼繁殖2~3代,远远达不到泛滥的地步。实际上,在长江水坝的阻隔之下,近年来四大家鱼的天然繁殖量并不理想,亲鱼难以完成洄游过程。历史上,四大家鱼的天然繁殖量曾达1290亿尾(1965年),但近年来已减少到不足百亿尾,和当年的盛况尚有不小的差距。

长江禁渔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目前,我国主要通过三峡水库的生态调度人工放流两种方式来补救、保种。值得一提的是三峡的生态调度,是在四大家鱼的繁殖期开闸放水,利用人造洪峰促进四大家鱼排卵。水库泄洪模拟了自然的涨水过程,可以刺激雌鱼分泌促性腺激素(GtH),使性腺顺利由IV期发育到成熟的V期。这时候,亲鱼才会相互追逐摩擦,甩籽排卵。

长江禁渔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总之,国内野生的四大家鱼目前还在恢复状态,和入侵到美国并泛滥的“亚洲鲤鱼”应当区分对待。因此,我们要担心的不应该是“鱼类泛滥”,而是禁渔时间不够长、恢复效果达不到上世纪60~70年代的水平!

刀鱼变多,鳤鱼再现,但禁渔仍有挑战

一方面,长江禁渔以来确实出现了一些振奋人心的好现象,比如30年来长江中游的嘉鱼站首次发现洄游的刀鱼,而在鄱阳湖,研究人员观测到的刀鱼也明显变多了;再比如,鄱阳湖时隔20年后再次发现了失踪已久的鳤鱼,体长为33~34公分,物种恢复呈现良好势头。

长江禁渔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但另一方面,长江目前的资源状况和上个世纪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不应该满足于当前的禁渔成就。资料显示,和1980年相比,长江中游的鱼类数量由原来的97种减少到了近几年的36种,减幅高达62%。其中,长江特有的物种从原来的38种减少到了16种,减幅为57%,几乎可以用“腰斩”来形容。

一个现实问题是,长江禁渔无法解决所有的生态问题,水环境改善工程也应该予以配套实施,严防水质污染现象发生。因此,禁渔并不能简单地一禁了事,应该利用好这个窗口期,重建江岸的植物群落,提高沿线化工企业的排污标准,加强监管和打击力度,从源头截污,切实改善生态环境。

总之,只有生态质量提高了,长江的环境容纳量(K值)才能正向增加,长江禁渔才能获得锦上添花的效果!

对于长江的生态恢复,您有什么好的建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长江   鄱阳湖   巢湖   江豚   太湖   干流   淡水鱼   渔民   中游   鱼类   物种   渔业   真相   生态   营养   旅游   资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