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兵团回忆(四十一)调不回家乡,他们选择调到了异乡

经常有条友留言说让多写点有关知青的文章,我本是个知青,回忆着写点曾经经历过的岁月也不是什么难事。

原来想,知青这一代人已经老去,现在写出来又有多少人爱看呢?能有共鸣吗?事实出乎我的意料,本来把几年前写的知青回忆文章稍作修改发出,也就是凑个数不断更,没想到受到很多朋友的点赞阅读。而且,大部分的读者都是曾经的知青们,或者是知青的亲属,知青的二代们。

知青岁月,兵团回忆(四十一)调不回家乡,他们选择调到了异乡

据我所知,当年有近两千万的知青们,响应号召离开城市,奔赴农村、边疆广阔天地。知青们在农村边疆所经历的一切,用多少笔墨也无法确切地描述出来,青春岁月的苦乐年华,至今都让一代知青记忆犹新、终生难忘。

所以,不论我写的文章是多么的青涩、不成熟,依然会引起知青们的共鸣,有很多人点赞阅读。可看在头条平台,有多少曾经的知青,是头条的忠实读者和创作者。

晚年的他们虽然退出社会舞台,闲赋在家,但依然学会了上网,继续在网上创作耕耘,也依然喜欢阅读和发表有关知青的文章。

所以,我也就继续收集知青时期的资料,把青春岁月的往事,回忆着写出来,这些回忆是一代人的精神寄托,记载着我们的青春岁月。

知青岁月,兵团回忆(四十一)调不回家乡,他们选择调到了异乡

有网友留言说,喜欢了解有关知青返城前后的文章。确实,1978年的知青大返城,改变了很多知青的命运,回城的道路也是五花八门,充满了艰辛。这篇继续聊聊知青返城的话题。

知青大返城时都是以病退的名义离开内蒙兵团的,但如果你在兵团“提干”了,就不能办理病退回城。张大伟(化名)就属于这种情况。

张大伟是天津知青,因为能说会道,又有点能力,早早地提为连队副连长。也正因为此,兵团的选调上学都和他没关系,他也只有看着的份。但这些丝毫不影响他的革命干劲,依然工作的轰轰烈烈。

又因为他工作的很出色,女战士小兰(化名)爱上了他,早早地确定了恋爱关系。有一次和小兰聊天,她说,当年她本可以推荐回天津上学的,但看到张大伟走不了,她也就放弃了回天津的机会,表示说“大伟不走,她也不走,俩个人在一起共进退”。

觉得只要两个人在一起,在哪都幸福。如此的忠贞不渝,可看他们的爱情有多牢固。

知青岁月,兵团回忆(四十一)调不回家乡,他们选择调到了异乡

随着1978年最后一批知青离开了兵团农场,剩下的都是结婚成家的农场职工和知青了,人们称为留守的知青。

最初的他们在那拿着不低的工资,有充足的粮食和肉,消费还少,又没有什么可干,就是养儿育女,日子过得倒也滋润,留守知青们一度认为他们会这样度过一生,真要扎根边疆一辈子了。

随着孩子慢慢地长大,他们突然意识到:孩子的教育,以后的择业,他们长大了干什么?这些问题逼得他们不得不考虑将来的问题。于是,他们开始想办法离开这封闭的地方,大人可以混,孩子不能混呀!

知青岁月,兵团回忆(四十一)调不回家乡,他们选择调到了异乡

我离开兵团的几年后,一天,一个战友领着张大伟来到单位,说小兰想调到我所在的城市,但没有接收单位,想让我家先生帮忙开个假证明,证明有单位接收,小兰就可以调过来,其他一切不用管。

那时,我先生在教务处工作,手里管着教务处的章。他那时不知道这个章能不能起作用,但都是知青不能不帮,只要进了城市,总比在那荒僻的地方强。

于是,经过一番操作,小兰带着两个孩子如愿以偿地调离农场,进到了我所在城市的一家商场工作。随后,张大伟也以解决两地生活为由,以干部商调的形式顺理成章地调进了一个局,成为一个部门的领导,国家公务员。

知青岁月,兵团回忆(四十一)调不回家乡,他们选择调到了异乡

他们全家终于离开了他们生活了十几年的大草原,也算是有个安稳生活。虽然没能调回家乡,身在异乡为异客,但终归调到了城市,孩子们也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两个孩子后来都考上了大学,都在一线城市工作生活。他们的结局也算是不错的。

知青离开城市下乡时,轰轰烈烈的,但离开兵团农场却是五花八门,又悄无声息,这一段经历对于他们是刻苦铭心,不愿提起,但又难以忘记。

知青岁月,兵团回忆(四十一)调不回家乡,他们选择调到了异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知青   兵团   内蒙   边疆   教务处   化名   异乡   农场   共鸣   轰轰烈烈   家乡   岁月   单位   青春岁月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