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锁钥”——清流关

“金陵锁钥”——清流关

清流关位于安徽省滁州西郊十多公里处的关山中段。为古代重要关隘。始建于南唐,宋代以后多次扩建。此关形势险峻,深十余丈,块石垒砌,气势雄伟,是出入重镇金陵(南京)的必经之地,因此被誉为“金陵锁钥”,号称“九省通衢”。

“金陵锁钥”——清流关

兵家“必争”

清流关始建于南唐时期。据史料记载,五代十国时的南唐在此设关的目的是“以御北师”。因当时地属清流县,又处于清流河上游,故名“清流关”。清流关由古驿道、古关隘、古战场组成。

“金陵锁钥”——清流关

为了便捷军事情报和政治文件的传达,同时作为当时南唐金陵城的屏障,南唐后主李煜的父亲李璟开始修建清流关,并在清流关上设兵把守。有研究者指出,清流关的开凿,打通了南京过江通往南唐这几个州的道路,由这条道路一路北上,可直通北京。即使在今天我们置身此地,还能感受到其地形险要、山高谷深,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金陵锁钥”——清流关

到了南唐后主李煜时代,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宋太祖赵匡胤攻清流关受阻,遂派一轻骑沿小路绕到关后,奇袭得手,很快攻下金陵。

后欧阳修任滁州太守,著文《丰乐亭记》追记此事曰:

“滁(州)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璟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

南宋诗人陆游在《送张野夫寺丞牧滁州》中记咏此役:

“皇天方忧九州裂,建龙真人仗黄铖,阵云冷压清流关,贼垒咿嘤气如发……”

此后,清流关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至正十五年(1355)

朱元璋部下常遇春,兵出清流关渡江取采石,攻灭张士诚,继北上灭元。

明崇祯八年(1635)

李自成与明兵部侍郎卢象升激战于清流关一带。

咸丰三年(1853)

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攻克南京后,派罗大纲攻滁州,与清臣琦善部将胜保三千骑队大战清流关。

……

直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都在此有过战事,可谓世代著名战场。

“九省通衢”

清流关除了作为古战场和古关隘外,著称于世的还有它的古驿道。“九省通衢”就是今天的闽、赣、浙、苏经南京过皖、鲁、豫、晋、冀,驿报频传,商贾云集,车马行人,日夜不息。直至清朝末年,津浦铁路通车,现代公路构筑、改道,才被闲置。

“金陵锁钥”——清流关

如今的清流关古驿道还存有约长2.5公里,宽4米,路面为青石铺成,关口下,古道旁立有“贱避贵、幼避长、轻避重、缓避急”的路碑。特别是历代车辆留下的凹陷车辙,还整齐有序,相互连续贯通,清晰可见辙宽约3-5厘米。

“金陵锁钥”——清流关

而古关隘位于古驿道关山的山峰上。据史料记载,明清时代清流关还保存有关楼基座及关楼,以及关圣殿、包公祠、大佛殿等。这一点在明代诗人陈琏的《清流关》诗中有体现,“忆自南唐始于凿,据守形势真险恶。”但经过抗日战争侵华日军等暴行后,现存古关隘部分基座和部分垒砌的青石条。不过,方圆百里的清流关古战场,其遗址还有一部分,比如清流四石(上马石、点兵石、磨刀石、试剑石)及三古遗址(古关隘、古驿道、古战场)残迹犹在。

“金陵锁钥”——清流关

传说中被关羽所劈的“试剑石”,至今仍立于古道旁

过往成诗

因为清流关有如此的历史和地位,所以引得历代文人墨客,颂清流关诗文甚多。尤以欧阳修“清流关前一尺雪”及陆游“阵云冷压清流关”两首为最。

“金陵锁钥”——清流关

墙基上的石碑记叙着清流关旧事

清代王世桢也曾做过《题清流关》一诗:

《题清流关》

潇潇寒雨渡清流,

苦竹云荫特地愁。

回首南唐风景尽,

青山无数绕滁州。

1989年,安徽省政府将清流关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记载,一些专家、学者实地考察后,对地处江淮间的这一重要古道遗址,给予“国内罕见”的评誉。

“金陵锁钥”——清流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金陵   清流   关山   滁州   抗日战争   锁钥   驿道   关隘   南唐   通衢   基座   后主   兵家   太祖   南京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