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散记

1、花了一整天时间,再读郭此文。天命读书,自有新得。

首次读,应该是作为某次党内整风文件读的,具体记不清哪一年了。时期在而立前吧。留下的印象,是读了原文的,当时提供的学习资料,应该也仅是原文。

而这次读,至少有三个优势:一来完全是出于兴趣。二来有充裕的自主时间。三来有无比丰富的网络资料可查可参阅。

出于兴趣,首先由读《红楼梦》引起,自前年四五月得闲,即以《红》为枕边书,不当回事,又当回事;边思边读,当个引子;边读边思,参悟时代。

这样的读法,很轻松,心得反多。读中也有体会,其一曰,不识明末清初之事,读《红》基本算白读。算来这不算夸张。

《红》书写来,至今有很多不使人明白的事,也有写的极其明白的事。比如,呼喇喇大厦将倾,作者就交代的很明白。

就此为题,仔细思来,就很有意思了。倘若按某种推测,书形成于乾隆初期,按说,这时期的大清,正逢康乾盛世,国运正盛,怎么会呼喇喇么?

这一点上,若作者只是写一个家族呼喇喇,是个例,那作品就不会伟大。

而作者若是以一家窥天下,但身处国运走高,那么,你的心态也的确有点问题,就不是很通。当然,你非得认定一千年内必定呼喇喇哗啦啦,那也不显得你特别聪明,天下人都知道。

稍微推测,就有意思了。后来就翻看明史,还全部听完播客播讲的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不是戏说,是讲故事,但对东林与阉党各揍一棍子,听来觉得,明月先生也太武断了些。

还有专疑清撰《明史》全无信的,五花八门。

红学更是八门五花。

2、万维网真是好东西,不看书直接是浪费。以前欲看书,一是想卖也无,二是再后有卖也贵,三是哪有网上这么全。

真是愿意看么看么,看啥有啥。以前存书几千册,那即成规模了,现在随便一搜,什么什么文网理网,全啊,《四库》都任你读。你不读,那也没办法。

学而的感受,昨天戏题说到:

意在养心还养身,

得闲读书富余春。

可恨书海如瀚海,

反累老夫眼发昏。

(字略有改动)当时题为“无题”,其实有题,说得就是读书之事。

老而读书很丢人么?不至于吧。古人云七十还可还秉烛哩。圣人孔夫子五十岁才韦编三绝哩。

3、网上一股倒郭风,刮的很猛。学而看不大惯,狠狠怼了几次,都是那种往死里怼,不惜开嘴炮,一拼到底的架势。意味是,看你还张嘴就胡咧咧,怼死你。

至于怼死怼不死,那还真不知道。

倒郭的人也无所不用其极,比如搬出迅翁,说那个“远看近看都像条狗,走近看时是莫若先生”出自他。学而看,大约是扯蛋。

扯蛋的事儿很多,比如压扁蛤蟆与死蛇挂树,就编造给苏轼与山谷本人。雅虐的事,大体如夸张,是本有而夸大,但绝非无中生有。邓拓先生即解释过何为夸张,举了苏轼“燕山雪花大如席”的例句,燕山有雪,言其大如席,是为夸张;而言苍梧脚趾雪花大如席,那就是扒瞎话了。

4、《甲》一文,发表于1944年的陪都重庆。那时抗战曙光在即,老蒋以正统自居,拿老人家的话,老蒋要抢摘桃子。

《甲》文那可是当对付蒋的投枪用的,打了老蒋一个趔趄。

似乎当时莫若先生在重庆还有任职,针对蒋的苗头,就给他来这么一下子,老蒋也疼,还组织人反击。

以一文搅动当局风雨,这笔力文力,绝非一般网上嗯哼撒撒野的人所以能者。

且文传至陕北,即列为整风必读书目。以老人家的眼界,看的上几人文品?

才子莫若,的确是当得起时人之誉的。

5、《甲》文所引甚丰,史实详细,大多不容置辩,且被誉以唯物论史的先行。字里行间扣这些史实,用于时论,可见史学之驾驭功力。

这不是书呆子玩得了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苍梧   郭沫若   红学   陕北   燕山   明史   国运   散记   史实   重庆   老人家   事儿   雪花   明月   夸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