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古北口长城的血泪史

长城凝聚着中华民族历代劳动人民勤劳,聪明,智慧和血汗结晶,是祖先遗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屹立在中华大地上的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是人类文明的骄傲。长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它并非简单孤立的一线城墙。而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把长城沿线的隘口、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连接成一张严密的网,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在近代史上我国为了抗击侵略者,发生过著名的长城抗战,多少抗战将士和有志之士为了保卫家园而埋骨沙场。真的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古北口长城位于北京市密云区古北口镇东南。由卧虎山长城、蟠龙山长城、金山岭长城和司马台长城组成。北齐天保六年(555)修筑一道自西河起(今陕西榆林河)至山海关共1 500余千米的长城。其中,古北口是重点设防的关口。金、元两代曾对此关口增建。明洪武十一年(1378)起加修关城、大小关口和烽火台等关塞设施,并增修门关2道,一门设于长城关口处,称“铁门关”,仅容一骑一车通过;一门设于潮河上,称“水门关”,存遗址。隆庆元年(1567)戚继光、谭纶开始对自山海关到居庸关(见居庸关及云台)的长城进行大规模改建,古北口长城得到修建。望京楼为该段长城的最高点,海拔986米。

古北口长城是中国 长城史上最完整的长城体系。由北齐长城和明长城共同组成,包括卧虎山、蟠龙山、金山岭和司马台4个城段。古北口是山海关、居庸关两关之间的长城要塞,为辽东平原和内蒙古通往中原地区的咽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尤其是在辽、金、元、明、清这五朝,大大小小争夺古北口的战役从未停止过,因此长城的作用突显得尤为重要。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古北口长城的血泪史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古北口长城的血泪史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古北口长城的血泪史

古北口成为一处雄关隘口,是从明朝开始的。 明朝初年把鞑靼统治者推翻之后,朱元璋派徐达等来修筑居庸关、古北口、喜峰口等处的城关,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太祖令徐达建古北口关城,并在北齐长城基础上砌石块以增强防御能力。加修关城、大小关口和烽火台等关塞设施,并增修门关2道,一门设于长城关口处,称“铁门关”,仅容一骑一车通过;一门设于潮河上,称“水门关”,存遗址。西北的居庸关、东北的古北口成了明王朝首都的两个重要门户。

明弘治十年(1427年)鞑靼王子率兵入侵古北口,因明军守备森严,使侵略者无功返。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蒙古人又率骑兵近万人攻打古北口,也是大败而归。

隆庆三年(1569年)张居正为了加强防务,特别把著名的抗倭名将戚继光、谭纶调来北方。谭纶任蓟辽总督,戚继光任蓟镇总兵。蓟镇所管辖的一千二百多里的长城,经戚继光的精筹划,亲自督修,十数年之间便成了一道城墙高峙、墩台林立,烽火台相望的坚固防线。戚继光在修复古北口长城时,不仅保留了北齐长城,还在长城墙外又加砌了长城城砖,至此才有了著名的古北口双长城。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古北口长城的血泪史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古北口长城的血泪史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古北口长城的血泪史

1933年古北口抗战在此进行,360余名阵亡将士遗体合葬于古北口长城脚下,建古北口阵亡将士墓。

1933年1月至5月,侵华日军对热河、古北口以东的长城一带发起进攻,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激烈争夺战,这就是著名的长城抗战。其中,3月至5月的古北口战役打响了北京抗战的第一枪,是长城抗战中规模最大、最为惨烈的战役。战役结束后,当地百姓自发组织起来,把战士尸骨背运至古北口南门外掩埋。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古北口长城的血泪史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古北口长城的血泪史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古北口长城的血泪史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古北口长城的血泪史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古北口长城的血泪史

整个古北口长城并没有在近代被修过,非常具有沧桑感,而残破的城墙和弹眼更是让人仿佛处身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在夕阳的照射下,令人潸然泪下。希望所有中国人民都能够铭记先烈,勿忘国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古北口   长城   山海关   明朝   隘口   鞑靼   北齐   水门   万里长征   烽火台   血泪史   金山   将士   关口   城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