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文明 之——骆驼为什么哭泣

提起蒙古草原,我们想到的不仅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美诗情,也有蒙古族长调民歌和马头琴里的苍茫意境。

见证文明 之——骆驼为什么哭泣

△内蒙古的草原风光


蒙古族长调民歌广为人知,应该归功于音乐舞台史诗《东方红》里的《赞歌》,歌曲开端的蒙古长调深深地印在几代听众的心中。2007年我国首颗绕月卫星“嫦娥一号”上天时,所搭载的30余首歌曲中就有蒙古族长调民歌——《富饶辽阔的阿拉善》。


蒙古族长调民歌是蒙古语“乌日汀哆ortiin-duu”的意译。名为长调,一是相对于结构方整、节奏节拍均匀的短调民歌而言;二是较为准确地体现了其旋律悠长舒缓、意境开阔辽远的音乐风格。长调声多词少,气息绵长,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其中以波折音或装饰音的演唱方式所形成的华彩唱法最具特色,把蒙古族人民的智慧及心灵深处的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蒙古族长调民歌具有鲜明的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多在放牧和传统节庆时演唱,被誉为“草原音乐活化石”。


2005年11月25日,中国、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5月,蒙古族长调民歌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见证文明 之——骆驼为什么哭泣

△巴德玛项目海报


国家级传承人巴德玛是从阿拉善走出来的蒙古族长调歌手。她1940年出生在阿拉善右旗一位藏族活佛家里,祖辈都是当地出名的歌手。巴德玛从小耳濡目染,7岁开始学习长调民歌,9岁学习马头琴,是家族中继承民歌艺术的第四代传人。巴德玛少年时期即崭露头角,青年时代更是远近闻名。她的歌声深受牧民喜爱,被誉为大漠中的民歌皇后。

见证文明 之——骆驼为什么哭泣

△少女巴德玛


巴德玛擅长阿拉善地区四种流派风格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唱法,以民间真声唱法演唱,音色明亮高亢,风格自然豪放,富有个性。她曾在额济纳旗的乌兰牧骑(文工队)担任过独唱演员,深受牧民喜爱。经她演唱的《牧骆人》《北京喇嘛》《富饶辽阔的阿拉善》等,曲曲经典,令人难以忘怀。巴德玛说她是在用情演唱,用情唱出沙漠里牧人的乐观豁达与淳朴善良。2008年,巴德玛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蒙古族长调民歌代表性传承人。

见证文明 之——骆驼为什么哭泣

△2010年巴德玛参加草原文化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


巴德玛所擅长的“叫农乌诺图”演奏法,是马头琴最古老且独特的一种演奏技巧。目前这种技法在蒙古国和新疆地区已经失传,而巴德玛是唯一的传人。

见证文明 之——骆驼为什么哭泣

△巴德玛演奏马头琴


在人们眼里,巴德玛不仅是一位成绩斐然的长调歌王,更是一位马不停蹄的实干家。古稀之年,她任内蒙古艺术学院长调特聘教授,为学生传授阿拉善长调唱法技巧。巴德玛爱长调,更爱学生,她深情地对学生说:“你们是我的孩子,是我内心的动力源泉。你们要学好长调,唱给更多的人,让更多人听到长调,听到我们的乡音。

见证文明 之——骆驼为什么哭泣

△巴德玛在为内蒙古艺术学院阿拉善长调民歌专业班的学生上课


晚年的巴德玛致力于蒙古族长调民歌的传承和发展,除了培养人才,还创立了“阿拉善民间歌曲协会”,举办培训和比赛,让更多年轻人接触民歌艺术。尤其是她花费十年时间,组织当地学者对阿拉善民歌进行了全面地收集、整理和研究,出版了9卷《阿拉善盟蒙古长调民歌集成》。

见证文明 之——骆驼为什么哭泣

△《阿拉善盟蒙古长调民歌集成》


她说:“编辑一首民歌,就像大海里捞鱼,海里的鱼是一下子捞不完的,捞出一条里面还会有另一条,到现在还有没收集记录的歌曲。一些优秀的长辈去世了,知道歌曲历史的人也渐渐变少。”阿拉善盟文联主席么·齐丹巴拉参与了民歌集成的收集整理工作。他说,虽然巴德玛老师称为民间艺人,但她其实是更高一等的艺人,是名副其实的国家“达日罕歌手(歌王)”。


“巴德玛-蒙古族长调民歌”是2015年开展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在验收中被评为优秀成果。

见证文明 之——骆驼为什么哭泣

△记录工作的项目负责人叔嘎拉(右一)与巴德玛(中)及其子沙格德尔(左一)在阿拉善右旗


内蒙古自治区非遗保护中心工作人员、该项目的负责人叔噶拉在拍摄后记里这样写道:


本项目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承人对本工作的认识与配合。与老人接触的过程当中,我认识到,她不仅是一位长调艺术家,也是一个组织能力很强的行动家。自2015年年底开始拍摄以来,她对本项目的认识度不亚于我们,对整个方案的确定、人员的组织和协调都得要通过她的“审核和确定”,有时候我们认为她才是我们的“大导演”。


巴德玛老人虽然已是年近80岁高龄的人,但跟着我们共行进了1200多公里。阿拉善是个广阔的地方,到她出生和生长的地方就要走近600公里。我很担心她的身体,家人们也很担心,但老人说“这次我一定要把我浑身上下、里面外面的东西都要留给国家,这是最后一次机会,没有下次了”。在这种精神面前,我们真的很渺小,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好好工作。

见证文明 之——骆驼为什么哭泣

△工作团队正在拍摄巴德玛口述史


2018年7月6日在国家图书馆举办的“年华易老,技·忆永存——首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首批优秀成果推介会”上,79岁的巴德玛演唱了《北边的山梁》,中气十足的歌声不减当年。

见证文明 之——骆驼为什么哭泣

△巴德玛在首批优秀成果推介会上演唱《北边的山梁》


巴德玛一直称自己是牧驼人。骆驼是阿拉善沙漠里的精灵。产驼羔时,常发生母驼嫌弃驼羔,不给驼羔喂奶的事。每当这种事情发生,牧民们就会请巴德玛来为母驼唱歌,用歌声来激发骆驼的母爱。巴德玛所唱的《劝驼歌》既忧伤又悠扬,饱含了深厚的情感。每每听到她的歌声,母驼就会感动地流下眼泪,也流出了乳汁。在歌声的陪伴下,驼羔重新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见证文明 之——骆驼为什么哭泣


下面请欣赏

《巴德玛——蒙古族长调民歌》综述片


传承人介绍


巴德玛(1940年—),女,藏族,内蒙古阿拉善盟人,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蒙古族长调民歌代表性传承人。巴德玛出生在阿拉善右旗藏族活佛之家,自幼跟随长辈学习长调民歌和马头琴,少年时代已成为名扬方圆百里的民间歌手,曾多次参加区内外民歌大赛,荣获一、二等奖,并获自治区“著名民歌手”“民间艺人”等称号。现为阿拉善民歌协会会长。


巴德玛擅长阿拉善地区四种流派风格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唱法,音色明亮高亢,演唱风格纯朴豪爽。代表歌曲有《牧驼人》《富饶辽阔的阿拉善》《北京喇嘛》等,出版《阿拉善盟蒙古长调民歌集成》。2004年成为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特聘民间歌手”,2007获内蒙长调艺术交流研究会授予的新中国第一代“长调歌王”称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阿拉善右旗   阿拉善盟   阿拉善   蒙古族   藏族   长调   蒙古   目的   马头琴   唱法   民歌   骆驼   代表性   文化遗产   见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