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中庸与潼关教忠寺

永泰县梧桐镇潼关村锦屏山气势雄伟,风光秀丽,山下有郑侨墓,世人熟知。其实这不是其著名的唯一原因,这里还有更重要的人文景观,即教忠院和黄文正墓。

千年古刹教忠寺始建于宋崇宁元年(1102年),坐落在福建省永泰县梧桐镇潼关村大洋屏峰山脚下,面朝青龙、洧潭两水汇流的莲花潭,金钟、鱼鼓两座大坡作案,龙、虎、狮、象、豹兽形的五座山丘峙列两旁,远眺高阳温氏太祖墓,群山环抱,气象万千,风景秀丽。传说当时建筑雄伟壮丽,有僧众200多人,还附设正式私塾,“光禄大夫”黄中庸告老还乡后还曾在教忠寺收生授徒,弟子过千人,也是状元郑侨少年最重要的读书地,郑侨逝世后就依他遗愿葬在教忠寺后山。

教忠寺后来失火,只剩大雄宝殿,1958年大炼钢铁时大雄宝殿亦毁。今旧址犹存,1991年由温氏宗亲筹资覆盖教忠寺,再塑诸佛金身。石浴槽、石缸、石柱和柱珠等均在。石浴槽长342厘米,高72厘米,宽88厘米,内深57厘米。槽边刻:“住当山赐紫沙门晓喻为四恩之友法界舍生造此石槽永老浴司崇宁元年闰六月日题”。石缸高88厘米,直径150厘米,内深45厘米,缸边有刻字,字迹不明。

失火的两个传说:

传说一:郑侨小时候很穷,在教忠寺读书被僧人看不起,他偷偷自制木头鸡腿以解饥肠,后来有次正在舔木头鸡腿时教忠寺一个僧人发现,僧人就认为他偷人家的鸡,四处宣传,败坏他的名声,结果众僧和周围百姓都对他另眼相看,郑侨委屈极了,他发誓烧了教忠寺以解心头之恨,死后葬在教忠寺后山压住教忠寺的风水。

传说二:教忠寺是作为反清复明的根据地之一,清军发现后被官兵一把火烧光,历史考证教忠寺失火属第二种可能性较大。

黄中庸(1030-1110),字长行,号军城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福建兴化军城西驿前街府西巷(即今闽莆田城西雷山巷110号其故居尚存)黄太常寺卿第。北宋景祐甲戌进士大理寺评事黄宠之子。黄中庸从小受到其父宋进士宝文阁大理寺评事黄宠的熏陶,学习刻苦,勤奋上进,皇祐四年(1052)中福建乡试举人,次年,赴京会试第一,即会元;经殿试中进士二甲第一名,即传胪。历官江西安福知县、县令,北宋治平四年(1067)后,司马光温国公荐其才任太常博,入值总理太常院,主持修撰皇帝起居礼宾司庙会,起草礼仪诏诰。与欧阳士擢广西北海通判,旋任邵武知府,后召入朝为太常卿,与欧阳修、包拯、赵抃、刘敞、文彦博、富弼、王尧臣、韩琦等齐名,天性浑厚,为人仁惠。温国公司马光荐其才,授浙江提刑。为官宽惠,能断奇狱,所活甚众,浙人德之。去日,士民乞留,以温公论荐累官至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

黄中庸为人正直,一身正气,而奸相蔡京则恶之,黄中庸被贬为太常博士,因不满蔡京乱政,黄中庸遂辞之,以病老弃官归隐兴化军城府西巷(今福建莆田城西雷山巷110号其故居尚存)。黄中庸为官清廉、善诗文,55岁时作《题教忠院》、《锦屏山记》;《全宋诗》黄中庸(第七三四二页有载)《宋史》称其“词章高风亮节,淳朴隽美”。后(崇宁四年乙酉(1105)七十六岁)告老还乡兴办学校在永福潼关教忠院收生授徒,传授《四书五经》,士子数千名高第云集,在这其间他著有《侍中文正黄中庸文集》。在军城创建步云书院培养出许多高第名臣。宋徽宗大观庚寅1110年卒,赐谥号为文正;闽县状元宰相许将为铭其墓,葬永福梧桐潼关教忠院山北(即今福建省永泰县梧桐镇潼关村状元太师郑侨墓东侧教忠寺后山龙岭)观音叠座穴。旧有黄侍中文正公神道之碑,徽宗亲笔御篆,教忠院后侍中黄文正墓前旧有翁仲石人石马石羊石虎分列与石牌坊在焉。(事载《宋史》、《福建通志》、《兴化郡志》、《莆阳比事》,孙曾科第详选举志。)

由此看来,所谓“太师神道”之“翁仲石人石马石羊石虎”等文物就不一定是郑侨墓的附属物了,须待专家考证才能予以确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潼关   大理寺   永泰县   雷山   宋史   中庸   锦屏   永福   兴化   鸡腿   翁仲   福建   僧人   北宋   梧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