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峰郑氏浅探

一、源流:

1.受姓始祖: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桓公于郑国(今陕西华县),郑桓公为郑氏受姓始祖。

2.分支于陈:受姓后第15世幽公之子鲁公为南里君于陈宋。

3.分支于闽:入陈后之第24世侍郎畴公之子庠公由长江以北渡江南而入闽。其子昭公任福泉二州刺史,居于侯官。昭公为郑氏入闽始祖。

4.分支于莆。昭公16世孙金吾大将军饶公之子庄公与从兄弟露公、淑公自福州侯官同入永福(永泰)徙于莆之南湖山构草堂讲学,时称“南湖三先生”。因感梦,出让草堂建广化寺,露公、淑公别构书堂以居。庄公徙兴化县浔洋埔头以居。庄公为郑氏入莆之始祖。

5.分支于永。庄公之子积生有七子。长子方道:由浔洋迁居洋头,为洋头支派;次子方遽:留居浔洋(今仙游县游洋镇龙山);三子方述:由浔洋迁居永福(永泰)龟岭,为龟岭支派;四子方迴:由浔洋迁永福(永泰)竹演(今清凉镇山田村);五子方逊:迁居浔阳下溪;六子方迂:传至十二代樵公迁居莆田夹漈水堂。樵公称“夹漈先生”;七子方迓:由浔洋迁居闽清县六都仁溪洋。其中三子方述即为入永之龟岭始祖。方述第9代怜公生有五子:拱(长)、桑(次)、亮(三)、如(四)、谦(五)。其中拱公后裔侨公乃宋乾道五年状元。为龟岭12代祖。

6.分支盖洋。亮公生二子(高公、永公)同迁盖洋,俗名埔头,亮公为郑氏盖洋支派始祖。

7.分支龟峰。高公之孙丰隆公于宋绍兴十年(1140年)由盖洋前墩迁居龟峰,即今永泰梧桐镇溪口,俗名燕窝厝后头,别名上灶园。丰隆公为郑氏龟峰支派之祖。

二、门弟:

荥阳绵世泽;南湖振家声。

三、宗祠:

丰隆公卜居龟峰,第24代振乘(盛)公于乾隆四十三年(1779年)建祠于溪口狮岩山下仙峰之处(俗名仙江),洵为妙境。有楹联概括其景致:画栋倚狮岩,旗拂地,带环山,到眼处都成妙境;锦屏临虎岫,鲤朝天,螺绕水,举目处悉是奇观。另有《风景小记》摘录如下:狮头岩山峰,高冠永泰西北群峦,垂直约五百余米,峰顶有寨。明洪武年间,多有贼寇扰乱,时人用以避难,故取名牛郎寨。晴朗天气,立足峰巅,举目四望可观山山俯首,宛如群臣朝拜,而远近炊烟袅娜,又似仙女舞袖。祠之后有三龙哈气,五虎拖车。周围群山雄列,东有狮岩靠背,军旗插地;西有石柱擎立,鲤鱼朝天;南有碧溪荡漾,海螺激水;北有长渠缭绕,冠带环山。又有佳处:双狮抢一球牛虎相照,天地人三山飞凤落洋,尤其更有佳处远、中、近三景:仙游高阳山峰备笔架之状,溪北虎岫具横案之态,祠前磐石呈现砚池之形,皆蕴妙谛,蔚为奇观。坐祠内面平洋二千余亩田畴,观梧桐五分之四地盘。最为奇特者,祠堂建造以来从无蛛丝网。

四、老宅:

龟峰郑氏祖屋早已寻不到痕迹,现留有建于清代老宅三栋:种德堂、香远堂、贻庆堂,通称“溪口三堂”。

1.种德堂之武举人与旗杆:

俗称“旗杆厝",原为陈姓祖屋,因家道衰落,卖给郑家丰隆公后人,郑姓人家经修缮入住后人丁兴旺、枝繁叶茂,至清乾隆年间,郑氏第24世孙郑振乘(郑栋)、郑振嘉兄弟最为强盛。时郑家族人有莆田贩盐生意,为预防劫匪,有要求族人青少年习武风气,主学长短棍,以防为主,挑盐扁担即是武器,随身携带,随时可用。尤是哥哥郑振乘(栋)自幼天资聪颖,长短棍一学便会,使起来虎虎生威,四尺长的棍棒在他手中象根荆条,柔软有度,施展起来针插不进,水泼不入。二十出头就因身材魁梧,相貌英俊,武艺高强,便有“少将军”称号。乾隆二十七年,适逢武举考试,郑栋因枪棒武艺娴熟,录为壬午科武举第六名。郑栋中举之后,官府设宴招待,奖十两银子,回家按规定设立旗杆,以彰显身份、光宗耀祖、激励后辈。到道光二年壬午科,时年85岁的郑栋有幸重赴鹰扬宴(清代科举制度中对考中武举人人满60周年者,再逢是科武乡试,准与新科武举人同赴鹰扬宴,谓之重宴鹰扬,亦赏给花红表里,并赐以武衔。),并赐巡抚第50名,其妻程氏为四品夫人。种德堂从此也以“旗杆厝"通称,那历经200多年的旗杆,虽受时光洗礼,己满身皱纹,却依然巍然屹立在沧桑的老宅前,见证着时代的变迁、族人的发展。溪口旗杆厝的原始旗杆至今犹在,这在永泰是仅有的,全国也是少见的。

2.香远堂之家训匾与条石:

香远堂系郑振嘉之孙贤勉、贤勃于1815年动建,历经19年,于1834年竣工。建构其间,由于林家风水,经过长年诉讼的波折,有“建房万三三,告状万七七"之说,据传当时建房选址请江西赣州堪舆名师,雕花请仙游工匠,办三个雕刻厂,两个被林家所烧,到上梁扶扇时,林家仍然冲来干扰,幸好当时知县曹衔达亲临捧场,才得以顺利安梁。现大厅“香远堂"巨大匾额就是县令曹衔达(嘉兴人,进士)所赐,遗憾的是大厅中右边柱子下也留下林家两大板斧的记念痕迹。

香远堂占地面积3708平方米,建筑面积2790平方米,大小房186间,共三进,为“溪口三堂”中规模最大者。正座为八扇,与上下座围拢成曰字形,正座与下座为屋脊高翘的燕尾,大厅雕梁画栋,窗棱镌花刻鸟,装饰华丽。还有泥塑、砖雕、石雕等精美工艺,多采用镂、透、浮、平雕等手法,技艺精湛。值得一提的是“香远堂”匾额下用楷书浮雕一则家训(朱孟公):“吾祖积善,吾延复积善,我平生仍积善,但愿子孙久积善,无违寡欲,慎言语固,穷安命兴,知天禐代,生辰虽不变,庶几余庆长绵绵”,由此可窥祖上对积德行善的重视程度。

香远堂大厅柱子要双人合抱,柱础直径0.7米,镂空刻有八仙过海图,大厅前廊条石总长12.5米,分三段,中间一段长6.5米、宽0.9米、厚0.28米,据说这么长、大的青石板国内除故宫外,目前尚未发现第二条,这当然无从考证。

3.贻庆堂之练武石与水缸:

贻庆堂系郑振嘉之孙贤琚于1838年动建,占地面积2725平方米,建筑面积2390平方米,大小房间150间,整座房屋建在田垄中间,也是三进围绕而成,三进错落有致,大门为寨堡门设计,整体布局美观实用,简约合理,且光线充足。天井摆有两口大缸,为临池洗笔,兼作消防之用,足见祖上崇尚耕读;走道边有一三百多斤的练武石,据郑家后人介绍,他的爷爷70多岁还能两手提石墩绕大厅走道一圈,而做到气不喘且健步如飞。不愧为武举后人。

五、人才:

据族谱统计,从明初至清末,龟峰(溪口)郑氏共有举人与秀才(含贡生)35人,其中乾隆壬午年后,中文武举人3人。民国期间郑善炎任泉州市长,有待查证。

六、发现:

《龟峰郑氏族谱》中有大明洪武二十年秋八月望日广东按察副使萧惟大作的《龟峰郑氏重修世谱序》记述:“庄公三世孙曰方述者,迁永福龟岭,历九代而侨公出焉。至丰隆公由盖洋卜居龟坑,宋之绍兴十年也。龟坑与龟岭,相去七里许。岁时祀典莫不会聚龟坑之左,曰:格源者,岩上有龙津焉。侨公少来,因游其地见有真龙露爪,侨公祝曰:我若得志,全身而现。果如其志祝,后侨公登甲榜,历位枢相,遂秦勒封,建龙亭于左,以祀之。今人相传以为祷雨之处,其迹昭然,可为百代徵也。其中或仕或隐,予不能悉纪。但仕于庙廊者,皆千古之忠臣,而隐于山林中者,亦一时之高士也。郑之后无忝厥祖矣。”

这篇重修族谱序中清楚记载:龟坑(即龟峰)与龟岭,相去七里许。且郑侨少时每年都来龟坑之格源祭祀。我们由此完全可以推断郑侨祖居地龟岭就在距溪口七里许的梧桐附近,其中最有可能的就是现在的西林、潼关一带。另可查永泰县志载,龟岭在永泰28都为佐证。而郑侨墓在潼关教忠寺后,正好距龟峰(溪口)七里许。

族谱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也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传承载体,探索族谱既是寻根,又是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5

标签:潼关   仙游   永福   永泰   南湖   乾隆   武举   丰隆   支派   俗名   族谱   旗杆   始祖   分支   大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