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柞水进仕沟|人虽搬出山,但日子还得按照老样子过,下地干活

这些房子是新的,有的两层高,有的三层高。外墙刷了漆,有的还贴了瓷砖。道路硬化过了,路边有太阳能路灯。一块空地上,摆放了一张兵乒球案子,还有几个健身架。三个妇女,有老也有少,坐在角落聊天。这是秦岭山中的新农村,沟里的人搬到沟外,脱了贫搬了家。

秦岭柞水进仕沟|人虽搬出山,但日子还得按照老样子过,下地干活

不过,新房子背后就是菜地。菜地里种得有小青菜、土豆、玉米、南瓜和西红柿。人虽搬出山,但日子还得按照老样子过,下地干活,播种收获。地里,蹲着一位满头银发的老者,穿的是蓝土布上衣,一看就是件旧衣服。老者身后,竹箢篼里,堆满了刚刚摘下来的小青菜。

秦岭柞水进仕沟|人虽搬出山,但日子还得按照老样子过,下地干活

这次要寻访的地方叫进仕沟。进仕进仕,进身为官。只是很遗憾,遍翻当地资料,包括柞水县志,却毫无线索。友人G和友人Y走在前,路边开着一大窝蜀葵。花儿映着人,人的身形衬着花的高大。我们又进村了,上次去熊里沟,因为下雨,没走多远,只得打道回府,遗憾!

秦岭柞水进仕沟|人虽搬出山,但日子还得按照老样子过,下地干活

上到小坡之上,往地里一看,我的天,里面种的全是袋料木耳!木耳分野生的,段木的,最次的就是这种袋料木耳。不过因为柞水这地方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即便是袋料木耳,也是木耳中的上上品。生长木耳的袋料,七列一组,整齐地分布着,到处都铺着灌溉用的水管。

秦岭柞水进仕沟|人虽搬出山,但日子还得按照老样子过,下地干活

野生木耳长在树上,因为形状像人的耳朵,所以被称为“木耳”。不过,如果用段木作为培养基,品质虽然好,但产量低,还消耗森林资源,所以现在已经不多了。实际上,20世纪80年代以后,袋料栽培就成了木耳主要的栽培方式。秦岭柞水的木耳,也都是这种袋料木耳。

秦岭柞水进仕沟|人虽搬出山,但日子还得按照老样子过,下地干活

采摘下来的新鲜木耳,被就地晾起来,晾架就在旁边的空地上。晾架是铁制的,上下两层,架顶倾斜,上面盖着塑料薄膜。从杂草和地面瓷实程度看,应该是最近两三年才开始种植的。秦岭物产丰富,但这么多年来,木耳这样的土特产,却很难走出大山,价格也高不起来。

秦岭柞水进仕沟|人虽搬出山,但日子还得按照老样子过,下地干活

我把相机的镜头,伸到了晾架里面,拍了一张照片。眼前这些木耳,水分渐渐蒸发,已经变成半干状态。这时候的木耳,还不是我们平常见到的纯黑色模样,黑里还透着一点点黄。我凑上前去闻了闻,没有任何味道。远处,一个穿紫红色衣服的村民,正在用铁爪子刨木耳。

秦岭柞水进仕沟|人虽搬出山,但日子还得按照老样子过,下地干活

“这是在忙啥呢?”“把木耳刨一下,好晾干!”“这种木耳晒干了,能卖多少钱一斤?”“不晓得呀!我是给人家打工的,只负责干活。”“老板每天给你多少钱?”“八十块钱一天!”进仕沟是穷山沟,一家一户,做不了这么大的规模,这果然是有组织的种植行为。

秦岭柞水进仕沟|人虽搬出山,但日子还得按照老样子过,下地干活

地里竖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小岭镇罗庄社区木耳产业基地”,内容很详细,有袋料的数量,帮困的人数,这种扶贫模式,还被命了名,叫做“1234模式”——借袋还耳,免收水电费,免费技术指导,带产业大户壮大规模,带贫困群众增加收入,带有能群众掌握技术……

秦岭柞水进仕沟|人虽搬出山,但日子还得按照老样子过,下地干活

我抓了几朵木耳,放在手里面,开始仔细端详。最近这几年,没少吃这玩意,每到逢年过节,总是可以见到它。积极购买扶贫产品,保障贫困群众收入,这是国家的大政策,得支持!只是木耳太经吃,丢一小把到水里,发出来就可以吃一顿,而且嚼起来,一直有些不习惯。

秦岭柞水进仕沟|人虽搬出山,但日子还得按照老样子过,下地干活

“你们去进仕沟?”“嗯!”“里面还种得有呢!”我拿着相机拍照,村民以为我是记者在采访,这次为什么没有被当作干部?本组图片拍摄于2020年6月13日,地址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小岭镇罗庄进仕沟。喜欢秦岭图文,请转发、收藏、评论,欢迎关注“专业行走”。

秦岭柞水进仕沟|人虽搬出山,但日子还得按照老样子过,下地干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柞水   秦岭   柞水县   商洛市   蜀葵   菜地   层高   木耳   多少钱   老者   青菜   村民   友人   贫困   群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