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襄汾县五十至九十年代照片

照片版权归新华社及相关记者所有,著作权归今日头条作者“集影阁”所有。备注也是引用于新华社,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略有删减。

编辑不易,君若喜欢打个赏!


临汾襄汾县五十至九十年代照片

1955年6月9日 谈培章

捷克斯洛伐克寄生物学家鲍·雷沙韦参观1954年在襄汾丁村发现的梅氏犀牛骨架化石。这是更新世中期的动物,距今已四、五十万年。


临汾襄汾县五十至九十年代照片

1961年1月2日 张瑞华

决不向旱魔低头。1960年春夏两季,山西省大部地区遭受到严重的旱灾,各地人民公社及时动员人力、物力、积极抗灾。这是临汾县邓庄人民公社社员们在夏种时,挑水抗旱播种。


临汾襄汾县五十至九十年代照片

1963年1月17日 王文学

襄汾县古城公社邓林大队第一生产队社员王庆丰,热爱集体,积极劳动,干部和社员都称他是“人老心红”的好社员,并一直被评为公社、大队和生产队的模范。1963年为了争取农业丰收,他和家里人又制订了新的生产计划,准备在新的一年里,为集体为国家增产更多的农产品而努力。
为了给1963年春播备足肥料,王庆丰将自己家里平时积的13000斤粪肥全部投给生产队,并提前送到了地头。


临汾襄汾县五十至九十年代照片

同上

王庆丰和老伴崔园园(右)、儿媳王肯笑(中)在制订1963年的三投(投工、投草、投肥)计划,为更好的发展集体经济贡献力量。


临汾襄汾县五十至九十年代照片

同上

在1962年年终社员评模发奖大会上,王庆丰(左)又被评为甲等模范。图为生产大队正在给他发奖。


临汾襄汾县五十至九十年代照片

1961年4月13日 王文学

临汾县南辛店供销总店,为了进一步配合春耕生产,在南辛店公社设立了8个农具兑换供应点。社员们拿来损坏的旧农具,经过折价、补钱换回新农具。至1961年3月底全店已兑换供应了铁锹、钁头等各种农具15000多件,有力地支援了春耕生产。


临汾襄汾县五十至九十年代照片

1963年2月14日 王文学

襄汾县古城公社关村生产大队第一生产队会计、共青团员关彩霞,1960年自农业中学毕业参加生产后,社员们选她担任了会计工作。两年来,她的工作受到社员的赞扬,连续被评为生产队和生产大队的模范。
关彩霞(左三)参加了县里会计训练班的学习,回来后,利用休息时间给生产队的新会计传授会计业务,共同搞好会计工作。


临汾襄汾县五十至九十年代照片

1972年10月12日 乔全寿

襄汾县景毛公社柴寺大队今年棉花获得大面积丰收。这是社员们在采摘新棉。


临汾襄汾县五十至九十年代照片

1985年12月18日 陈炜华

一座反映我国汉民族风俗习惯的民俗博物馆最近在山西省襄汾县“丁村文化”遗址所在地丁村建成。
这座博物馆内陈列着近万件民俗文物,它集中反映了山西省晋南一带民俗习惯,介绍了历史的腊八、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期间的民俗风情,民间婚姻嫁娶与生老病死的礼仪习俗。
丁村民俗博物馆是由19座明、清时期的民宅组成,共有300间房屋。


临汾襄汾县五十至九十年代照片

1987年2月10日 陈炜华

襄汾县团委最近组织回家度假的山西农业大学等农业院校的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为当地举办短期果树修剪培训班。图为城关镇解村果园农民赵玉庆(左三)与大学生交流剪枝技术。


临汾襄汾县五十至九十年代照片

1994年7月27日 马毅敏

“全国爱国拥军模范”、襄汾县南辛店乡东徐村张月好大娘,曾先后送自己的6个儿子、3个孙子参军。受到群众赞扬。1994年“八一”前夕,当地民政,武装部门干部专程到她家慰问。


临汾襄汾县五十至九十年代照片

1994年7月31日 马毅敏

58年前,在延安曾和美国著名记者埃得加·斯诺结下浓厚情谊的“山西娃娃”——王东平(照片选入《西行漫记》,见左图),如今已是72岁高龄的老人。半个世纪过去了,仍住在襄汾县柴村,过着俭朴的生活,把满腔热情倾注在关心下一代的工作中。


临汾襄汾县五十至九十年代照片

1994年9月9日 马毅敏

襄汾县公安局干警刘爱忠(中)为追捕重大文物盗窃犯,不顾个人安危,奋不顾身从4楼跳下,当场抓获犯罪分子,为国家追回一批重要文物,但他却双脚受伤。1994年9月初,公安部授予他“见义勇为”一等功,当地群众给他送去一块“公安勇士”光荣匾。


临汾襄汾县五十至九十年代照片

1995年6月20日 马毅敏

襄汾县邓庄镇以发展商贸为龙头,利用本地资源,将粗糙的铸造业向精细方向发展。他们生产的杠铃、哑铃等体育器材成为国家免检产品,远销美国、中东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汇240万美元。


临汾襄汾县五十至九十年代照片

1997年8月12日 安小虎

襄汾县西贾乡德西毛村农民李树源,骑首摩托车从十多公里外带77岁的岳母回村看戏。李树源说,要不是今年通了柏油路,他以往有这份孝心也使不上。襄汾县近年把修路、架桥作为发展经济的基础,从去年九月至今新铺柏油路493公里,实现了平川村村公路化。


临汾襄汾县五十至九十年代照片

1998年2月5日 马毅敏

襄汾县北许村农民,继承和发展传统的锣鼓制作技艺,近几年先后办起8个铜器厂5个锣鼓厂,3个鼓乐服装厂,全村500余人从事这一产业,北许锣鼓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而且还远销到美、日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仅此一项,1997年全村创收300万元,人均1500元。
王跃进的锣鼓制造厂,每年产铜器20吨,锣鼓1000面,收入达10万元。这是他在检验鼓的外型和音质。


临汾襄汾县五十至九十年代照片

同上

程随川以制作特大鼓而见长,产品供不应求。这面直径2.7米的大鼓还没上漆,就有客户上门预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7

标签:襄汾县   临汾   彩霞   生产大队   山西省   新华社   生产队   农具   锣鼓   社员   模范   大队   公社   会计   照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