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字典:“屯”,当年我们到底在三线建了多少“屯”?

屯:艰难的扎根

”屯“字在《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说的:

”屯,难也。象艸木之初生。屯然而难。从屮贯一。一,地也。尾曲。”

翻译成现在话就是说:

屯,生长艰难。字形象草木初生的样子。屯然而艰难。字形采用“屮”作边旁,像“屮”贯穿了“一”。这里的“一”,表示大地。“屮”的尾部弯曲。

三线字典:“屯”,当年我们到底在三线建了多少“屯”?

三线·我们的屯

三线子弟,生是三线人

“屯”这像极了我们曾经的三线人,三线建设时代按照惯常的说法,是从1964年底至1980年,那正是我们父辈们风华正茂之年。

五十多年前的三线建设,“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父辈们背起行囊,带着自己的家国情怀,走向了千里之外的大山。几十人、上百人、几千人从一个工厂,转移到另一个地方;

白山黑水、中原腹地、黄土高原、巴山蜀水、戈壁荒滩......都有着三线人在那里艰难的扎根,生长;

笔者在写三线的过程中接触到太多太多的三线子弟,譬如河南太行山南麓的531工程,河北太行山北麓的542工程......更有甚者随着父辈从东北齐齐哈尔建华厂(672厂)到内蒙二机厂(447厂),再到河南的531.....走过的每一个三线工厂,都在三线子弟的心中扎了根,这辈子都无法忘却。

虽然现在有可能很多的三线厂子都不在了,但是他们的身上永远打上了三线子弟的烙印,成了三线子弟心中永远的童年圣地。

三线字典:“屯”,当年我们到底在三线建了多少“屯”?

屯在三线,回不去的故乡

在三线建设中有句话,“献了青春献终身 献了终身献子孙”,三线人也就此屯在了三线,甚至在那里繁衍生息,三线子弟的人生中从此有了回不去的故乡。

我第一次了解河南的三线兵工厂,是一位531四分部的老大哥(曾经的三线子弟),他告诉我在许昌有个:东北屯,当年两千多人整编制的从北安庆华(626厂)搬到河南建了一个河南庆华(126厂),最后还没有批量生产,东北成了回不去的故乡,硬生生在河南建了一个东北屯!

当然一个厂子如此大规模的人员搬迁,毕竟是少数,几百人的搬迁则是常见的。譬如我现在所在的山东省枣庄市南区工业区,当年一个枣庄第一棉纺织厂、一个枣庄橡胶厂从青岛搬到这个三线内陆小城,至今到他们的老宿舍去转一转找老人聊聊天,恍惚间你会觉得走进了一个胶东屯!

五十年下来,故乡已经没有安居之地,根已在三线扎下,建了“屯",全国到底有多少这样的三线人?应该为数不少吧?

三线字典:“屯”,当年我们到底在三线建了多少“屯”?

寻找身边的三线屯

1964年时随父母入驻三线”屯“的第一批三线子弟们,现在最小的也要五十有余了,甚至有的已过花甲之年,过上了含饴弄孙,享尽天伦之乐的退休生活。

也许你有过这样的经历,身边有着一群三线曾经的建设者,他们可能来自四川,可能来自东北,可能来自上海......

他们居住在属于自己曾经的厂的家属院,相互之间以老乡互称,儿孙们则以哥哥、姐姐甚至谁是谁的嫂子,谁是谁的叔叔......

这就说我说的”三线屯“,三线子弟,你是否身处屯中呢?

能否告诉我,当年从哪里来?让我们记录下我们”屯“的经历!

三线字典:“屯”,当年我们到底在三线建了多少“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北安   黄土高原   太行山   枣庄市   胶东   枣庄   齐齐哈尔   当年   河南   父辈   字形   子弟   字典   故乡   线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